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營造包容性的政治課堂

文思屋 人氣:1.85W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早在兩千多年前思想家史伯就提出了這一辯證法思想,認為宇宙萬物的存在是因為“和”,不同的東西彼此和諧才能產生世間萬物;若去“和”求“同”,則不會有萬事萬物的發展。這種“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思想,引入到政治課堂教學,就是既要關注“同”——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實現學生的共性發展;又要做到“和”——教學目標適度模糊,教學難度把握彈性,教學互動真正放手,教學過程走向開放。

淺談營造包容性的政治課堂

一、教學目標適度模糊,在非預設中營造包容性課堂

教學總是有預設的,存在著“同”:無論是課程設計、教材編寫還是教師備課,都是在特定預設中進行的,這些預設的內容是以對學生及教材的共性特徵為基礎的。因此,無論教師如何精心備課,預設的教學目標往往還停留在理淪層面上,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教師備同一節教案,但在不同班級教學,過程和結果也是不同的。要做到和而不同,在教學日標上應適度模糊,在非預設中營造包容性課堂。

教學目標的起點設定上,要適度模糊,因為學生已有知識與政治學科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距離,不僅是知識和能力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上的;教,、乒目標的終點設定上,更要適度模糊,因為教師教學預設的目標方面不可能覆蓋全部,尤其是思想上,不可能通過45分鐘填滿學生頭腦。如《文化生活》“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框,對於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四種表現,教材所舉例項閩地域原因學生不一定熟悉,在教學目標上“留空”,讓學生根據所知講述這四種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其結果是許多學生感受的傳統文化形式之多令我們驚喜。從學生的講述中,我們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懂得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特徵,也為下面傳統文化繼承、創新的學習形成了鋪墊。(教學論文 )因此,教學目標適度模糊,雖然會出非預設的東西,但不同中反而能形成“和”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好奇心,使課堂在預設與生成碰撞中形成包容。

“和”,應該是在求同存異的非預設中產生的;反之,同則不繼。如果教師總想著完成一節課45分鐘教學預設目標,像導遊把學生如遊客一般引入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和區域,其結果可能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相反,教學目標適度模糊,把自己和學生都當成遊客,在課堂中一起探索、一塊分享,可能會“迷路”或“走錯路”,但“無心插柳柳成蔭”,說不定能和學生一起欣賞到最美的風景,因為最美的風景是存在學生的感覺中而不是在教學目標的預設中。

二、教學難度把握彈性,在非確定中營造包容性課堂

教學過程如學習游泳一般,只在淺水區是無法習得游泳技術,而全在深水區又令人生畏。心理學認為,興奮與抑制神經活動過程之間存在同時誘導,如果教學難度過大,會產生負誘導,反而抑制學牛思維、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做到和而不同,教學難度上要把握彈性,在非確定中營造包容性課堂。

教學難度把握彈性,應該做到南淺入深。教學物件有著個體差異,教材內容存在難易層次,這些層次、差異上的不同,要想課堂產生“和”的.效果,必須隨堂調節教學難度,防止出現“曲高和寡”;教學難度把握彈性,更應該做到深入淺出。教學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南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生對政治學科教材的理解往往先看到的是一些概念和判斷,然後運用概念、判斷進行推理。作為教師必須換位思考,推測學生認識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時有可能出現的“誤解”,把教學的難度定義在學生實際的接受程度和麵臨的“誤解”上。如《生活與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一框內容,教學難度上最重要的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觀點,但課堂教學中學生卻對“似乎簡單”的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觀點難以區別,教學中應從兩種唯心主義的概念、表現以及相關名言中逐步闡釋,化疑解難,澄清誤區。否則教學時一帶而過,不僅本框內容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對後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學習也很難理解,乃至整個哲學體系上會產生混淆。

“和”,應該是在難易轉化的非確定中產生的。孔子曰: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教師應準確把握教學難度,既做到由淺人深,淺入佳境;又要深入淺出,使學生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欣然收穫的感覺,這樣才能使教與學走向“和實生物”的境界。

三、教學互動真正放手,在非牽引中營造包容性課堂

課堂上還學生話語權,讓學生有話能說、有話可說,課堂才能生動,才能包容。但現實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這邊唱來那邊和”,很多“和”只是形式上。表面上學生獲得了地位,但只有口動、沒有思維碰撞;也有了動手參與活動機會,但沒有心動,更談不上情動,終究沒有改變教師牽著學生“請君人甕”的局面。因此,要做到和而不同,教學互動上要真正放手,在非牽引中營造包容性的課堂。

教學互動真正放手,既要讓學生“口動”、“手動”,一起參與教學設計,共同討論教學內容,並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展身手,使課堂成為“學生地盤他做主”;教學互動真正放手,更要讓學生“心動”、“情動”,放飛學生心靈,變從外部牽引變增強內驅力,做到“潤物細無聲”。

“和”,應該是在教學互動的非牽引中產生的。蕭伯納曾經說過:假如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如果我們彼此交換,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會有兩種思想。相應的,課堂真正放手,讓每個個體有機會唱獨角戲或融人大合唱,才能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才能形成真正的包容性課堂。

四、教學過程走向開放,在非線性中營造包容性課堂

教學和加丁產品存在類似道理:把學生作為加工物件,讓學生獲得知識成為自己的加工產品;不一樣的是,產品加工總是在一條流水線上進行,是簡單的線性活動,而政治學科的教學因其生活化內容、實踐性特徵往往使教學呈現非線性特徵。因此,要做到和而不同,要求教學過程由封閉走向開放,在非線性中營造包容性的課堂。

教學過程南封閉走向開放,必須由教材走向生活。教材只是生活知識的某些方面的概況,即使是“真空包裝”,但已不是原生態的味道;而生活本身是鮮活的,是流動和開放的,只有迴歸生活,政治課堂才有生命。教學過程由封閉走向開放,還必須由課堂走向學生心靈。課堂只是一個小小的生活舞臺,而我們的教學物件是有靈魂、有思想的生命體,他們的內心世界有著廣闊的空間。這些方面必然導致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機智的靈活性,也決定了教學過程的非線性。只有因勢利導,在思想上貼近學生,才能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

“和”,應該是在走向開放的非線性中產生的。應該允許在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中有插曲,允許在教學順境中出現支流。雖然這可能會影響教學程序,但這些插曲或許能進一步烘托主旋律,這些支流或許會有曲徑通幽的妙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政治課教學要在課改中煥發青春,必須樹立“和而不同”意識,在教學目標、教學難度、教學互動、教學過程方面,打破預設、調整難度、放手互動、隨機應變,營造包容性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政治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分享知識、實現情感交流的舞臺,也才能使政治學科教學在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中獲得包容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