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文探索資訊教育技術在語文新課程改革中的應用

文思屋 人氣:4.85K

論文摘要:

論文探索資訊教育技術在語文新課程改革中的應用

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國小教育教學的普及與應用,將如何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又將如何推進現代中國小語文教學呢?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與總結,我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優化教學的多種特性,在改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等方面對中國小語文課程改革有非常大的幫助。合理利用資訊科技,在創情激趣,再現形象,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為教學提供學習“媒介”,突破重點難點;指導觀察方法,培養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推進現代語文教學。

關鍵詞:

資訊科技 新課程 教育改革 語文教學

正文:

資訊教育技術的出現使現代教育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成為教育領域的又一次革命。作為一名多年工作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常常思考:如何讓資訊科技在語文新課程改革中發揮它的作用?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總結了幾點關於資訊科技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關係:

一、教育技術的內涵

當我們步入21世紀時,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正在越來越深刻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同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代表的現代學習理論的蓬勃發展和廣泛傳播,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我國基礎教育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成了我們探討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教育技術一詞的定義,諸多的教育技術學導論課本上都是從教育和技術這兩個詞的定義開始討論的,然後在歸結教育技術定義時又引用各個專家的不同說法。在這裡我引用一個最為簡潔、明確,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論的理論與實踐。”簡單地說,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指現代教育媒體和現代教育理論在教育中的運用。

二、教育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關係

先來談談新課程改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決不是換一套教科書,也不是課程內容的調整。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的建立等等,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路、圖書館……” 。

再來說說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關係: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具有資訊呈現多煤化、資訊流通多渠道、資訊反饋多樣化等特點,有利於改變傳統的“粉筆+黑板+一張嘴”的單一資訊呈現和流通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突破難點、重點;實踐個別化(因材施教)、協作等方式教學,促進教育改革。主要教學模式有:課堂模擬演示,線上個別輔導,自主探索,網路協作學習等。

教育家們提出要促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強化實踐為中心,以資訊交流為中心,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知識教育為智慧教育。這也就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應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徑和重點,也是進行教育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口。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實踐教學模式由“刺激——反應型”向“雙向互動型”的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就要求教師真正的尊重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歸納、實驗等過程。

從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換這一問題上來就看,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課程改革實施的效果如何,關鍵在於教師水平的高低。原由中就包括:“教師需要理解和專門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設計教學,善於在洶湧而來的資訊面前指導學生學會處理資訊。”只有教師完全地掌握並熟練地運用教育技術才能達到《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所確定的基礎教育培養目標。

三、合理利用資訊科技,推進現代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藝術再創作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可以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以,在推進現代語文教學方面,資訊科技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1、利用多媒體創情激趣,再現形象,培養學生形象思維。

儘管在常規語文教學中,我們能領略到小說的曲折情節,散文含蓄意韻,詩歌優美旋律以及“濃妝淡抹總相宜”的遣詞造句,但對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教材,多媒體的運用就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材中一些形象的比喻,傳統的教學只能憑藉語言描述,而多媒體在再現形象方面獨具優勢。在教學時根據需要依“煤”設景,可以將學生帶入聲情並茂的環境,使他們受到美的'陶冶,不知不覺中得到感悟能力的培養。教學《荷花》一文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婷婷的舞女的裙”般的荷葉,“嫋娜地開著的,”“羞澀的打著朵兒的”荷花,一張張極大地荷葉鋪展著,一朵連一朵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這一幅幅畫面形象逼真,讓的神韻出神入化的感染學生,學生的情思自然會飛向文學的自由王國。在《桂林山水》《搭石》等眾多美文中,我都採用了類似手法。

另外,在古詩文教學中,我也嘗試了用多媒體再現形象,發展學生想象力。教學《望天門山》這首詩時,我發現其中的“斷”“開”“回”“出”“來”等字對全詩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又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怎麼辦呢?我又請來了多媒體幫忙。課前,先播放了天門山的視訊,課上,當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跟著音樂誦讀這首古詩時,他們彷彿看到了那刀砍劍劈的天門山,那奔騰咆哮的江水,那乘風破浪的一葉孤帆,學生們陶醉在那天門山的奇山險水之中,不僅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錘鍊字詞的妙處,而且豐富了想象力。由於多媒體教學系統創設圖文並茂、動靜結合、聲情融匯的教學環境,為教學提供了逼真的表現效果,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2、利用多媒體為教學提供學習“媒介”,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那麼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文字教材,按教學大綱要求改編成電子教科書,圖、文、聲並茂。在課堂上由電腦充當教師,將老師難以說清和在教室裡不好演示的抽象難懂的重點、難點知識,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學科與領域的知識,形象、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展現 。一位教師在講《神奇的極光》時,學生們(甚至包括老師們在內)都沒有見過這種只在高緯度才出現的現象,要他們理解並能概括極光的成因機理,其難度可想而知。於是,教師概括教材及教參的介紹,自制完成了“極光的成因機理”動畫,向學生們展示了極光的形成過程,再讓學生對這一過程進行概括,效果明顯,學生們都能順利地用自己的語言說明這一切。

3、利用多媒體指導觀察方法,培養寫作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就要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觀察是學生取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礎。大部分學生在觀察時往往不注意應該看些什麼,或者先看些什麼,後看些什麼。這是一個觀察方法和觀察能力的問題。在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較好的指導學生,授以觀察方法。我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時,先在大螢幕上顯示頤和園的全貌圖,又配以短片介紹頤和園歷史,然後一邊播放課文內容,一邊帶領學生觀察頤和園的各處景觀。學生看清了課前弄不清楚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在哪裡,什麼樣的畫;弄清了“八角寶塔形”是什麼形狀;也看清了“十七個橋”和橋上雕刻的“小獅子”。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感受觀察順序和觀察角度的變化-------遠看、近看、俯視、仰望······多媒體的介入,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把觀察物件從複雜的背景中分離出來,從聲、畫並茂的感觸中瞭解課文內容,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學會了觀察方法,為此類作文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領域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教育資訊化是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對於語文新課程改革來說,需要更先進的教育技術的支援,對於教育技術來說,正好趁著這場教育改革將自身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領域。教育技術與語文新課程改革相互提高,相互促進,我相信這樣的大環境,一定可以促使現代語文更快、更穩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