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語文教學之課堂提問

文思屋 人氣:6.44K
淺談語文教學之課堂提問
摘 要:提問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聚焦點非常重要,它對啟發和推動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和加深理解知識,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不少誤區,造成了提問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其實提問有很多講究,在課堂教學中,正確運用提問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提問 掌握分寸 啟發性 發散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積極思維的起點,是開啟學習大門的鑰匙。一位名人曾說:“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該歸功於疑問,而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學習要有個認識過程。疑問與學習的認識活動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如果教學過程沒有疑問,那麼學生的認識活動也就不復存在了。教學過程就教師來講,就是根據教學要求有計劃地對學生不斷提疑設問,並引導學生不斷開動腦筋去解疑答問;就學生來講,就是通過不斷的生疑、質疑、解疑等認識活動,逐步求得知識,鍛鍊能力,發展各種品質,不斷地從一個水平到另一個水平,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使整個教學過程系統化、完整化。
        課堂提問是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重要控制手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來及時掌握反饋資訊,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習情緒,活躍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感情,創造愉悅適宜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身心受到薰陶。
        一、課堂提問要掌握分寸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的提問,如果難度過大,超過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想象能力,學生就不願花力氣去思考。例如:試比較《伶官傳序》、《過秦論》、《六國論》在寫作目的、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類提問深奧難答,學生往往會被問得發愣,只能禁若寒蟬、啞口無言。如果提的問題抓不住要領,範圍太大,很難用幾句話講清楚,學生也不願意去進行那些繁瑣的探究。如《改造我們的學習》時提問:“文章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這類問題空泛、籠統,大而不當,學生不知所措,難以回答。如果提的問題過於簡單,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自然也不願去思考和解答。如“是不是”、“能不能”或“事故發生在何時、何地,寫了哪幾個人”等,這類選擇式或者填空式提問,由於過分簡單、膚淺,即使學生對答如流,也只能是表面熱鬧,無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果提的問題似是而非,學生自然也不願去思考和解答。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僅是走過場,那就會出現“和者善寡”的局面。所以,課堂提問一定要掌握分寸,講究提問的質量,要著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提問要富於啟發性
        教師的提問要能夠打開學生思維的通道,要“少而精”;要具體明確,避免大而抽象;還要有一定深度,讓學生思而後得。課堂提問要能夠引起學生思考鑽研的興趣,啟發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問題。從以上認識出發,我們在課堂提問方面注意了以下幾點:
        1.深淺適度,深入淺出。提問必須結合學生的程度,根據學生年齡的特徵、接受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啟發學生思考。有些問題有一定深度,而又非問不可,那就要求深入淺出。如提問周樸園的人物形象,應首先啟發學生——周樸園封建色彩極濃,進而學生就能夠根據課文內容答出他是虛偽、自私、冷酷、凶殘、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家的形象。有些較深的問題,則不宜問學生,因為問了徒然是做樣子、搞形式,浪費時間。
        2.適當提示,問中有講。簡單的問答式,不等於啟發式,啟發式並不取消必要的講解。列如《六國論》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提問學生翻譯此句,學生回答自然是對號入座,這時教師就應講出“非”字是管轄“兵不利,戰不善”的,不只是管轄“兵不利”,也限定“戰不善”,所以學生就能正確地譯出“戰不善”前面的否定詞。我認為穿插在問答之中的啟發性很強的提示絕不能忽視。實踐證明,一問到底,教師充其量只能算作“監考大人”而不能發揮其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沒有充分發揮、挖掘出來。
        3.問讀結合,相輔相承。課堂上提問學生,以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指導學生讀書。光讀不問,就失去了指導讀書思考的作用。問與讀是相輔相承的關係,二者須有機結合在一起。問得在理,讀得就細緻,鑽得就深入;讀得認真,不但可以正確地答問,而且又可以反過來提出有份量的問題。如學習《打漁殺家》時,我反覆讓學生朗讀,並且分了角色,因此學生對思想內容、句意理解較深。後來,學生在做練習時,根本沒用老師提示就答出:“大教師”,剛到蕭家門前時,態度是次軟;挨桂英打後態度最軟;用鎖鏈鎖蕭恩時態度強硬;蕭恩軟硬不吃後態度最硬。       教師之所以感到課堂上問不下去,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沒有佈置學生認真預習,課堂上又忽視了問和讀的結合,所以導致提問流於形式。
        4.抓住時機,採用快速問答法。從本質上說,語文教學的成敗,關鍵在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課的積極性,能否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從一定意義上說,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如果在課堂上搞“一言堂”,聽不得不同意見,那就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創造精神的人才。為了鼓勵學生,我採用了快速問答的方法(借鑑搶答賽的方式),即提出一個問題,誰反映得快,誰就先站起來回答,不用教師點名。二年一班的趙海燕、許德兵和二年二班的劉娜、朱飛等大部分同學都能適應此種方法,特別是在朗讀課文時坐下來一個同學之後,又馬上站起來一個同學,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有的課文內容甚至能朗讀二至三遍,因而,學生對內容讀得較透,對內容的理解也較深,能夠掌握文章的中心。
對於課文分析來說,在講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時,提問中心論點時兩個同學自告奮勇地站起來,各自闡明瞭自己的觀點。這時我發現二人的觀點相對立,便抓住時機,使二位同學相互辯論。沒想到二位同學爭論得面紅耳赤,緊緊地維護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甚至拿出課文以外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爭論達到高潮時,提問結束,由我做總結髮言,從表情上看,學生們流露出了愉悅、慰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