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私營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問題

文思屋 人氣:1.2W
探討私營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問題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選擇並且留住高素質的人才,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提。我國私營企業在經歷了20年的曲折發展之後,也逐漸意識到人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方周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興勤在2001年2月9日的《成都商報》上坦言:“私營企業最怕過人才關,沒得人才時,怕人才不來,人才來了又怕留不住。現在別看那麼多私營企業紅紅火火,其實最容易垮掉,就是沒有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辦法。”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私營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本文將從私營企業內部激勵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私營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的選擇與設計。
1 私營企業內部激勵的現狀
通過對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內部激勵機制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私營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主要有激勵機制靈活卻又缺乏保障性的特點,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1用人機制落後,用工形式任人唯親
由於私營企業從一開始就沒有可以模仿的榜樣,可以拷貝的組織在中國只有兩種:一種是家族,一種是江湖。無論是家族還是江湖,親情和義氣是他們所有的倫理規範,因而容易造成任人唯親,在心理上排斥外來員工。在全部被調查企業中,業主本人投資佔投資總額的82.7%,而在所有其他投資者中,又有16.8%是業主的親屬,這種產權結構是構成家族制企業的前提。對於非家族成員,用“家庭化”的方法把他們變為“準家庭”、“家庭式”成員的做法比較普遍。對於鄰居、同鄉、同學、朋友,私營企業主將他們植入家庭內部的“孝、悌”觀念,把他們視為家人,以便他們能信守互助、互惠和信任的家庭價值觀,將公共關係變為私人關係,從而促進企業的利益發展。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私營企業的“窩裡鬥”相當嚴重,小團體、小幫派意識嚴重削弱了整體戰鬥力。中國現代私營企業還沒有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沒有強大的凝聚力,這為企業的發展留下了後顧之憂。而現階段,我國的許多私營企業在用人上有一個觀點:“自家人總比外來人可信,把權交給他們放心”。從而形成很多私營企業都是“老子當董事長,兒子當總經理,老婆當財務主管”的以血緣、地域關係維繫的勞動用工形式。即使私營業主重視人才的引進,但企業的核心職位都被內部人員佔據了,這使外來人才感到缺乏用武之地,從而萌生去意。此外,這種任人唯親的用工形式還容易在企業內形成“家天下”,導致人才對企業缺乏認同感,從而離開企業。
1.2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
  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通過對美國200多個工商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影響人們工作情況和積極性的因素分為兩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是指與工作環境或工作條件有關的一些因素,它的缺乏可使職工產業較大的不滿情緒甚至會引起怠工和辭職,激勵因素是指與工作內容緊密聯絡的一些因素,如工作本身的挑戰性,職業上的成長與發展,工作的責任與許可權等,它可以使人對工作產生較大的滿意感,並對人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使員工產生持久、充分的工作滿意感,極大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因而,赫茨伯格認為,在各種影響因素下,工作本身的吸引力是最主要的。現階段,我國一些私營企業,特別是一些高科技企業,雖然能以優厚的物質條件招聘人才,但是很多私營企業在引進人才之後,由於企業自身運作機制上的問題,並沒有給他們提供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以及寬鬆的工作環境,而這些人才恰恰又具有較高的成就需要,他們喜歡獨立負責處理問題,從事具有適度挑戰性的工作。因此,如果個人成就感得不到實現,人才的流失就成為必然。私營企業人才流失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企業對人才的約束機制沒有有效地建立起來,現在許多私營企業知道運用高薪等優厚的待遇吸引人才或挖走其他公司的人才,但是他沒有想到,被他挖來的人才,被其他競爭者挖走的風險相應也較高。因為利用高薪挖來的人,有可能被競爭者用更高的薪水挖走。例如,有一傢俬營科技企業,剛進的一名大學畢業生合同沒到期就自動離職,由於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他們對此也無可奈何。在人才培訓與開發上所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