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護士迎檢應激適應培訓探討

文思屋 人氣:1.75W
【摘要】通過進行管理干預,對病區護士從三基三嚴、護士禮儀兩個方面進行理論培訓及情景模擬訓練,並不斷鞏固和完善,以提高護士的應激能力,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檢查應激。
【關鍵詞】培訓  迎檢能力  護士
        護理質量評價的主要手段是護理質量檢查,即根據既定的護理質量標準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定[1]。臨床每一次護理檢查相對於護理人員都是是一次應激的過程,在各種應激源到來時我們都應該有計劃的採取干預措施,促進自身適應,特別是管理人員應注重對護士進行培訓以改善護士面對應激源時的緊張心理。
        1  方法
        我們將培訓週期分為三個階段:①理論知識培訓。培訓週期為1個月,主要內容包括三基知識、專科護理常規、法律法規、應急流程。②操作能力培訓。培訓週期為2個月,進行基礎護理操作及專科護理操培訓。③迎檢能力培訓。培訓週期為2個月。第一個月進行護士迎檢禮儀培訓,由形體禮儀和服務禮儀兩部分組成。第二個月進行情景模擬檢查培訓。
        2  結果
        培訓後,隨機抽取50次護士迎檢記錄表發現,護士主動參加檢查50人次,佔總數的100%;流暢應答者47人次,佔94%;檢查評分滿分者42人次,佔84%;護士禮儀評分≥90分者49人次,佔98%,各項檢查合格率100%。效果滿意。
        3  討論
        (1)紮實的基本功是適應檢查應激的基礎。護理人員在檢查過程中產生逃避心理的原因在於基本功不紮實,對檢查存在懼怕心理。護士從學校到醫院經歷角色的轉變,容易產生不適應感,不能將學校所學的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或進入臨床後重實踐而輕理論。三基理論是臨床護士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是完成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及保證護理安全的前提[2],但在臨床上由於護士工作繁忙,缺乏學習熱情,被動應試等原因,對三基理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常常平時不學習,臨考搞突擊,考完就忘,不僅知識掌握不牢而且考試成績也不理想,遇到檢查時產生強烈的應激,導致心慌或逃避等情況的出現。我們在培訓時注重對護士的基本功的強化訓練,採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方式進行理論知識的鞏固,採用反覆學習的方式進行知識的累積,避免了護士強記或搶記現象的發生,保證了培訓的效果。護士在遭遇應激源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鎮定作答,適應檢查應激。       (2)情景模擬訓練是適應檢查應激的關鍵。情景模擬訓練能夠促進知識和技能的綜合發展。護理人員遭遇應激源常出現顫抖、不能正視檢查者等問題,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情景模擬是通過設定一種逼真的工作場景或管理系統,讓被訓練者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完成一個或一系列任務,從中鍛鍊或考察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3]。情景模擬訓練使真實場景在護士頭腦中不斷強化,從而有效的提高到了護士對檢查的適應能力。在模擬檢查過程中,由護士長及質控護士擔任檢查者,模擬進行各項檢查,與實際情況相近,較好的培養了護士的心理素質;演練中將各項基礎知識的提問貫穿與整個檢查過程中,檢查護士靈活運用的'能力及護理知識的薄弱點;同時注重護士與病人的溝通技巧,以與患者的交談檢驗護理工作的效果及質量,使護士明確護理工作的方向;檢查結束後,護士長及質控護士進行評價,指出檢查過程中做為檢查方的意見及指導思想,並與迎檢護士溝通,瞭解護士的心理狀況,指導下一次培訓。通過進行情景模擬訓練,能夠使護士形成清晰的思路,培養良好的自信,同時也培養了護士評判性思維的形成。
        (3)護士禮儀是護士迎檢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禮儀是護士素質、修養、氣質的綜合反應,體現出護士在日常工作中所應遵循的尊重患者、家屬及其他工作人員的禮節和注重儀表、儀態、儀容等方面的規範和程式,從而展現出護士良好的精神面貌。規範的護士禮儀管理,是全方面提高護理隊伍優質服務意識,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提高病人對護士服務態度滿意度的重要手段[4]。通過護士禮儀培訓,可以使護理人員端正工作態度,在檢查過程中給護理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印象。我們在培訓中注重轉變護士的觀點與態度,強調護理檢查是為了更好的促進護理工作,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促進護理工作的改進。檢查是為了發現更多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習以為常的細節或疏忽而不是片面的理解為“挑刺”。護理人員從心理上適應檢查,以正確的觀點看待檢查,以觀點的轉變改變態度。 
參 考 文 獻
[1]王筱慧,姚梅芳.醫院改革形勢下護理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護理雜誌,1988,33(3):156-158.
[2]張大全.對我院 236 名臨床護士“三基”考核成績的分析[J].護理管理雜誌,2005,5(11):11 -12.
[3]張鳳清,李珍,黃體純. 護理安全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05,21(6) :68.
[4]黃建萍.現代護士使用禮儀[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