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文思屋 人氣:1W

新聞出版業未來發展需要為受眾打造個性化的閱讀內容與形式,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新聞傳播影響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淺析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摘 要:隨著4G網路的普及以及手機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平臺及移動終端正作為新的新聞傳播平臺影響著資訊傳播方式,對整個傳播格局產生了巨大變革。本文通過對移動網際網路定義以及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平臺主要應用的分析、對移動網際網路傳播平臺傳播優勢的分析、對當前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平臺存在問題及對策的研究以及對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平臺發展趨勢的預測,認為移動終端媒介將會成為新聞資訊傳播的最主要平臺。

關鍵詞: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平臺;移動終端媒介;新聞傳播

引言

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是移動閱讀產生的前提,“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可隨時移動互聯的手持終端裝置,這一技術使得任何個人都可成為手持移動媒介的持有者,一部ipad、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MP5 等移動閱讀終端就是一個個人化的媒介。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還融合了網際網路的連線功能、無線移動功能以及智慧移動終端的計算功能,並呈現出數字化發展特點。其優勢在於不受時空條件限制,使用者通過移動終端裝置就可隨時隨地接入移動網際網路。可以說,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催生了新媒介――移動終端媒介,更確切地說是手持移動終端媒介,而這一新媒介又導致伊尼斯所謂的“一種新文明的產生”,也就是移動閱讀的產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來的新聞出版業發展將更多受到移動閱讀發展的影響,而移動閱讀將成為主流。

據CNNIC釋出《第34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32 億。從使用頻率上來看,手機網民規模5.27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46.9%。網民上網裝置中,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80.9%的使用率,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鞏固。同時,CCS預計,2014年全球手機總出貨量將達19.5億部,其中12.4億部為智慧手機;預計到2018年,全球手機總出貨量將達22.9億部,其中智慧手機將佔18.9億部。繼遊戲娛樂類應用之後,新聞閱讀類應用也成為最流行的移動應用型別之一。而且隨著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以及雲報紙等的不斷流行,以及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不斷開發各類資訊類APP,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移動網際網路都將成為最便捷最主流的新聞資訊平臺。

一、移動網際網路的定義及資訊平臺主要應用的分析

1.移動網際網路的定義

移動網際網路是移動通訊技術、網際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技術相互融合下催生的產物,主要指由蜂窩移動通訊系統通過移動便攜終端接入訪問網際網路絡。移動網際網路的主要功能是能使使用者實現隨時隨地訪問網際網路,從而獲取網際網路上無限豐富的資訊資源,享受到網際網路上各種各樣的應用和服務。雖然移動網際網路與桌面網際網路共享著網際網路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但移動網際網路有實時性、隱私性、便攜性、準確性、可定位的特點,日益豐富智慧的移動裝置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重要特徵之一。從客戶需求來看,移動網際網路以運動場景為主,碎片時間、隨時隨地,業務應用相對短小精悍

2.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平臺的主要應用分析傳播

學者麥克盧漢的觀點“媒介即訊息”在移動網際網路媒體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在中國,支撐移動網際網路產業鏈的主要有移動終端、運營平臺以及應用。移動終端型別只要包括手機、Pad、便攜筆記本、具有上網功能電子書、廣電CMMB等行動式移動智慧終端。應用主要包括傳統媒體以及入口網站的新聞客戶端、即時通訊類應用(QQ、微信等)、微部落格、社交網站、UGC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使用者生成內容)、OTT應用(如ITV)、LBS應用等。在這裡,我們專門拿出兩個在移動網際網路媒體應用中佔據前三名中的微信和新聞客戶端。微信是2012年移動應用領域的最大亮點,截至2014年5月,使用者已突破6億。微信是一種社會化媒體,它的活躍使用者正在成為資訊的源頭。去年4月1日,“央視新聞”官方微信正式上線,據悉,“央視新聞”官方微信賬號將主要呈現央視新聞頻道、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的資訊,每天會發布五條左右,內容均為當天的熱點新聞,微信使用者點選標題,既可看到簡要的圖文內容,也可轉到網路電視臺直接觀看視訊新聞。各類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開發推出的新聞客戶端是各種媒體在移動網際網路平臺上的拓展和延伸,它們藉助其母品牌的強大影響力將新聞力量更進一步向移動終端方面擴充套件。在新聞客戶端領域做得最好當屬搜狐了,去年6月19日,繼《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後,央廣《中國之聲》也正式入駐搜狐新聞客戶端。至此,電視臺、平面、廣播三種媒介形態全部融合於此,而搜狐將改寫移動媒體傳播模式。從新聞傳播過程的五要素即5W模式或“拉斯維爾程式”的過程模式來看。這五個W分別是:Who(誰)、Says What(說了什麼)、InWhichChannel(通過什麼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What Effect(有什麼效果)。而目前,移動網際網路媒體作為新的播載體,雖對傳統媒體的衝擊不大,但移動網際網路由於其天生具有的傳播特性以及著其傳播模式的不斷改進以及使用者習慣的不斷變化,因此,在新聞傳播領域,相比傳統媒體和桌面網際網路,其具有更大的傳播優勢。

二、移動網際網路對新聞傳播的優勢分析

1.從傳播者來看,移動網際網路媒體擴充套件了傳播者的主體範圍

在傳統媒體和桌面網際網路媒體中,傳播者一般都是專業媒體機構的新聞工作者,由他們單方面的設定議題,而在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受眾的主動性增強,傳播者中不僅包括專業的新聞記者還有作為一般意義上的受眾,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傳或受的中心,既是資訊的傳送者,也是新的接受者,並處在不斷地轉化之中。而且,傳受雙方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具有一種開放的互動傳播特徵。

2.從傳播內容來看,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創新和個性化   首先,移動網際網路上的傳播內容更加豐富。不僅包括網站固有資訊,也包括傳統媒體資訊,不僅將傳統媒體以及桌面網際網路的資訊搬上移動螢幕,也包括以“使用者+網站”、“使用者+網站+平媒”、使用者自身等多種組合形式為內容生產者所生產的資訊,自媒體及融合媒體成了資訊來源的主要渠道。其次,移動網際網路上的內容形式更加創新和個性化。可以融合文字、圖片、視訊、音訊等,藉助網狀式和原子分裂式的傳播模式,以多樣性和立體性的產品組合,精準地向受眾傳播,實現了受眾碎片化時間的整合利用。可以從技術上根據個人的需求和愛好實現個人定製,從而更加本地化、個性化。

3.從傳播渠道來看,移動網際網路傳播平臺拓展了傳播渠道,使傳播與互動的方式更加即時化和碎片化,帶來了全新的傳播體驗

與傳統媒體單一且單向的傳播途徑相比,移動網際網路的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同樣的資訊經過適合媒體特點形態的再加工就可以放置於不同的傳播渠道上。受眾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資訊,同時還增添了互動性,受眾可以自行定製,並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得傳播和互動的方式變得更加即時化和碎片化,更有利於使用者體驗。

4.從受眾來看,移動網際網路資訊平臺增強了受眾的`主動性,而且也在慢慢改變著受眾資訊接受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受眾的民主意識逐漸覺醒,渴望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時移動網際網路恰好能給予受眾的發聲機會,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受眾的主動性會不斷增強。同時,這樣的傳播環境也會慢慢改變傳統的受眾單一接受資訊的習慣和注意力分配,手機看新聞已經成為大多數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三、新聞傳播未來發展的趨勢(以手機新聞客戶端服務個性化及體驗精緻化)

新聞出版業未來發展需要為受眾打造個性化的閱讀內容與形式。如個性化、區域性的搜尋平臺,提供圖片、視訊等多種形式的內容等,還要為受眾提供可迴圈、可儲存、可攜帶的產品,做到無論何時何地均能為讀者提供即時和延時閱讀的便利。針對市場碎片化現象,新聞出版業要將內容要素、渠道要素和時間要素結合起來,發揮內容+多渠道的效果,形成基於各渠道的個性化的內容,以贏得在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個性化要求在市場定位、客戶分類與選擇、產品設計等方面,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優勢進行運作。“使用者體驗是使用者在使用一個產品或系統之前、使用期間和使用之後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認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應、行為和成就等各個方面。使用者體驗有感官層面、情感層面及生活方式體驗三種”。以國內使用者量排名第一的搜狐新聞客戶端為例,搜狐新聞客戶端是搜狐公司出品的一款為智慧手機使用者量身打造的“訂閱平臺+實時新聞”閱讀應用,是全國首個提出個性化閱讀服務的新聞客戶端。以“上搜狐、知天下”的旗號,通過將優質媒體資源聚合成適合方寸之間閱讀的圖文報紙並定時推送,讓智慧手機使用者隨時隨地“搜狐新聞 先知道”。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媒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帶動了新媒體的發展,同時,新聞傳播也因此產生變化。新媒體的出現是新時期背景中最明顯的特點,這個特點導致新聞傳播在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傳播效果、傳播反饋方面都有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勢。新聞傳播的這些發展趨勢,直接影響到了新聞傳播的宣傳效果和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力。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終端媒介是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趨勢。新聞客戶端的服務更為重要,新聞客戶端服務個性化及體驗精緻化的體驗將成為每家新聞共同努力的方向。使新聞傳播繼續發揮其應盡的社會職責。

參考文獻:

[1] 趙高輝.“優化體驗”與“強化合作”:視訊網站深層競爭策略分析[J]. 新聞大學,2012(5):103.

[2] [加] 伊尼斯. 傳播的偏向[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

[3] 魏 江. 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的移動新聞媒體生態研究[D]. 渤海大學文學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