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再論《太一生水》乃老聃遺著

文思屋 人氣:8.62K
  

摘要: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是一篇闡述宇宙生成的佚籍。關於該篇文獻的學派屬性和作者我們從“太一”發展的源流、簡文所述天象生成的內容與史官的關係、郭店楚簡著作內部的緊密關聯性以及將之與相關文獻的比較等幾個方面可以推知《太一生水》是道家始祖老聃的遺著;並且太一學說是按老聃 →文子→列子 →太史儋 →關尹這一譜系傳承的。<?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再論《太一生水》乃老聃遺著

關鍵詞:郭店楚簡;道家著作;《太一生水》;老聃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1](P.125)是一篇不見於傳世文獻的佚籍,關於該篇文獻的學派屬性和作者是目前學界聚訟的焦點。本人也不揣淺陋,試就該問題述說過一些管見;[2] (P.222-236) 現今筆者意猶未盡,對於該問題仍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此提出,懇請方家指正。

一、“太一”學說創始於老聃或關尹應是不爭的事實

要考察《太一生水》的學派屬性和作者,傳世文獻《•天下》篇有一段重要的資料:“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我們要重視這一段資料,同時又要對它進行正確解讀和整體考察,而不要對它錯誤地割裂分析。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去探討《太一生水》的學派屬性和作者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否則我們所做的工作得到的將是南轅北轍的結果。這則明確告訴我們,“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是老聃、關尹共有的主要的學術思想,老聃開其端,關尹承其緒。 “主之以太一”則說明“太一”學說是老聃、關尹思想的重點之一,它在老聃時期就已出現,並且至遲在關尹生活的戰國中期就很流行。從《莊子•天下》篇的內容來看,該文作者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是相當精通和了解的,說“太一”學說源於道家老聃、關尹應是可信。

《莊子•天下》篇還有一則材料值得我們注意:“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這一問一答與討論宇宙生成有關,特別是“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與《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成萬物生生不息的功用有淵源關係。

仔細考察我們還可以發現“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簡直是對郭店楚簡道家著作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限於篇幅,詳細的對照筆者不再贅述。

從上述情況來看,《莊子•天下》篇的作者可能見過郭店楚簡道家著作,他對老聃、關尹學術思想的評價可能是以郭店楚簡道家著作為依據之一的。

因此,《太一生水》是道家老聃、關尹學派的著作應是不爭的事實。但此處“老聃”何所指?有云春秋時期李耳者,也有云戰國時期太史儋者。既如此,我們可將《太一生水》的作者縮小到李耳、太史儋、關尹三人之間進行考察。本文所言之老聃是指春秋時期曾為所師事的李耳即學界公認為老聃者。 ;

二、“太一”源於道家概念,而非源於原始巫術儀典和宗教信仰 ;

也許有人會問,在老聃、關尹之前有沒有“太一”學說的出現呢?考察“太一”之名的由來,我們就會得出這一答案。當今學界大部分學者認為“太一”之名的由來與宗教神話和原始巫術儀典有關,抑或是與天上星名有關。愚以為“太一”之名首先來自於素樸的哲學概念而非星名和神名,更不是來自於宗教神話和原始巫術儀典;時間上不會早於老聃。 ;

如果說“太一”首先是作為宗教神話概念出現,假設如李澤厚先生所言,太一源於原始巫術儀典,[3](P.6)那麼它的就非常久遠,從形式和內容上來說應該屬於三代以來的“禮”的範疇。在“禮”成為思潮的西周和春秋時期(老聃、孔子之前)它就會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開來,愛好禮儀且精通禮儀如孔子者就不會不論說。即便孔子視其為“怪、力、亂、神”之範疇而不論說,那麼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在孔子之時或之前出現的典籍中也應該有所反映才是。事實上我們在先秦時期成書的《尚書》、《左傳》、《國語》等記載孔子之前或之時的書籍中找不到“太一”源於原始巫術儀典或宗教禮儀形式的說法。況且《黃氏日鈔》注:“《呂氏春秋》太一曰,此時未為神名也。”[4](P1070)因此它不會源於原始巫術儀典或宗教禮儀形式。

“太一”之名也不會源於天上星名。東漢鄭玄認為“太一”星即北極星,或謂北辰。但是在春秋時期出現的書籍如《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等典籍中幾乎找不到將北極(或謂北辰)稱為“太一”的例子。《論語•為政》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如果“太一”源於星名,孔子為何不說“太一”而說北辰?《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大東》多次說到星辰“維北有鬥”;[5]( P.209)《春秋左傳•文公十四年經》有“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5](P.478)戰國中後期的《呂氏春秋•有始》“其星箕、鬥、牽牛”,[6](P.2695)就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觀德》裡也只說“北辰”“北斗”而不說“太一”。

關於有學者認為“太一”之名來源於星名或神名這一問題,錢寶琮先生已經作了批駁: ;

這種望文生義的註解未必是對的。因為西漢初年還沒有“太一,星名”的解釋。……倘使“東皇”的解釋是執掌東方的天神,他的地位就不能十分高超,和“太一”的徽號有些衝突了。用西漢人的故事去解釋戰國時代的作品,是萬萬講不通的。[7](P.212);

恰好相反,愚以為星名和神名“太一”以及宗教禮儀“太一”源於道家思想中的哲學“太一”。“太一”既為宇宙和萬物的起源,自然也就為人、神、星的起源,星名和神名“太一”有著極大的聯絡,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有一種重合的關係。因為在古人的思想裡,天上的某一顆星就是某一位神。老聃創太一學說,經文子、列子、太史儋、關尹等人的發展,在戰國中後期的南方極為流行,也為儒學大師荀子和雜家《呂氏春秋•大樂》的作者所吸取。哲人們開始將它比附為上天之星和上天之神,人間貴者皇帝,“天神貴者太一”。又有人說伏曦即太一神原型,[8](P.72-79)這也是後來的一種比附,因為傳說中伏曦是古代人類南方集團之祖,即南方人類的起源。[9](P.221)太一最初出現在南方,將伏曦比附為太一神也是自然的事情。《史記•封禪書》多次記載西漢統治者祭祀太一神,實際是祭祀人間皇帝在天上的投影“太一”。而古代天也藉以將北極星命名為太一了,再後來數術家中也分化出了以太一命名的一家了。[10](P.969)說宗教禮儀“太一”源於哲學“太一”在史傳典籍中就有明確的記載,《禮記•禮運》雲:“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5](P.293)其發展順序是太一 →禮……→鬼神。《荀子•禮論》言:“凡禮,始乎梲,成乎文,……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 [6](P.197)荀子也認為禮源於太一非太一源於禮,禮最終又迴歸於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