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宋代山水畫的意境特徵和表現方法

文思屋 人氣:4.58K

山水畫的意境是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特定氛圍中所得到的感動和感悟,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宋代山水畫意境特徵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宋代山水畫的意境特徵和表現方法

前言

自隋以來,山水畫逐漸成為中國畫壇的一個重要畫科。

至唐代,李思訓父子、吳道子等山水畫大家的作品形成一個高峰。之後高潮迭起,至宋代,更是令人矚目。南宋、北宋山水畫的貢獻,不僅在表現山水的技法上較前代有了發展,最為重要的是在表現畫中意境的手法上有了突破。這一時期,畫家表達意境的特徵是將詩文、情景和事件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外在的實境描寫,而且更注重將山水與人物、花鳥結合起來進行描繪,營造特定氛圍,使畫面顯現出無限意境。

一、山水畫的意境

山水畫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它是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特定氛圍中所得到的感動和感悟,它是由山水外在的景和畫家內心的情構成的特定語境。

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美學大家宗白華認為,“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的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蒲震元認為,意境可視為一種特定的審美心理結構,意境的本質特徵,在於“心物交融”基礎上達成的“超以象外”或“境生於象外”。畫家李可染則認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意境是作品的神之所在。

二、宋代山水畫意境的特徵

宋代山水畫的意境有其時代特徵:如詩畫結合的山水之美;如情景交融的生命之美,表現出物我兩忘的禪意境界。

(一)詩畫結合的山水之美

宋代崇文,這一時期的文學空前繁榮。文學上的繁盛,不僅表現在文人將詩詞作為詠物抒情的手段;而且還表現在畫家們進行繪畫創作時,往往追求“畫中有詩”的意境。在宋代,常有文人蔘與繪畫創作,他們將詩與畫結合起來,追求詩、書、畫、印皆擅,努力使自己成為文人畫家;同時,宮廷畫院也要求畫家們將詩意融入畫中,畫家們也熱衷於這樣做。於是,畫與詩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北宋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詩畫結合能產生意境,詩與畫一樣能表現意境。文學家用山水詩這一文學形式勾勒出山水大美;讀者通過閱讀和想象,在內心生成美的意境。而畫家則以繪畫語言將山水之美直接表現出來,創作出具有深邃意境的畫面;觀者通過畫面直接感受山水之美,同時又任其思緒暢遊,感悟畫中意境。

山水畫的詩畫結合,其實就是以詩描寫畫面,並在畫中彰顯詩意,正如大師潘天壽所說:“一個懂畫的詩人在寫詩時可以豐富詩的意境;同樣,一個畫家,如果有詩的根柢,作畫時也可以脫掉俗氣,增加詩的韻味……”

宋代山水畫講究詩畫結合,這其中,既有黃庭堅《跋畫山水圖》的“江山寥落,居然有萬里之勢”;又有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的“見青山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遊”。這就是山水畫的詩畫結合,也是情景交融的美之頌揚。

(二)情景交融的生命之美

情景交融,是山水畫和山水詩意境的主要特點。宋代的文人和畫家十分推崇情景交融,這一時期大量存世的山水詩詞和山水畫說明了這一點。情景交融,是作者之情與山水之景的相互融合:畫家以山水對映人的情感,使山水具有了人的品格,成為擬人化的景物;詩人將人的思想融入山水,使人的性情具有了山水的形象——此時,畫中的山水已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客觀物象,而是能與人進行對話交流的朋友,人們似乎能走進其中暢神、縱情;而人們心中的山水正在畫家的筆下演變出生命的萬千氣象。

如同明代畫家唐志契《繪事微言·山水性情》所說:“凡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由此,人們可通過山水畫中的情景交融觀賞生命之大美。

(三)物我兩忘的禪意境界

在宋代,禪宗有了很大發展。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畫家、禪僧相互間皆有較為密切的交往。山水畫家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往往將參禪悟道的心得融入繪畫,使宋代山水畫得以表現禪意境界。這種禪意不是刻意的營造,而是畫家的覺悟,使其筆下的畫面中表現出一種空靈的狀態,其意境深邃,令人聯想無盡,在去除外相的觀賞時能達到無我、無物的境界。

三、宋代山水畫意境的表現方法

宋代山水畫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意境的表現更加豐富多彩。主要方法是通過實景山水的重構、通過山水、花鳥、人物的結合以及通過繪畫語言的多樣化,由此來凸顯山水之美、生命之美和境界之美。

(一)實景山水的重構

中國繪畫歷來重神而輕形,對於山水的描繪,不是侷限於真山實景,而是將真山實景進行主觀加工,以此表現山水之神韻。例如北宋山水畫家,即以或厚重、或輕巧的筆法表現山水的雄偉氣勢。

如北宋畫家范寬,長期生活在陝西的華山、終南山一帶,常以渾厚筆法勾勒出北方山水的雄壯。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軸是范寬的代表作,畫面上高山巍峨,氣宇不凡,好一派關中山水之氣韻。但我們細觀此畫,卻很難說出畫中描寫的景象是陝西關中具體哪一處的山水。

因為畫家不是畫真山水,而是將陝西關中的景象作為素材而進行重構,以此表現最具特色的北方山水之美,從而營造山水之意境。而南宋畫家夏圭,作為表現南方山水的能手,常以杭州地區的山水實景為題材,運用其特有的表現方法,描寫出南方山水的秀美神韻。他的《溪山清遠圖》卷即是運用簡練筆法的代表作,畫中凸顯了南方山水煙雨濛濛的空靈意境。

(二)山水、花鳥、人物的結合

宋代山水畫家在創作時多將山水與人物、花鳥相配合,由此營造出更加靈動的意境。其中有的人物、花鳥雖為畫面點景之物,卻是畫龍點睛之筆,能使意境十分精彩。

1.山水與人物的結合

將人物置於山水中作為點景,是宋代山水畫的特點;人物雖然不是畫面描繪的主要物件,但人物作為山水中的行為主體,能使山水畫的意境更加深遠,使畫作既有山水之美,又有生命之美,表達了充滿詩意的主觀意境。

宋代山水畫中山水與人物結合的作品相當多:范寬《溪山行旅圖》軸描繪的人物是行旅的商隊,許道寧《漁父圖》卷(現藏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美術館)描寫的是行旅的漁夫,馬遠《踏歌圖》軸中人物為邊唱邊行的農夫,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卷中表現的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場景。宋代山水畫中人物有文人士大夫,也有農夫、漁夫,可見其中人物繁雜,不拘一格。

這樣的表現方法,能激發人們或居或遊山林的熱情。在這裡,山水成為審美物件,山水如生命活體感染了人;人可以寄情于山水,人亦給山水增添生氣,這不僅體現山水本身的自然美,還能彰顯生命本質的意境美。

2.山水與花鳥走獸的結合

將山水與花鳥結合的表現方法,是宋代山水畫最大的特點。正如山水與人物結合的方法一樣,山水畫中的花鳥也是生命的主體,與山林泉水這些自然景象相互對映,不僅體現山水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也體現了山水的.詩意。

如馬遠《梅石溪鳧圖》頁,描繪的是半邊斜出崖壁下的一群大小不等的野鴨正歡騰地嬉戲於溪水中,觀者能感受到野鴨愉快的心情。斜出的崖壁、下探的梅枝與水中的野鴨相互對應,山水、樹木似乎都已被嬉戲的野鴨所感染,而野鴨也為能在山水美景中暢快淋漓而感到無比愜意——畫作既表達了“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意,又表現出山水美景之境界。

宋代山水畫除了以山水與花鳥結合外,還將山水與人物結合、與花鳥走獸結合來表現意境。如李迪《風雨歸牧圖》軸(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是將山水與人物、與花鳥完美結合表現意境的傑作。畫中兩牧童在風雨將至之時,急驅二牛往家趕;但由於風很大,後面小牛顯得有些吃力,前面母牛回首張望,召喚小牛前行。畫面中,不難看出母牛心疼小牛的形態和眼神,小牛亦奮力前往;畫家對二牛的刻畫極其生動,使觀者油然而生憐憫之意。

再如朱銳《雪澗盤車圖》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作者將人物、騾綱和盤車結合一起描繪,並將其置於嚴冬積雪的山水環境,細緻描繪人、車、牛、馬,以此表達自身對世事艱辛的感悟,畫中場面極為感人

(三)繪畫語言的構成

山水畫至宋代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尤其到南宋四大家時,又是一次突破,此時的繪畫語言已經很豐富。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山水畫,在畫面表現上強調水墨的蒼勁風格;此外以梁楷為代表的水墨簡筆畫,更是在馬、夏的基礎上進行變革,獨具特色。這些繪畫語言形式的變化,是南宋畫家對山水畫意境的深入發掘,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在對空靈意境的營造,即所謂“境外生象”的境界。從馬、夏以及梁楷繪畫中可以看到,畫面大片留白,線條概括簡練,以留給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

如馬遠的《梅石溪鳧圖》對溪水的表現,只在野鴨周圍略畫水紋,其餘留白,這樣既能表現我國南方地區水霧迷濛的景象,又能由溪塘一角引人遐想,境外生意,意味無窮。

此種表現方法在馬遠的《踏歌圖》中也有體現。又如梁楷的《雪景山水圖》軸(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畫面只簡要勾皴出雪山、坡石;天空以淡墨渲染,使天空與雪山形成對比,以顯雪山更白。這樣黑白對比、大片留白的方法更能凸顯空寂的意境。

四、結論

宋代山水畫意境的特點,有詩畫結合所構成的山水之美,有情景交融所表現的生命之美,還有無我兩忘的禪意境界。為表達山水畫的境界,兩宋的山水畫家通過對實景山水的重構,通過山水和花鳥走獸以及人物的結合,並通過繪畫語言的不同形式來表現畫面各種意境。宋代山水畫意境的表現特徵,使宋代山水畫走向繁榮,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並對後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巨集建主編《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406

[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160

[3]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38

[4]葉尚青編《潘天壽論畫筆錄》,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