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道德關懷教育在大學德育的實踐與創新論文

文思屋 人氣:3.13W

摘要:道德關懷教育以其獨特的情感激發、德育情景創設、教育主客體平等關係建立等為內涵特徵,為解決大學德育課的德育困境開拓了一種嶄新的途徑。現代教育關注學生素質,尤其是道德教育更成為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對於培養學生健全的思想與人格至為關鍵。近幾年大學生違法違紀、戀愛越軌、打架鬥毆、自殺、行凶、考試作弊、“槍手”出沒等現象層出不窮,“缺德”的嚴重現狀反映了德育的“失語”。高校大學生德育現狀問題令人堪憂,造成高校德育課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道德關懷教育。道德關懷教育以人生美德系統的建立為目標,以平等互助的主客體關係建構為模式,為高校德育實踐提供了一條可行性路徑。

道德關懷教育在大學德育的實踐與創新論文

關鍵詞:德育;德育實踐;道德關懷教育

1當前大學生德育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大學生價值取向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生德育主流狀況是喜人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離現象和相悖特徵,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一,在政治態度上,絕大多數學生對現實政治評價趨於積極,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希望祖國繁榮昌盛,但在政治認知和政治行為取向上呈現矛盾狀態。第二,在文化素養上,絕大多數大學生觀念上認同嚴肅文化或高雅文化,可部分學生卻在行為取向上偏好世俗文化甚至褻瀆文化。面對文化建設,他們的認識和評論獨到而深刻,“沒有文化的人是粗俗的人、沒有品位的人”,“受不了一些文化思想方面的平庸和淺薄”。而大學校園裡,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學習焦慮、心情煩躁、信心不足等各種心理問題也常有發生,不少大學生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卻輕視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被人稱為“有知識,沒文化”。

2大學生德育實踐困境的原因

大學德育課的德育功能弱化主要原因:其一,大學德育課的目標太高、內容太泛,缺乏對大學生切身需要的關懷。許多人認為:“德”的內容就是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審美素質,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並且認為思想、政治素質是德的核心和根本。這種目標的'確立似乎很全面,殊不知這種無所不包的概括,嚴重地損害了德育的純潔性,降低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其二,大學德育課對現實問題解釋乏力,缺乏對大學生現實需要的關懷。現在德育教材往往注重解釋性和權威性,忽略對大學生現實需要的關懷,造成理論和實際脫節,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其三,大學德育課的德育實踐忽略大學生自身特點,缺乏對大學生德育內化途徑的關懷。大學生思維方式、思想覺悟與以前相比有較大的變化,以前是“接受→消化→實施”;現在是“判斷→取捨→實施”。大部分同學以自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自己作為思維的第一齣發點考慮利己的多,考慮利他的少。而德育工作者缺乏對學生的接受特點的關懷,更是加劇了德育功能的弱化。其四,大學德育教師素質較低,缺乏對大學生德育應有的關懷能力。作為“心靈的工程師”的德育工作者本應該是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相關知識、較高的思想品德素質,應該是高校中最受尊重、最受讚揚的人。事實是,一些大學的德育教研室“架子大”,但實際只有兩三個專職教師,其他的都是聘請各部門的行政領導兼任。

3道德關懷教育的內涵分析

3.1道德關懷教育的實質內容:人生美德系統的建立

對於大學生而言,人生美德系統應該有兩個層次:一是底線倫理的遵守;二是道德價值觀的確立。底線倫理指的是人們行為方式所應遵循的最基本的、最低限度的倫理要求和規範,它關注“人應該怎樣行動才合乎規則”,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的道德義務。所謂道德價值觀就是人們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內化一定的道德規範而在內心產生的一種穩定的、有正確道德取向和價值評價的心理態度和價值觀念。如果說底線倫理作為工具性價值觀是大學生道德培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那麼如何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這應該成為大學德育課德育的重心。“守德”之人不僅僅是社會的根本要求,“有德”之人才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道德關懷教育的實質內容就是從底線倫理的遵守到道德價值觀的培育。

3.2道德關懷教育的主客體關係模式建構:平等互助

美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尼爾諾丁斯最先提出“關懷倫理”和“關懷教育理論”,強調建立和維持關懷關係,雙方在平等互惠的關懷關係中能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從而激發道德情感。高校師生的關係遠不能與國小師生親密關係相比,許多老師上課就是完成任務,忽略對學生實際問題的關心和解答,師生之間缺少應有信任和理解,又怎麼談得上德育的效果呢?每個人都處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是“關係中的自我”。

4道德關懷教育在大學德育課的實踐與創新

第一,道德認知:從學生的發展實際出發,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實現”。不能偏離社會的需要。第二,道德感染:重視德育環境的營造。道德感染要達到切實的效果,就必須重視德育環境的營造。高校學生的主要生活環境就是校園,校園生活環境的優化、美化將為有效地實施道德關懷教育提供平臺。第三,道德融合:道德教育的主體性激發。道德融合也就是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道德主體性的逐步確立。第四,道德昇華:道德審美境界的追求。道德之美,是真與善的昇華,馬克思認為美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孟子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美就是一種充實和完善。美的境界是一種感召、一種向上、一種催動。

作者:趙鳳霞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拙文.道德關懷———現代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理路.東嶽論叢,2005(1).

[2]趙汀陽.我們和你們.哲學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