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2016青年教師師徳論文範文

文思屋 人氣:1.03W

摘要:當教師不是因為外在原因,而是通過自我的認識、選擇、體驗、踐行而養成師德習慣時,他們就會將外在的師德規範自覺自願地內化為自身的行為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意識順利外化為規範的言行舉止之中,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循行為規則。

2016青年教師師徳論文範文

關鍵詞:青年教師 師德  途徑

一、青年教師師德養成過程中內化與外化的關係

1.內化與外化在青年教師師德養成中所處階段不同,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兩者的作用不同。

內化的作用是將外在的教師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轉化為教師自己的思想意識;外化的作用則是將教師自己的思想動機或內部精神動作,轉化為外在的物質動作即良好師的德行為。簡言之,內化是師德意識的輸入,外化是師德行為的輸出。兩者的成果不同。內化的成果是使青年教師通過系統的學習,接納教育內容並形成自己的師德意識和思想,其成果是內在的、隱性的;外化的成果是使青年教師在師德意識內化的基礎上,產生正確的師德行為,其成果是外在的、顯性的。兩者所用的方法不同。內化的主要途徑是教育,由學校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將師德規範和理念灌輸給青年教師,這個過程中,學校處於主導地位;外化的主要途徑是自我教育,由青年教師通過自我修養、自我鍛鍊,養成良好的師德習慣,這個過程中,青年教師處於主導地位。

2.內化與外化在青年教師師德養成中緊密相連,又有一定的統一性內化與外化的基礎相同。

青年教師師德養成過程中的內化和外化,都是基於師德養成教育實踐活動,物件都是青年教師。離開了這個共同的基礎談師德內化、外化,就失去了意義。內化與外化的目的相同。內化與外化雖然是處於教師師德養成的不同階段,但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通過理論教育和具體教育教學實踐,引導和促進青年教師養成良好的師德風範,形成高尚教師人格,進而提高育人水平。內化與外化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內化中有外化,認識離不開實踐,青年教師是在育人實踐的外化中逐步形成師德認識、情感、信念和意志;外化中也有內化,青年教師師德表現受其師德認識、情感、信念和意志等內化因素的支配和指導。因此,青年教師師德養成的過程,也就是其師德內化與外化綜合作用的鞏固、強化過程。

二、青年教師師德養成過程的內化與外化途徑

1.注重知識傳輸,為師德內化、外化提供前提和基礎。

內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將外在的規範納入並變成內在意識。如果將經內化與外化而養成的`師德風範比作化學反應的產物的話,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規範就是反應的原料。因此,將師德相關理論知識通過外在灌輸和引導的方式傳輸給青年教師,是師德內化、外化的前提和基礎。在推進教師師德內化、外化的過程中,高校需做好下列三方面工作。首先,要認真組織青年教師的師德教育。青年教師大多剛剛畢業就走上教育教學工作一線,缺乏工作經驗,對師德重要性認識不足。高校要通過崗前培訓、專題培訓等形式,系統加強師德教育,確保教育實效。其次要加強軟環境的營造,在日常校園文化活動中加強對高尚師德的宣傳,開展師生共同參加的科技活動、文化活動,促進青年教師與廣大學生的交流溝通,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增進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第三,注重硬環境的建設,高校可以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師德建設的內容,做好規劃和佈局,在建築設計和景觀佈置上體現追求崇高師德的意蘊,使教師身在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師德的高尚與偉大。高等學校在組織師德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加強理論宣傳,又要從校園實際出發,利用身邊事、身邊人的鮮活事例,去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努力構築起追求高尚師德、拒絕觸碰道德底線的良好輿論氛圍,進而形成人人蔘與,人人踐行,人人進步的現實氛圍。同時,要形成長效機制,不能心血來潮,應一時之需。

2.強化理論研究,為師德內化、外化提供理性認同。

因此,只有教師充分認同師德規範,才能在對師德規範的感受、分析、選擇的過程中實現師德內化、外化的真正價值。在推進教師師德內化、外化的過程中,高校要引導青年教師加強師德理論的自主學習和深入研究。自主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知識的樸素感知,而是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青年教師靜下心來,從理性層面去學習,去把握。只有學深學透,才能理解接受,入腦入心,才能觸及青年教師靈魂深處,才能為師德養成提供理性支撐,而且自覺堅持下去。同時要加強師德理論的研究與研討。青年教師現實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以追求專業學術水平代替人才培養全部的誤區,高校要通過課題立項等形式,鼓勵各學科青年教師針對師德師風進行深入研討,引導他們主動調查師德失範現象,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析師德失範行為的危害性,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讓青年教師像鑽研專業學術問題一樣研究師德建設,用自己的視角去闡釋師德建設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促進他們深入、主動地思考,從而增強對師德規範的理性認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要我養成良好師德為我要養成良好師德”。

3.關心教師成長,為師德內化、外化提供助燃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