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當代大學教學

文思屋 人氣:6.21K
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當代大學教學

        摘要:講授現代文學經典作品要注意將其置於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大語境中,要滲入文學史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及文學創作技法教育。以《阿Q正傳》為例可知,經典文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可以從中瞭解到很多文學和文化方面的東西。雖然經典文學作品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但是因時代的距離,要讓本科生去接受它們並非一個自然的過程。作為講授者的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才有好的效果。
  關鍵詞: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當代大學教學;《阿Q正傳》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學生。探討適合時代需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教師的重要任務。身處21世紀,面對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們,該講些什麼?又該如何講?本文以《阿Q正傳》的當代高校課堂教學為例,從一個角度探討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當代大學教學。
  
  一、置於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大語境中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新文學作品的早期典範之作、白話文的典範之作,還是學生在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程中較早接觸的重要作品。因此,在詳細分析文字時,要將其置於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大語境中,並以此為個案分析中國新小說(文學)與傳統小說(文學)在生產機制、體式、主要內容等方面的異同。
  作品出現的時代背景隱含著作品出現的條件。對《阿Q正傳》而言,它包括寫作背景,也包括小說中所描寫的時代背景。可以結合《阿Q正傳》的寫作背景講述中國現代小說(文學)與傳統小說(文學)的生產機制方面的差異。結合《阿Q正傳》所描寫的時代背景講述中國現代小說與中國傳統小說在題材方面的差異。
  中國傳統小說的生產主要有三個渠道。(1)口頭創作,官府採輯。如《漢書·藝文志》述及小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1]這表明,官府特設採輯民間文學的機構,集民間口頭之作而成文成書。(2)由講史,講話而來。這類作品的典型體式為章回體小說,如《西遊記》、《水滸傳》、《三言二拍》等。因為這類作品原為說書人的底本,因此帶有明顯的說書人的口吻和口頭文學的痕跡。如作品中有“諸位看官”、“閒話少說,言歸正傳”之類的過渡語:其敘事時間多為線型時間等。(3)文人創作。明清之際,書商出現,書商或自己動手,或邀請落第文人編撰小說。此類作品多為加工改編性質,其著作權的意義不大:以集體創作的作品居多,個人創作的作品較少。當時也較少出現正式職業作家。如蒲松齡的之類的文人因考取功名不成轉而創作,文學只是副業。
  中國現代小說(文學)的生產機制較傳統有了很大不同。現代報刊出現之後,書面文字作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為職業作家的出現提供了市場。為了保證報紙及期刊的連續性,編輯不得不四處約稿。《阿Q正傳》即屬於約稿文章。當時《晨報副刊》新添“開心話”欄目,編輯孫伏園便向魯迅約稿,希望他能寫點東西。魯迅於是便動手寫了一章。刊登之後,反響很好,便一章一章地寫了下去。因為報章連載。因此帶有報章文體的特點:如(1)分成小段,(2)語言及內容大眾化,(3)受讀者的即時批評的影響,(4)急就章,諸如此類的特點。
  除生產機制不同於傳統之外,《阿Q正傳》還在語言符號、敘事元始、敘事視角、主題思想等方面體現出迥異於傳統小說的特點。這些也正中國小說(文學)開始現代轉型的重要標誌。
  文言文是正統的中國小說語言符號,言文分離是其重要特徵。五四的新文學運動之後,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阿Q正傳》正是白話文的典範之作。需要指出的是,魯迅因為從小受文言文的影響太深,影響到了說話和作文,所以小說中出現了輕微的文白夾雜的情況。文白夾雜是五四一代人的在語言轉型之後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20世紀初的中國小說語言的重要特徵。
  《阿Q正傳》中的時間背景為辛亥革命時期,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離城裡不是很遠的鄉下:未莊。故事的主人公是未莊的農民。也就是說,《阿Q正傳》是鄉土題材小說。傳統小說有神魔類如《西遊記》、《封神榜》等,有公案類小說,如《施公案》、《彭公案》《七俠五義》等,有世情類小說,如《金瓶梅》、《玉嬌李》等。鄉土小說的出現,為中國小說史增加了新的內容。在魯迅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鄉土小說成為中國現代小說中最為發達的一種型別。魯迅的其他小說,如《故鄉》、《社戲》、《祝福》等都是優秀的鄉土小說。魯迅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在小說創作方面具有特別明顯的引領作用。
  在敘事元始,即作品的開頭方面,傳統小說體現出巨集觀的思維。如《西遊記》從盤古開天說起,《紅樓夢》女媧補天說起,《三國演義》從天下大勢說起。西方的小說體現出微觀的、具象性的思維。它們往往從具體的事物和具體的場景說起,如《法宮祕史》(法國大仲馬著)、《巴黎茶花女遺事》(法國小仲馬著)、《賣國奴》(德國蘇德蒙著)等。《阿Q正傳》開篇是對小說名稱的來由、阿Q的籍貫、姓氏等情況的介紹,是中國傳統式的開頭。他的《藥》、《明天》、《風波》等小說則是以具體場景和事件開頭的西方式開頭方式。
  中國傳統小說以第三人稱敘事的全知視角為主,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國現代小說出現了大量的第一人稱敘事的作品,在魯迅的小說中大多存在一個“我”。如《孔乙己》、《社戲》、《祝福》、《在酒樓上》等。《阿Q正傳》第一章出現一個很明顯的“我”的聲音。
  主題思想方面,現代小說和古代小說也有較大不同。中國古代小說較多關心國事和家事,如《三國演義》和《紅樓夢》,較多關心國家,而忽略“小我”;而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則體現出強烈的個性色彩,關注個性,關注個體(自然人或者民族個體),筆觸深入到精神和心理層面。《阿Q正傳》是啟蒙主題的代表作,也是反思辛亥革命的代表作。
  
  二、滲入文學史教育、思想教育及文學創作技法教育
  
  1.從細節中發現傳統文化思想與當代思想文化的差異
  《阿Q正傳》不是一篇以情節見長的小說.它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也缺乏扣人心絃的情節。但它卻描寫了典型環境,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其重要法寶即細節描寫。魯迅非常注重細節描寫。魯迅小說中的細節,不單單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情節發展的功能,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在講解《阿Q正傳》中的細節描寫時,要深入分析這些細節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並指出它們與當代思想文化的差異。
  小說的開頭特別提到阿Q的姓氏問題。阿Q說自己姓趙,並在趙太爺的兒子進秀才之時以本家的身份去賀喜。結果招來趙太爺一個大嘴巴。姓名本是一個符號,但在中國,卻意味著血統,意味著地位。如果一個人有一個較大較有聲望的姓氏,不但意味著血脈正統,還意味著高人一等。趙姓是未莊的大姓,如果阿Q姓趙,那便意味著他有著比較高貴的血統,他也可以傍著本家趙太爺這棵大樹而免遭旁姓的欺負。姓氏是父母給的,別人不但無權,也無法更改,但趙太爺卻不準阿Q姓趙。這個事件一方面顯示出趙太爺的自高自大,’稱王稱霸。一方面也表明阿Q地位的低賤。他太無能了,所以同族人不願與他同姓。值得指出的是,在當代中國,姓氏本身所附屬的地位標誌功能基本上消失了,還出現了許多複合姓氏。
  阿Q向吳媽求婚的情節是小說的重要內容。其實,整個事件的發端只是阿Q非常簡單的一句話:“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但吳媽的反應卻是天崩地裂式的。她首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是發抖,然後大叫著跑了出去。最後甚至要上吊尋短見。阿Q為這一句話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此未莊的人不敢僱他作短工,女人們一看見他就要遠遠躲開。
  當代的學生可能很難明白,阿Q壓根兒都沒有碰到吳媽。到底在哪裡玷汙了吳媽的清白呢?難道吳媽是一個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