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高校國際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

文思屋 人氣:3.02W

摘 要:國際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際經濟關係日益密切,對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要求。由於長期以來,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不高,論文通過分析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模式改革的途徑,從而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經濟類應用型高層次人才。

淺析高校國際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

關鍵詞:國際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教學;雙語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往來越來越為密切,在人才的選擇上,對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國際經濟學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必修課程之一。隨著各國經濟關係交往的頻繁,國際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也跟著日益提高。

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在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研究物件是國濟經濟關係。它運用一般經濟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研究稀缺資源在世界範圍內的最優配置,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國際貨物、服務、資產等交易及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其內容豐富,牽涉到的數量關係及數學模型佔有相當比重。可見,國際經濟學是門理論性較強,有一定難度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依然採取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將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更不利於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經濟類專業人才。因此,探索與國際經濟學內容和體系相聯絡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對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國際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義,對於培養高層次的經濟類應用型國際化人才,促進經濟乃至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數學模型和邏輯分析較多。其主要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干擾因素,創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而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在高等數學方面相對薄弱,特別是對邏輯推導、圖示、公式、數學證明更不易於接受,難以將這些模型公式與經濟涵義相聯絡,故然對理解其理論模型的經濟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國際經濟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依賴教材,過於注重基本理論、模型及數學方法的講解,忽視了國際經濟理論與現實的國際經濟之間的關係,使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使學生有學不會的感覺,以致於出現厭學的情況。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不知道學習這門課程到底有什麼用處,對於用理論去分析國際經濟問題更是無從入手。另外,許多高校對教師考核的目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二是教學的科研成果。對於實踐教學方面根本不屬於考核範圍。正是由於院系方面對實踐教學方式的忽視,使授課教師也缺乏實踐教學的動力和壓力,最終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二)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都隸屬於應用經濟學門類。隨著國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於經濟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國際貿易專業是涉外經濟專業,不僅要求在國際經濟方面有較紮實的理論功底,要求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這就要求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經營管理技能的複合型人才。特別是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人員,會經常與國外客戶溝通聯絡,會經常使用英語專業術語。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國際貿易人才時,依然是“黑板加粉筆”,滿堂灌的中式教學方式,忽略了雙語教學的重要性。

(三)課程設定結構不合理。課程設定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包括課程內容的設定以及課程結構優化。課程內容陳舊、結構不合理,是很難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的。美國大學就特別重視核心課程設定,比如康奈爾大學每年都要對課程設定(包括課程的教學內容、重點與要求等)都要進行修改。目前,康奈爾大學經濟系的新生入學以後,首先,要求必修三門課程,即“初級微觀經濟學”、“初級巨集觀經濟學”和“高等數學”。其後再修八門課程,這八門課程中,包括三門必修課程,即“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巨集觀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另外五門可由學生按學校規定的範圍選擇課程。可見,課程設定的合理與否,對於學生在日後的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學不僅是實踐教學內容,也可以說屬於課程設定的內容,部分高校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就做不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缺乏興趣。

(四)實踐型教師隊伍水平有待提高。當前,從事國際經濟學教學的大部分老師中,雖說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少實踐經驗,導致老師在具體的教學授課中,只講本書中的理論知識,而忽略了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忽略了這門涉外課程要求有較強的外語運用能力和實踐型的分析問題能力。再得,參加學術活動是提高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有許多大學教師很少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使自己不能與其它高校教師或同行教學進行交流與學習,僅侷限於自己的.教學模式,不易於教學創新。

二、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創新途徑

(一)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由於傳統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前景不樂觀。因此,在國際經濟學教學中,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為此,應做到以下兩方面:一是重視案例教學在國際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使經濟理論深入淺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並有助於師生互動,還能使學生充分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以及社會用人趨勢。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闡釋抽象的理論和知識的要點,而且可以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輔助教學軟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形式,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穿插一些現實經濟中的案例和圖片,不但豐富了教學資源,而且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模式。國際經濟學是一門涉外經濟課程,有著深厚的國際化背景。所以,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經濟學理論知識,還要求掌握從事國際交流活動的專門技能,而英語是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因此,要求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要高。大多學校都是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來體現對英語的重視,但忽視了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英語專業術語。這就要求在教學期間,一方面通過開設像經貿英語、外貿函電等相關專業英語課程,來強化學生的對英語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使用“漢語教材為主英語為輔”的過渡型雙語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說英語多使用英語,漸漸實現用英語回答問題及考慮問題,特別是用英語進行國際交流,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目標,以適應國際化人才市場需求。

(三)科學安排課程設定。國際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的必修課程,其理論基礎是微觀經濟學與巨集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巨集觀經濟學是用比較通俗、直觀的方法,講述基本概念,介紹基本理論。因此,學習國際經濟學要有紮實的西方經濟學功底。另外,修好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學生要求具備較好的高等數學基礎。但是,自高校擴招以來,經濟類專業的大多數學生,由於數學基礎的薄弱,以至於學生對教學中講到的經濟學案例有興趣,而對邏輯熱推導、公式、數學證明難以接受。再者,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中國加入WTO對國際經貿人才的新要求,專業課程設定與人才培養向綜合化方向發展。所以,只有科學的安排高校學習課程,才能強化基礎性理論課、外語類課、計算機運用和專業技能課,使學生有較好的外語運用能力、計算機運用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國際經濟學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身在數學、英語等方面涵養,以適應國際經濟學教學和研究的發展趨勢。

(四)有效提高教師素質。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擁有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隨著我國經濟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對經濟類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高校在培養經濟類人才時,首要任務就是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通過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當你給學生講課時,可能不會使你學到太多新的東西,但是也許會幫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維,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問題。但當你與經濟學者對話,聽著名經濟學家做報告,和企業界人士聊天等時,都可以獲得許多讓你難以獲得的資訊,他們的話題總是帶有不同的問題,這使你能夠直接接觸問題,而不是經由現象再到問題。通過學術交流,可以瞭解更多的經濟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二是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把雙語教學有效地運用到國際經濟學教學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英語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效提高學生的用英語進行國際經濟學知識交流的能力,更有助於培養全方位、高層次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坤望.國際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第三版),2010,6.

[2]王巾英,崔新健.國際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5.

[3]韓剛.國際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管理觀察.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