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文思屋 人氣:5.47K

論文關鍵詞: 遊戲 學前兒童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摘要: 針對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徵,遊戲對兒童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遊戲自身的特點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方法和要達到的目的有著相似性和統一性,使遊戲成為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學前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是人的認知、語言、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心理髮展的關鍵期。學前期兒童的身體和思維都還處於人發展的初級階段,其認知思維和語言能力都還處於一種不完善的狀態,以怎樣的方式來開展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呢?筆者認為遊戲能有效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既給學前兒童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寬鬆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衝突,又能讓他們體驗到自主快樂,激發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積極健康的心理。
  1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賽裡格曼引發的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新領域,它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對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並以此來激發人自身所固有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並運用這些積極因素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孟萬金教授整合借鑑西方積極心理學及積極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消極、被動、補救向積極、主動、預防和發展的方向轉型,應該重視全體學生,並全面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個別學生及其心理問題。除了以積極視角、主動態度之外,還要用積極的途徑、思想來培養受教育者的積極心靈,最終實現積極健康心理教育目標。
  2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給學前兒童播下了積極心理的種子
  學前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是人的思維、語言、動作、身體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心理髮展的關鍵期。我們在重視兒童智力和身體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兒童的心理髮展,不能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兒童其實也是有煩惱、有憂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問題也同樣會影響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積極、主動、預防,所以對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重要。知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同樣心理健康教育也應在學前期得到重視,如果在學前期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理念的指導下給學前兒童播下積極心理的種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將會對個體的整個人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遊戲中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3.1 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徵
  注意力方面,雖然幼兒神經系統在學前末期已經發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腦皮質機能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發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們的皮質抑制機能還是較弱,因而是不宜對幼兒提出過高的抑制要求的。認知方面,學前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性只是初步發展。兒童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使得兒童在認識和把握事物時主要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即表象來進行的,很少憑藉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關係的理解,因此要幼兒憑藉概念、判斷或推理來認識、把握事物是很有難度的。學前兒童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認知思維是具體形象性佔主導。這些心理方面的特徵決定了對幼兒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積極心理健康知識去簡單傳授。能有效開展幼兒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遊戲,幼兒好奇、充滿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去實現某種意願的衝動等等都讓幼兒對遊戲特別青睞,而幼兒在遊戲中的自主體驗又能幫助他們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從而形成積極、主動的健康人格。
  3.2 學前兒童青睞的遊戲
  作為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遊戲對於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可以促進他們的身體、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許多教育家就曾肯定遊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作用:誇美紐斯指出遊戲可以使兒童自尋其樂,並可鍛鍊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活潑和各種肢體的敏捷;羅素也曾經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須為他提供玩耍和裝扮的機會;陳鶴琴認為小孩子是好遊戲的,幼兒是以遊戲為第二生命的。
  學前期幼兒的運動和言語能力發展迅速,他們已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能做各種運動,還能說一些連貫的較準確的言語。但他們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和完善,雖然渴望參加一些成人活動,卻又受到身心發展水平的束縛,而遊戲恰好為幼兒的這種渴望創造出一個不受約束的可以供其體驗的世界。體驗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成為他們對待世界最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幼兒正是在遊戲中用體驗來認識、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遊戲中,幼兒體驗著自由性、體驗著愉悅性、體驗著創造性,感受到興奮、幸福、無拘無束。
  3.3 遊戲與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遊戲有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認為遊戲是幼兒發洩情感,避免損傷的出口。遊戲能使幼兒擺脫現實環境及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滿足,願望不能實現時,緩解他們的心理緊張,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衝突,並幫助他們在主觀上實現慾望、避免抑鬱。而埃裡克森從新精神的角度分析遊戲的作用,也認為遊戲是幼兒情感發洩和思想表現的健康方式。在遊戲中,兒童可以“復活”他們的快樂經驗,也能修復他們的精神創傷。學前兒童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選用遊戲的方式符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方法的選擇要求,孟萬金教授在《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更加強調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遊戲正是一種有著情景性、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的活動,它不是教師的知識灌輸,而是兒童的自我參與,是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其中的喜、怒、哀、樂幼兒都是以一種愉快、樂意的心態去體驗、去感受的。
  幼兒在遊戲中有著“主觀層面的積極情緒體驗,體驗著主觀幸福感、自尊自信、樂觀希望,等等”。遊戲是令幼兒體驗到自由、愉悅、創造與自我力量的活動:在遊戲的王國裡,他們成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卻了外在的強制與壓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於遊戲之中,在遊戲中自由表現,自如發揮;他們在遊戲中無論是興奮、激動還是嚴肅、憤怒,都毫無例外地感受到愉悅;擺弄遊戲材料控制所處的環境,與夥伴的積極活動及相互的影響,都使幼兒體會到了自身的力量,獲得了創造的體驗。健康、積極的遊戲不僅能發展兒童語言、動作、表達、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還能培養幼兒積極、樂觀、進取等優良品質,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 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出版社,2009.
  [3] 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開展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