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合理性

文思屋 人氣:3.16W
論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合理性
摘要:近年來,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程序不斷加快,投資總額已達126億美元,其中建行和中行的引資額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文章試從建行、中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方式和過程,探討其具體環節的合理性,並給出適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資戰略投資者;國有商業銀行賤賣論;股權定價
  
  二十多年以來,我國銀行業不斷加快開放的程序,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是一項重要的舉措。外資戰略投資者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中資銀行有龐大的客戶群和機構網點。前者是技術密集型的,隨著市場深化和競爭加劇,其優勢是遞增的;後者是勞動密集型的,其優勢是遞減的。為了適應新的金融形勢,促進銀行業健康持續發展,銀監會成立後適時調整思路,於2003年12月釋出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致力於促進中外資銀行合作的“雙贏”。
  到目前為止,18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26億美元。具體情況是:對國有銀行,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建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行36.75億美元;對股份制銀行,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等,投資額為29億美元;對城市商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濟南、杭州和南充等地的商業銀行,投資額為5.6億美元。從投資方看,既有國際金融組織也有商業銀行,既有大型機構也有中小型機構;從被投資方看,既有國有銀行也有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既有沿海和東部地區的機構也有內地和西部地區的機構。外資機構和中資銀行均呈現出多元化特徵。
  在這些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案例中,投資於建行和中行的資金佔據了較為明顯的位置,因此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討論。
  
  一、“國有銀行賤賣論”
  
  建行於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其示範作用不可低估。建行股份賣給外國投資者的價格僅為賬面價格的1.2倍,但上市後建行股價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上升到賬面價格的約3.7倍,上市融資達92億美元,重新整理了亞洲除日本市場以外的上市規模紀錄。建行首次IPO(即首次公開上市)有如此表現引發了國人對銀行賤賣的質疑。銀行業界人士紛紛撰文引出“國有銀行賤賣論”。“國有銀行賤賣論”的主要觀點是:國有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時定價偏低,赴境外上市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會威脅到整個國家的金融安全。“國有銀行賤賣論”的主要依據是:
  (一)“按淨資產定價不合理”
  金融學家吳念魯認為,不僅要按淨資產來算股價,還要考慮這幾家銀行的品牌、客戶、市場和產品。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也指出,在我國,由於監管當局對銀行業的准入進行管制,銀行特許權本身也有很大的價值,這些都遠未體現在股權溢價上。
  (二)“境外投資者便宜撿得太大”
  2004年工行實現盈利747億元,用30億美元換來工行10%的股權,意味著境外投資者在4年之內就可收回投資。假如今後交行的股價上漲到3.72元,匯豐只需把入股交行的19.9%的股權脫手9.9%,就可以拿回本金,而不花分文持股交行10%的股份。按照目前H股平均市淨率2.2倍保守估算,中行的股份在3年內將給境外投資者帶來95%的收益,境外投資者便宜撿得太大。
  (三)“股權交易存在不對等性”
  該觀點認為,交易的不對等性並沒有反映在股權價格中。一是境內投資者被邊緣化,國內銀行的股權售讓物件明顯偏向境外投資者。二是中方提供收益承諾,境外投資者“穩賺不賠”,如建行、中行承諾,一旦今後每股淨資產低於對方的入股價,匯金將給予補償。三是同股不同權,如2005年西安商業銀行新股東大會後,擁有5%股份的國際金融公司和加拿大豐業銀行各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但擁有5%以上股份的其他幾家內資股東卻沒有得到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