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國際教育發展的幾個新現象

文思屋 人氣:1.65W

" 世紀之交,各國都在考慮未來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在這個大背景下,國際教育出現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新現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許多國家高度重視科學教育;科學界人士直接參與基礎教育改革;課程與教材改革熱潮再度興起;以開發智慧為目標的教學方法改革也方興未艾;運用資訊科技改革教學過程的趨勢日益加強。

淺談國際教育發展的幾個新現象

高度重視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傳授科學、數學和技術,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承擔起社會發展的責任,因此,也被稱為科學文化的教育。近年來,國際社會日益重視科學教育,出現政府直接干預科學教育、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系統改革科學教育、促進國際合作的全方位加強科學教育的局面。

以色列教育部長魯賓斯坦最近訪華時,向我們推薦的唯一文獻是以色列政府發展科學教育的綱領:《明天:1998》。這個綱領指出,科學與技術知識是當今最重要的財富。科學教育是國家發展科學事業基礎結構的核心。這個綱領對以色列全面改革數學、自然科學和技術教育提出具體規劃。這個綱領現已執行3年,並將於1998年,即以色列建國50週年,以其全面實施,作為祖國的生日獻禮。

美國政府甚至以國家政策宣告的方式,推動數學的研究與教育。1993年美國科學政策委員會聯邦政策議案分會草擬議案,旋即成為正式檔案,題為《1994~1995年國家發展數學研究與教育政策宣告》。《宣告》指出,數學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模式,是許多學科領域發展的基礎。這就是說,數學的發展與普及意味著多種學科與技術將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宣告》對美國初等、大學本科以及研究生數學教育改革提出了原則性建議。

英國政府制定自己的科學教育政策為時較早。1988年,英國政府發表題為《5至16歲兒童科學教育政策》白皮書。這是英國曆史上首次提出國家科學教育政策。這個白皮書動員全社會關注兒童科學教育,一時在社會上形成興辦少年兒童科技博物館、舉辦科學活動周的熱潮。

國際合作培養科技人才也已成為一個大規模的教育現象。全世界已有1200萬學生在外國的高等院校讀書。這種流動有可能使開發中國家的學生到較高階教育環境中接受教育。雖然它帶來了“人才外流”的風險,但是,卻有助於加強世界範圍的科學網路的形成,也有效地促進了科學知識的傳播。

隨著區域性經濟結構的形成,地區的高等教育的合作也在加強。目前,墨西哥、加拿大的大學已與美國超高速計算機網路相聯接。這三個國家將建立大學間的計算機網路列為優先發展的專案,以此加速三國科學與技術教育的一體化程序。俄羅斯高等教育多年來處於封閉狀態,目前正在被打破。一些高等理工院校正在派出留學生到西歐、北歐,特別是鄰近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謀求迅速達到西方國家技術教育的水平。

科學界人士直接參與基礎教育改革

科學界人士參與基礎教育改革在許多國家中已經形成潮流,有的規模是相當驚人的。科學界人士站在科學發展歷史的高度對科學教育的巨集觀決策和微觀改革兩個方面都具有深刻影響。

社會科學家到中國小去研究教育問題,為教學改革的深化注入了新鮮血液。近年來,美國大批社會科學家,包括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史學家,紛紛離開自己的研究室,來到中國小校。他們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兒童學習過程的規律,如兒童的學習動機是如何形成的,怎樣更有效地控制兒童的學習過程,怎樣根據兒童認知發展的內在規律,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這些問題的研究與實驗正在拓寬與加深中國小教學改革的視野與深度。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教授幫助帕薩迪納學區的國小校、開展“科學播種”課程改革實驗。實驗內容包括兩部分:改革科學課程的教材與教法;培訓使用這套新教材的教師。教學方法的特點是動手學科學,即教師和兒童一起做生動、有趣、有啟發性的實驗,吸引兒童自己動手,去探索自然的奧祕。

印度科學家也以類似的觀點關注兒童的科學教育。印度核物理研究委員會主席錢達瑞克作為核物理研究的帶頭人,卻懷著深厚的情感參與兒童科學讀物的出版工作。他在新出版的《趣味動手學科學》的序言中寫道:“科學實驗是深入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手段。人類已知的科學與技術知識幾乎都是科學家無數次進行傑出的實驗研究取得的。人類認識自然奧祕的途徑主要是依靠系統的實驗,追尋自然現象為什麼產生和怎樣產生的。”他希望少年兒童樹立獨立探索的志向,提高實驗技能,增加對日常生活中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觀察能力。

課程與教材改革熱潮再度興起

課程設定與教材改革具有十分明顯的時代特徵:一方面,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增加新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的不斷增加,加重了學生負擔,這就要求大量刪減舊的教學內容。課程與教材改革處於增與刪的矛盾中,許多國家都在探索解決這個矛盾的途徑,並且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增加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重點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英國科學家提出學校要增設生態技術課程。這是根據英國環境部的驚人統計而提出的。該部統計每年向大氣層排放的含碳化合物數以億噸計算。美國到2000年,個人使用的計算機就將消耗美國能源總數的10%。因此,設計任何新產品都應該把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的靈魂注入到產品的結構之中。這就要求設定生態技術課程,幫助學生理解生產技術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學會分析工業生產與生活環境的關係,瞭解控制技術影響生態環境的方法。生態技術課程內容應該包括:產品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如何重複利用能源和材料;如何延長產品壽命,增加功能;如何拆卸部件,重新組裝,使舊產品得以更新。

以色列提出中學技術課程要不斷追蹤技術前沿的進展,自然科學課程都要滲透技術知識。德國、印尼和泰" 國都在將生命技術知識引進中學課程之中。特別是日本技術學校不斷吸收高新科技進展資訊,目的是使學生將來能夠設計出獨霸世界市場的新產品。

這一切說明增加教學內容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學生脹滿的書包已無法承受,這就要求為新的教學內容騰出空間來。許多國家都在探索減輕書包重負的途徑。

對於科學課程的傳統劃分方法,專家也提出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將課程分為物理、化學、生物等各自獨立的部分,未能反應現實世界的實際聯絡。在他們提出的新科學課程中,教材可能通過圍繞某一主題綜合安排教學內容,介紹各種學科的相互聯絡。例如,通過分析一座橋樑的結構,介紹數學、工程、物理和化學等有關學科的知識。

以色列科學教育綱領《明天:1998》中,提出相似的課程改革觀點。該綱領指出,在許多領域中,新技術往往每5年就要更新一次。特別是在電子、計算機和生物技術領域,知識更新的速度還要快些。但是,在各種技術領域中,基本原理是穩定不變的。因此,他們建議,在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加強基本原理的教學工作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在各級各類教育系統中,數學教育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要。這就是說,不單課程內容需要刪減,課程設定的重點也在轉移。

德國萊因蘭-法耳茨州教育部門對歷史地理課程內容刪減提出自己的原則,凡百科全書中能夠查閱到的具體的歷史與地理知識,都從教材中略去。他們認為只要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查詢方法即可。他們還提出,學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過去人們認為,知識就是力量,這是在人類對自然和社會認識還不充分的時代提出的,知識在當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資訊時代,只有掌握方法,才能駕馭飛速增加的具體知識。教學實踐證明,兒童在活動中掌握探索新知識的方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學習得更主動,更有效果。

智慧是21世紀必不可少的資源

開發智慧是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近10多年來,國際上研究並推廣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

把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數學教學的核心,是美國數學教師協會於1980年正式提出的:“80年代的數學大綱應當在各年級都介紹數學的應用,把學生引進問題解決中去”,“數學課程應當圍繞問題解決來組織”,“數學教師應當製造一種使問題解決得以蓬勃發展的課堂環境。”這個教學方法很快跨出了美國國界,被英國和日本引進。10多年來,英國在教學過程中廣泛使用這種教學方法,甚至教育學齡前兒童在遊戲、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日本教育界已對如何應用問題解決改革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出現大量專著。

問題解決是科學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科學發展的歷史結論是:科學只能從問題開始。只有通過問題才能激勵人們去學習,去觀察和實驗。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在實際環境中,學會獨立提出問題。由於實際環境的複雜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也就相應多變、多樣、多答案,以此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因此,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活躍性和獨創性具有一定意義。這些適應了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對人才智慧品質的要求,所以這種方法一經提出,就在許多國家的教育工作者中間引起熱烈反響。

應用資訊科技改進教學工作

美國充分發揮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潛在作用。一個突出的現象是一些大學計算機系統與中國小校的聯網。這就可以使大學的圖書館為中國小校開放。通過這個網路,一名中學生可以檢索、查閱全國大學圖書館的資料,也可以向大學教授求教,還可以與其他州的學生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大學可藉助計算機網路與州教育部聯絡,協助全州教師改進教學工作,幫助高階中學編寫新教材,輔導新教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僅堪薩斯州,就有數以萬計的教師從計算機網路中獲得最新的教學資訊。

美國企業還資助學區建立教育高速公路,在學校間開通電子郵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應用資訊科技改進教學要求投入大量經費,但即使是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也是精打細算。德國每年教育經費投入高達千億馬克,而他們的計算機裝置並未追求新潮。學生使用的雖然多數都是“386”或“486”計算機,但其硬體並非完全更新換代,而是在原“286”計算機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德國更重視的是對學生編制程式能力的訓練。他們認為,對初學的人來講,計算機執行速度並非是最主要的,而掌握程式語言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