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當代治理會計的新發展-作業會計

文思屋 人氣:2.92W
當代治理會計的新發展-作業會計
「提要」作業是治理會計的新。作業會計的基本概念、及其處理程式都與傳統會計有較大的區別,且作業會計在當前產品本錢構成日趨複雜、技術含量日益增高的情況下,在產品本錢計算、分配及本錢治理等方面具有傳統會計所不具備的優點。

  「關鍵詞」適時制/作業/作業本錢/本錢動因/作業本錢觀

  一、作業會計產生的背景

  當代高的蓬勃發展,可稱之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為當今世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生產高度的電腦化、自動化,使得產品生產從訂貨開始,直到設計、製造、銷售等所有階段所使用的各種自動化系統綜合成一個整體,由電腦同一調控,這些為生產經營治理進行革命性的變革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並使各國製造所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變化,西方已開發國家越來越重視和推行一種新的企業治理思想——適時生產系統(Just in 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簡稱適時制。所謂適時制,其涵義是指以必要的勞動,確保在必要的時間內按必要的數陌生產必要的產品,亦即以需求帶動生產和採購,以期達到杜盡浪費、降低本錢、進步企業經營效益的目的。其與傳統生產系統的不同在於,傳統生產系統是生產推動系統,即企業只按計劃安排生產,其產品在某生產工序完工後,即轉進後一生產工序繼續加工,而不管後者的確切需要量是多少。這種由前向後推動式的生產系統,使前面的生產工序居於主導地位,而後面的生產工序只是被動地接受前一生產工序轉移下來的加工物件,這就必然會造成生產經營環節的不直接,其結果必然導致大量的材料、在產品、半成品的存在。而JIT是一種“需求拉動”的生產系統,即由後向前拉動式的生產系統,企業根據顧客訂貨所提出的有關數目、質量和交貨時間等特定要求來安排生產任務,以終極滿足客戶需求為出發點,由後向前進行逐步推移來安排生產任務,前一生產工序只能按後一生產工序所要求的有關數目、質量和交貨時間等特定要求來組織生產,它要求企業材料適時到達生產現場,前一生產程式的半成品適時投遞後一生產程式,產成品適時投遞給顧客,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無須建立庫儲存備,實現“零存貨”的目標。可見,JIT要求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能緊密地協調配合,正確無誤地進行運轉,使之達到高的效益和效率。

  JIT著企業採購及製造過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質量和數目,以及生產裝置等硬體的佈置。與傳統的標準本錢制度不同,JIT在確定了與生產本錢有關的本錢動因後,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改進設計的作業,而不是如何增加本錢因素,其發揮功能的大小取決於企業治理水平的高低和能否確定不增殖的作業(Not AddedValue Actity),JIT在製造組織中的,要求主要本錢動因易於確認,從而減少不增殖作業。但是,傳統的本錢治理會計無法滿足這一要求,於是作業會計應運而生,並隨著適時制的發展而發展。

  二、作業會計的基本概念

  為了正確理解和應用作業會計,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識,即它不同於傳統本錢會計的部分。這套理論由以下基本概念組成。

  1.“作業”和“作業本錢”概念。

  作業是企業提供產品或勞務過程中的各個工作程式或工作環節,也即是所消耗的人力、技術、原材料、和環境的集合體。產品生產過程由作業構成,生產過程中的消耗表現為作業消耗,即作業本錢。企業的作業種類繁多,表現出不同的特性,有些作業使每一單位產品都受益,與產品量成比例變動;有些作業與產品的材料處理、機器加工無關而與產品產量有關。有些作業與某種產品相關而與產品產量及批數無關。

  2.“作業鏈”和與之相關聯的“價值鏈”概念。

  在作業治理觀念下,企業的經營被看作是為終極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材料消耗作業、工時消耗作業及製造用度作業三條同等而又相互交織的作業鏈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