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思屋 人氣:3.05W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摘要】儒家理想人格為“文質彬彬”之君子,君子要實現文質互補,內在人格與外在禮儀和諧一致。儒家傳統的禮儀思想可以培養祕書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與高尚人格,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形成恰當的禮儀行為。
  【關鍵詞】儒家君子人格;文質彬彬;祕書禮儀
  
  一、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儒家創始人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系統闡述了他嚮往的理想君子人格,並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養方法。《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道明瞭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從整句話看,一個品格高尚,禮儀修養高雅的人必須具備兩種素質,即:文與質。但並不是說只要具備這兩種素質就可以了,而是要使這兩種素質達到恰當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協調,才能使人成為君子。那麼“文”與“質”這兩種重要的素質是什麼呢?二者如何調配才堪稱為君子呢?錢穆在《論語新解》中說:“ 質:樸也。文:華飾也。野:鄙野義。史:宗廟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書者。彬彬:猶班班,物相雜而適均之義。”整段話的意思是:“質樸勝過文采,則像一鄉野人;文采勝過了質樸,則像宗廟裡的祝官(或衙門裡的文書員);只有質樸文采配合均勻,才是一君子”。
  參考錢穆的解釋,“質”即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質樸無華的天性。所謂“文”,正如司馬光所言:“古之所謂文者,乃詩書禮樂之文,升降進退之容,玄歌雅頌之聲。”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飾,及後天“詩書禮樂”教養,是對人與生俱來的天性的文飾。“質勝文則野”說明,這種與生俱來的質樸天性中有好的素質,也有不好的素質,所以需要後天的“文飾”來彌補其不足。如果後天“文飾”不足,則會將先天本性中不好的一面暴露,使人看上去比較粗野,鄙俗。由此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文勝質則史”則說明,後天的文飾也應有一定分寸,而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後天文飾徹底掩蓋了先天本性,那麼這將遮蔽了人性本有的質樸純粹的良好素質。一個失去內在本性,而只有外在華美裝飾的人,讓人覺得虛偽而誇張。因此孔子說要“繪事後素”,要求做一個有修養、有品格的人必須達到“文”與“質”的恰當協調,實現二者最佳的結合,彌補文質的不足,展示二者的優長。“彬彬”即是文質的協調配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到“文”與“質”的完滿統一,其言談舉止應該與內在的美好品質達到統一,“質”和“文”兩者都不可偏廢。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才能體現出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呢?孔子在《論語》中有大量關於內反 “質”,外修“文”的言論,這些思想貫穿於君子的言談舉止和立身行事中。《論語·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一個君子要將“義”作為他內在的人格操守,要以“禮”來約束,調節自己的外在行為,要以“謙遜”的方式與人言談,要以“誠信”的態度和他人相處。只有做到了這幾個方面,才真正稱得上是一個君子。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應該將“道義”作為他內在質樸無華的“本性”,將文明規範的禮儀作為他行為的外在“文飾”和約束標準,謙遜而忠誠的持守這種道義,將他實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
     《論語·陽貨》中記載,孔子弟子子張請教老師如何做才能成為君子。孔子提出,要做到“恭、寬、信、敏、惠”。孔子認為,恭敬他人就不會受到侮辱;對他人寬容厚愛,人們就都願意親近他,與他共事;誠信待人,就會取得他人的信任;應事速敏,則容易成功;恩惠他人,則易使人。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恭、寬、信、敏、惠的內在品格,他的外在行為才是適宜而恰當的,他也才能成功地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實現自我的工作目標。
  二、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對祕書禮儀修養的意義
  孔子所要實現的君子人格,內要以“仁義”為本質,外要以“禮儀”為行為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養成“恭、寬、信、敏、惠”優良人格品質,才能在具體實踐中禮儀有度。儒家這種文質並重、內外兼修的君子理想對現代祕書禮儀修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一個有著良好人格修養和高尚情感的祕書工作者,必然能在千變萬化的現實工作環境中,體現出良好的工作情操,合宜適當的行為禮儀。具體談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對祕書禮儀修養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與高尚人格
  一位高素質的祕書人員應該以君子人格自勵,努力修養自我,完善人格。如果能將“君子”人格的思想融於祕書的個人修養之中,這將對其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百善孝為先”,儒家首倡君子“孝悌仁愛”的精神品格。《論語·學而篇》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個學做“君子”的人,培養人格的基礎要從孝悌做起。他要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長輩,出門能友愛兄弟朋友,謹慎於自己的言行,誠實守信地做人為事,把對父母兄弟的親情之愛,推廣為對社會大眾的博愛精神。孟子曾說,我們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此處所言,即是儒家實現博愛精神的具體實現方式。我們從敬愛自己的親人開始,推擴到敬愛他人的親人,我們從愛護自己的孩子開始,推擴到愛他人的孩子。這樣天下就處處充滿愛,社會就處於和諧狀態。作為祕書職業,他所從事的工作原本就是一種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位,這更要求祕書工作者要有良好健康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工作,尤其是要有一種愛的精神,一種樂於奉獻,樂於付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