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討中醫病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

文思屋 人氣:1.54W

摘要:本文探討了中醫病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在翻譯中醫病名時,我們應遵循忠實、準確和比照的原則,並適時採用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和象譯法的翻譯方法。

探討中醫病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中醫病名;原則;方法


  中醫根源於中國文化,學習中醫實際上就是學習中國的文化。以中國文化為載體的中醫藥學的發展必然要依賴翻譯走向世界。但是在我國目前的翻譯工作中,大部分的中醫病名都是在比照西醫的病名,用西醫的概念來解釋中醫。筆者認為,這一點不利於中醫發展自己的特色。因此,筆者認為翻譯中醫病名應有自己的原則和方法。
  1、翻譯原則
  1.1 “信”——忠實
  醫學英語的翻譯不同於日常英語或文學英語。它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和討論科學事實,因而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對其準確性也要求較高。在中醫病名的翻譯工作中,忠實應是首要原則。所謂忠實性原則是指譯文必須正確地傳達原文的內容,包括思想、感情、風格等。中醫是與西醫完全不同的一個醫學體系。它有許多獨特的概念,在用英語解釋時必須保留中醫原有的概念,忠實於中醫特有的理論。如“白癜風”這個病,它的西醫名稱為vitiligo。 如果照此翻譯,那麼就很難理解為什麼醫生給出祛風的治療原則。但如果翻譯成white patch wind, 就輕而易舉地瞭解其中的'原因,進而瞭解相應的中醫處方。
  1.2 “達”——準確
  準確性原則也是我們在翻譯中醫病名時應遵循的原則之一。所謂準確性,就是翻譯出來的作品要準確表達中醫的概念、理論和特定的專業術語。在中醫中,一種病可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完全照搬西醫的術語顯而是不能準確表達中醫的概念的。如心悸,它的英文名為heart palpitation。Palpitation,而在中醫理論中,心悸進一步被劃分為驚悸、怔忡。驚悸多與受驚有關,病情較輕;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因素亦可發生,病情較重。驚悸日久可轉為怔忡。因而,僅用heart palpitation是無法準確表達中醫這個概念的。所以在翻譯時,對這兩種病要區別對待。驚悸可翻譯成fright palpitation, 怔忡可翻譯成fearful throbbing。在翻譯中醫病名時,要準確地表達中醫概念,才能儘量保持中醫特色。
  1.3 “照”——比照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但醫學的發展是沒有國界的。對於同一種病,中醫和西醫的認知角度不同,治療方式有所差別,但殊途同歸。在翻譯中醫病名時,我們要比照西醫的表達,做到最大限度保留中醫特色,又不至於讓西方人難以理解。
  上述的三項原則是總的原則,但在具體的翻譯工作中,還要依據當時的語境來選擇合適的表達,因而譯者在理解和翻譯時要慎加註意,切不可望文生義、主觀臆斷。
  2、翻譯方法
  2.1 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是把原文直接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便於譯者翻譯,缺點在於讀者可能難以正確理解,但由於中醫有其特有的概念體系,一味地採用西醫的名稱,難以確切表達中醫的知識資訊。因此,筆者認為,在直譯方法的基礎上,利用註解,加上西醫名稱,可以更好的促進兩種醫學體系的溝通。
  如哮喘。中醫中哮病發作時哮鳴有聲,呼吸急促,甚則喘息不能平臥,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疾病;而喘則指氣息,表現為呼吸急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一般來說,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可分為熱哮、寒哮,喘分為實喘、虛喘。
  元代的朱丹溪首創“哮喘”之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為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後來的醫家鑑於哮必兼喘,故一般稱之為哮喘,為與哮證區分而命名為哮病。因此,哮喘可譯作wheezing and panting。
  Wheeze: breathe noisily, esp with a whistling sound in the chest (esp when suffering from asthma, bronchitis, etc)指呼吸時有聲響(尤指胸部發出的哨聲,如因患哮喘、支氣管炎等)pant: breathe with short quick breaths 指喘息。(《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這樣就可以把哮和喘區分開來,從而瞭解中醫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