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辛克萊·劉易斯“巴位元”中隱祕創作意圖分析英語論文

文思屋 人氣:2.32W

論文論文關鍵詞:辛克萊劉易斯 喬治巴位元 保羅雷斯林 心理分析批評

關於辛克萊·劉易斯“巴位元”中隱祕創作意圖分析英語論文

論文摘要: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使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批評方法分析為什麼辛克萊劉易斯在他的偉大作品“巴位元”中,描述了一種和小說中其他人與人關係不同的兩個人的關係。小說中,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在兩個男主角喬治巴位元和保羅雷斯林之間,存在著一種真正的友誼。通觀劉易斯的個人經歷,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孤獨、內向和沉默的人,並且在他的一生中他未曾真正擁有過任何真正的朋友,尤其是男性朋友。而且,他的兩次婚姻都以失敗告終。所以,一個從沒有擁有真正友誼的作家刻意細緻地在他的小說中描寫了一個感人至深的男性友誼的故事,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隱情沿著這條線索,使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批評方法,謎底會被揭開。

1、辛克萊劉易斯創作“巴位元”的時代背景

在辛克萊劉易斯寫的“巴位元”這本小說中,劉易斯用略帶誇張的手法生動地刻畫了美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男人巴位元的形象。

起先,巴位元完全被他所生活的標準化社會所控制,而他似乎也樂意去迎合所有這些其他社會成員為他訂立的標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認識到他的生活是枯燥乏味和庸俗的。因此,他企圖擺脫所謂的“尊嚴”而從其他渠道獲得安慰。然而所有這些都沒有讓他感覺到他的新生活是令人滿意的。巴位元最終被迫妥協,重新回到他的原有的婚姻當中,繼續同那些愛吵鬧,愛出風頭的人們成為了朋友,對環境他是無法掌控的。

儘管在巴位元身上集合了美國二十年代中產階級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同時又是一些最壞的品質,但是通讀小說,我們不難發現在巴位元身上也有一些優良的品質。這集中體現在他同他的朋友保羅雷斯林真誠的友誼上。小說中,巴位元和保羅之間真摯的友誼同巴位元和現實環境中一些戴著假面具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劉易斯要作這樣強烈的對比本文作者嘗試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批評方法來解剖劉易斯的創作意圖。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評理論概述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一個作者創作任何一個故事的主要動機是滿足他的一些隱祕的慾望或者一些遭到禁錮的願望,而這樣一些願望或慾望是在作者嬰幼兒時期就形成並且被立刻壓抑或者被扔棄在無意識的狀態之中的。這種被壓抑的願望的外在表現形式便成為了文學作品本身。弗洛伊德宣稱文學作品因而就是作者的夢想或幻想。

3、辛克萊劉易斯個人經歷分析

辛克萊劉易斯1885年出生在明尼蘇達州一個名叫叟克中心的小城鎮。他的.父親是鎮上一名醫生,性格嚴厲冷漠。當劉易斯五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劉易斯是一個醜陋並且害羞的小孩,從來沒有完全適應周圍的環境。他不喜歡運動,沒有朋友。他的童年時代是在孤獨中度過的,他靠在公立圖書館中閱讀圖書打發日子。劉易斯一直夢想有一天能走出叟客中心,最後他成功了。他被耶魯大學錄取了。但是在大學裡他仍然沒有朋友,還是離群索居和鬱悶。但他的有些教授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劉易斯開始寫詩歌,有些詩歌在耶魯大學的文學雜誌上發表。

1908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劉易斯寫了很多作品,包括1914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任先生”。1915年,他同他的第一位妻子格蕾絲結婚,不久就離婚了。“大街”發表於1920年,瞬間就獲得成功,劉易斯在不知不覺中突然出名,而那一年他僅35歲。1922年,劉易斯出版了“巴位元”。這本書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他最好的一本書。他同多羅西湯普森結婚,多羅西是一個有名的漂亮記者,和劉易斯一樣出名和受到尊敬。劉易斯掙了很多錢,並且在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從那時起,劉易斯的生活開始惡化。他寫了許多書,但反響平平。同時,他同多羅西的婚姻也最終以離婚收場。隨著他的名譽的消失,在他興盛時的那些所謂“朋友”們也離他而去了。他開始酗酒。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是在歐洲旅行度過的。1951年他在羅馬附近孤獨去世。

仔細觀察劉易斯的個人經歷,不難看到在他的年輕歲月中,他非常孤獨,缺乏朋友,特別是缺乏男性的友誼。而且他的兩次婚姻也不成功。所有這些因素都使他有一個強烈的願望,即和男性有一種純潔和簡單的友誼。所以,這種未實現的願望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成為了一種外在的表達。所以在“巴位元”中,這演化成了男主人公巴位元和他的朋友保羅雷斯林之間真摯的友誼。在小說中塑造描寫巴位元和保羅的友誼對劉易斯來說是對他年輕歲月中這方面缺失的一種補償。這種缺失一直都是困擾劉易斯的一個問題。這種缺失的想法是不可能傳遞給他的兩位前妻的,因為從他的兩次不成功的婚姻中我們不難推測出他和他的兩位前妻是不可能有著很親密的關係的。幸運的是作為一名作家,他有他自己的方法去釋放情感,即通過他創作的文學作品。正如弗洛伊德所表述的那樣,產生於任何精神方面的未解決的衝突就是文學作品的素材。所以,劉易斯的一些暗藏的動機和壓抑的願望正好可以通過他的文學作品來進行表達。

這個結論可以通過分析描寫巴位元和雷斯林的關係的段落得到充分的證實。

4、巴位元和保羅雷斯林的關係

在“巴位元”這本書裡,一直到書中第42頁劉易斯才第一次把保羅介紹給讀者。他是這樣描述保羅的:“他(巴位元),除了他自己和他的女兒廷卡外,比起地球上的任何人,他更喜歡保羅雷斯林。他們在國立大學時曾經是同學和室友。他總是想著保羅,想著他身著黑衣的苗條的身材、精確分叉的頭髮、鼻樑上的眼鏡、猶豫不決的談吐、他的憂鬱、和他對音樂的熱愛。他總是把保羅當作一個小弟弟對待,需要他的保護和撫慰。”

的確,巴位元和保羅屬於不同型別的人。保羅和巴位元相比更多愁善感,不善於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許多場合,巴位元充當著大哥的角色,保護著保羅。對於巴位元來說,保羅總是在他的內心深處佔據著一個固定的位置。任何事情,無論大與小,高興還是令人悲傷,無論是關於家庭事務還是關於商業交易,總之,巴位元都想向保羅傾訴。書中第61頁,巴位元毫無保留的向保羅說出了他心中想說的話:“今天早上我同康諾德賴特達成了一筆美妙的小交易…真是太妙了,太好了!然而,我卻不知道我今天是怎麼啦。也許是因為春天感冒的侵擾,也許在菲戈剛契那個地方睡得太晚,也許因為冬天的工作累積得太多了,總之整天我都感覺精神不濟,沒有胃口。當然我是不會向俱樂部的那些傢伙們抱怨的。”

同時,保羅也把巴位元看成是他可以傾吐內心情感的人。保羅告訴巴位元最多的事情就是關於他的妻子齊拉的。保羅和齊拉在一起生活得並不愉快,並且保羅還在不斷忍受著齊拉。在這方面,巴位元給了保羅很多的安慰。書中61頁,我們看到保羅是這樣說的:“…我甚至不能談論這件事情,除了和你,因為任何其他人都會認為我膽怯和靠不住。也許我就是這樣的。你不要再關心我了…天啦,你已經忍受來自我的哀怨很久了,從一開始到最後,喬治兄!”

他們相互之間容易達成一種信任和一致。他們決定一起到緬因州度假,避開各自的家庭和所有複雜的社會關係。一想到這個計劃,巴位元就激動萬分。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暢快地把這個想法說出來,即保羅是他最珍視的人。“但是他想象著在緬因州一個湖邊同保羅一起漫步。這是讓人充滿想象力和衝擊力的一種思緒,就跟想家的思緒是一樣的”。(127)保羅的妻子齊拉是一個尖酸刻薄,好挖苦人的女人。她缺乏對周圍的人和她的丈夫最基本的尊重。她經常尋機激怒保羅從而能在這樣的刺激中找到一些快感。面對齊拉試圖阻止保羅到緬因州的行為,巴位元支援保羅並幫助保羅教訓了齊拉。在139頁,巴位元這樣對齊拉說到:“我已經受夠了所有這些荒唐的事情!齊,我認識你都二十五年了,而我從來都沒有看到你會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去讓保羅失望。你並不惡毒。你只是很糟糕。你是一個愚蠢的人。讓我告訴你保羅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男子。每一個正派的人都會對你倚仗你是一個女人從而隨意的發出冷嘲熱諷感到厭倦。” 他們最後一起去了緬因州。“他們一起上了從紐約啟程的特快列車,以飛快的速度前往緬因州,以飛快的速度遠離他們的家庭。他們自由了,在一個男人的世界裡…。”(142)的確,“男人的世界”在這裡正是劉易斯想強調的,因為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理想的境地。很久以來劉易斯都有這樣的夢想擁有一個男性朋友,在一個男性的世界裡同他在一起。他的這種無意識的想法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當中。

他們在一起是和諧的。他們的談話很自然地進入到了天真無邪的大學年代。直到那個時候,巴位元都不能完全相信他們真的已經一起到了緬因州。

在小說最後關於保羅的部分,保羅失去了理智,射殺了齊拉,被投入了監獄。巴位元開始冷靜下來,想各種辦法救他。他安慰保羅,說到:“保羅,放棄吧!…我會關照你重新開始你的事業,在西部某個地方,比如西雅圖—他們說那是一個漂亮的地方。”(274)他甚至懇請保羅的律師馬克斯維爾讓他作偽證,以向法庭證明槍殺案發生時他在現場,以便保羅可以無罪釋放。小說中,最讓人感動也是最讓人感到哀傷的場景是巴位元在保羅被送到監獄後,他在頭腦中思考的一些事情。“——在火車站向保羅說了再見後。巴位元返回辦公室,意識到他面對的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了保羅,將會是毫無意義的。”(227)

5、劉易斯創作意圖分析

失去保羅成了巴位元最終下定決心擺脫現行標準世界的導火索,它直接導致了巴位元在隨後的日子裡對客觀環境做出一系列的反抗行為。對於巴位元來說,失去保羅就相當於失去了他的精神世界的一個支撐點。這裡如果我們重新回到劉易斯的寫作意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小說中所描繪的所有複雜關係中,巴位元和保羅的關係是最為與眾不同的一種關係,它看起來更加的單純、真摯,在這個所謂的“標準”世界中更顯得“正常”。而且,劉易斯在描寫巴位元和其他人的關係的段落中幾乎都採用了近似譏諷和誇張的手法,而唯獨在刻畫巴位元和保羅之間的關係時,作者採用了更為平實、讓人感覺信賴和令人感動的方法,他這樣做的意圖旨在突顯巴位元性格中的另一面。如果我們在這裡把作者的個人經歷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的話,我們就會有趣的發現這一部分故事的展開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作者用來滿足他自己的一種夢想,或者說自他童年以來未實現的一種願望。通過前面的分析不難發現從劉易斯的個人經歷來看,他在擁有男性友誼方面是非常欠缺的。他的曾經兩次不成功的婚姻似乎也證實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即他實際上無法同女性比較和諧的生活在一起。據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劉易斯的一生中留有一個巨大的空白,那就是他從沒有真正擁有過同一個男性或者多個男性的友誼。1951年劉易斯在羅馬孤獨去世之前,這無疑對他來講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但幸運的是作為一名作家,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這種隱藏的願望是可以通過文學創作來進行彌補的。從這部小說本身來看,劉易斯似乎對保羅雷斯林這個人物傾注了許多的感情,而保羅這個人物形象在性格方面則更貼近於劉易斯本人。在這部小說中,保羅被刻畫成一個孤獨、沒有朋友、性格內向的人,他喜歡音樂和藝術、充滿夢想,他和他的妻子永遠無法真正的交流,一直都需要巴位元充當他的大哥保護和呵護他。保羅在小說中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同劉易斯本人相比,他又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畢竟還有巴位元可以作為他的朋友。所以可以說保羅性格中所擁有的幾乎所有特點在現實中劉易斯也都擁有但是隻有一件事情是劉易斯的確沒有然而保羅卻擁有的,那就是同一個男性的友誼。通過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保羅和巴位元這兩個人物,劉易斯實際上彌補了這個總是困擾著他的內心世界和心靈的巨大的缺失。可以相信,作家通過刻畫保羅和巴位元的友誼在精神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結語: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辛克萊劉易斯通過對自己潛意識的一些思想在一個文字中的描述實現了他對某種理想的追求,這正好也印證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批評理論,即文學作品就是作者的夢想或者幻想。

參考文獻:

[1]Lewis,Sinclair:“Babbitt”,ABantamBook/September1998.

[2]“現代美國文學簡介”,作者:ElizabethBBoo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2.

[3]“LiteraryCriticism”,作者:石堅,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