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知識觀與大學外語教學矛盾的研究

文思屋 人氣:2.18W

大學外語教學中的語言知識及技能與思辨能力、語言知識及技能與人文素質、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三對矛盾中的雙方從對立到統一,在淵源上與知識觀從現代到後現代的轉變有關。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於知識觀與大學外語教學矛盾的之論文範文。

知識觀與大學外語教學矛盾的研究

語言知識及技能與思辨能力、語言知識及技能與人文素養、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我國大學外語教學(主要是英語)中的三對矛盾。長期以來,國內的大學外語教學工具性傾向明顯,將外語當作語言工具,追求語言知識及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學習者的人文素養的提高。近年來學者們對其提出質疑與批評,主張外語教學應淡化工具性強化人文性。對工具性外語教學的另一種批評出自於對學習者思辨能力的關注,認為對於語言知識及技能的過分強調致使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受到忽略,從而主張重視對學習者思辨能力的培養。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社會語言學與語用學使人們注意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情境,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日漸受到關注,於是西方文化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得以重視,但是文化教學中出現了向西方文化一面倒、中國文化被忽略的情況,學界批之為“中國文化失語症”,主張中國文化涉入外語教學。

目前外語界圍繞這三對矛盾的探討,多出自我國外語教育的傳統、外語教學對社會文化需求的滿足、語言與文化及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這對話題本身的思考及指導教學提供了學科視野。知識是教育的核心主題,一定的知識觀下必然產生與其相應的教育觀,大學外語教學中的這三對矛盾的產生與發展有知識觀方面的淵源。文章在知識觀視閾下,對於大學外語教學中的上述矛盾從現代知識觀的視角對其產生進行詮釋與分析、指出矛盾對立帶來的弊端,從後現代知識觀的角度分析矛盾轉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轉化路徑,目的在於將目光投向外語學科本身之外,為矛盾本身及矛盾雙方各自的探討進一步從理論上溯源。

一、大學外語教學的矛盾與現代知識觀

(一)現代知識觀的特徵

知識觀是關於知識問題的根本認識和看法,涉及知識的本質、屬性、存在狀態、種類、範圍等方面。一般認為,現代知識觀形成於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17世紀,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認識論是其形成的哲學基礎。石中英認為,知識的屬性是有關知識認識中的核心要素,它決定了什麼是知識以及什麼樣的知識最有價值。客觀性、普遍性及中立性是現代知識的三個基本屬性。客觀性是種“符合性”,即知識與“事物本身”的屬性及事物之間的“本來關係”相符合,知識應當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或本質聯絡,事物的本質屬性或本質聯絡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知識也是客觀的。知識的普遍性指客觀知識是超越各種社會和個體條件限制,可以取得普遍的證實和普遍的接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體現了現代知識的普遍性。另外,知識的普遍性也指知識的生產與辯護標準得到普遍認同和尊重。現代知識的中立性指知識是純粹經驗與理智的產物,只與作為認識物件的事物的客觀屬性和認識主體的理效能力有關,與主體的興趣、態度、意志、價值等以及主體所在的社會文化無關。周先進等認為,現代知識觀基本體現在知識的這三個屬性上。科學知識因具備客觀性、普遍性與中立性,被認為是真正的知識,並被作為衡量知識的普遍標準。於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形成了客觀主義的科學知識觀,追求絕對的客觀性知識,因而現代知識觀也被稱為科學知識觀,以對知識的客觀主義和對科學理性的崇拜為主要特徵。

(二)現代知識觀下大學外語教學矛盾的表現

1.語言知識及技能與思辨能力。知識的現代觀表明,知識是對外界客觀存在的揭示,真正的知識是普遍的客觀真理。因而在現代知識觀下,知識被當作可以客觀地從知之者傳遞給非知之者的真理,教育的功能是傳遞與繼承知識,教學要求學習者去接受現成的真理性知識,特別強調在知識理解基礎上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體現在大學外語教學上,長期以來將外語語言知識當作一種客觀知識或準科學知識,教學被理解為外語語言知識的傳遞與繼承。因此,教學以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為重心,強調對外語知識的精確記憶與準確再現以及在機械模仿與多次操練中獲得語言技能。對於外語語言所承載的各種自然與社會現象、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很少進行分析、判斷、質疑、批判與探究。在現代知識觀下,外語語言知識及技能與學習者的思辨能力處於對立狀態。這種外語教學的結果是,不論非外語專業還是外語專業,培養的學生很難用外語進行思維,更缺少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語言知識及技能與人文素養。現代知識觀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客觀主義知識觀,在現代知識的王國中,科學知識成為各種知識的典範。相比之下,人文知識在客觀性、普遍性、中立性上不足,被認為是非嚴格意義上的知識遭受歧視與壓迫。所以現代教育以追求客觀主義的知識和科學理性為目標,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者科學素養的提高,教育的人文面被忽略。懷特海認為,在現代的知識教學中“,一個人可以理解所有關於太陽的知識,所有關於空氣的`知識和所有關於地球旋轉的知識”,但卻“看不到日落的光輝”。大學外語教學受科學理性思維的影響,強調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略凝結在語言學習材料中人的經驗、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等對學習者精神之成長與人格之養成的意義與作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人文主義的弱化,甚至缺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3.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現代知識觀中,科學知識是真正的知識並被作為衡量知識的普遍標準。而現代科學知識主要產生於西方社會,西方社會及其文化也因此被標榜為文明的、優越的,非西方的知識都不是真正的知識,非西方社會及其文化被看成不文明的、低劣的而遭到貶抑,形成現代知識問題上的“西方中心主義”。由於跨文化交際的需要,目的語文化(以英美西方文化為主)教學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已經普及。然而,在“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下,西方文化被當作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普遍標準,主導著我國的外語文化教學,中國文化被當作“文明”程度不夠的一種地域性文化而被忽視,在文化教學中處於失語狀態。如果西方文化長期主導文化教學,一方面會造成國民對西方文化的更加推崇與日益追隨,與本土文化漸行漸遠。另一方面,以西方文化標準來規範跨文化交際,以犧牲另一方文化來消除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際困難,本身就消解了跨文化交際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