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抗生素在臨床對小兒腸道菌群的影響及微生態製劑的應用論文

文思屋 人氣:1.74W

【摘要】目的探討抗生素對小兒腸道菌群的影響,評價便塗片法監測小嬰兒腸道菌群變化的可行性。方法對30例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的3個月以下小兒(試驗組)及32例同年齡正常兒(對照組),用便塗片直接鏡檢法進行腸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監測。結果應用抗生素3~15d,試驗組革蘭陰性桿菌比例明顯下降,革蘭陰性桿菌生長受抑制,革蘭陽性球菌漸表現出優勢生長。因此,對應用抗生素的患兒應儘早應用微生態製劑調整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結論應用便塗片直接檢菌法可幫助臨床醫生初步判定小兒腸道菌群的變化情況,簡便、經濟、方便,實用。

抗生素在臨床對小兒腸道菌群的影響及微生態製劑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抗生素腸道菌群微生態製劑

目前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進步,腸道菌群與小兒健康的關係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小兒期因其腸道菌群不穩定,抗生素的應用特別是廣譜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值得注意。為探討監測小兒腸道菌群變化的簡便、實用指標,我們採用大便塗片染色檢菌的方法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應用後小兒腸道菌群的變化做了初步的示例。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物件:我們選取從出生到60d以內的小兒為研究物件。其中未用過抗生素的正常小兒32人為對照組,其中母乳餵養10人,人工餵養10人,混合餵養12人。因其他各種非胃腸疾病應用了β-內醯胺類抗生素3~5d的小兒30人為試驗組,其中應用青黴素、氨苄青黴素23人,二代頭孢菌素3人,三代頭孢菌素2人,四代頭孢菌素2人。其中9人出現了便稀,8人出現了便次增多,其餘13人無胃腸道症狀。

1.2方法:留取兩組小兒新鮮大便做塗片,予革蘭染色後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得出球、桿菌所佔的比例。

2結果

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革蘭陰性桿菌變化差異有顯著性,試驗組革蘭陰性桿菌明顯減少,t=5.025,P<0.05;革蘭陽性球菌變化差異有顯著性,試驗組革蘭陽性球菌明顯增多,t=-4.448,P<0.05。

3討論

抗生素在臨床應用日益廣泛。由於耐藥菌的不斷產生,臨床上也出現抗生素應用日益廣譜化的趨勢。而廣譜抗生素大量應用後導致的醫源性菌群失調,特別是腸道菌群失調,正引起廣大臨床醫生尤其是兒科醫生的特別關注。小兒腸道菌群不穩定,生後最先在腸道定植的為腸桿菌,後為雙歧桿菌。生後5~7d的母乳餵養糞便優勢菌為雙歧桿菌,而混合餵養兒糞便優勢菌為腸桿菌,雙歧桿菌數量明顯少於腸桿菌[1]。抗菌藥物的應用確為感染性疾病的救治和預防,提高人類的壽命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確也發現在應用抗菌藥物的過程中將腸道的正常菌群殺死或抑制繁殖,從而發生腸道菌群失調。本文資料顯示試驗組和對照組革蘭陰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的變化差異有顯著性,說明最先定植於腸道的大腸埃希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很快被殺死或抑制生長,而易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產生耐藥的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白色念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很快在腸道成為優勢菌。小兒腸道屏障功能包括多個層面[2]:腸道正常菌群.,黏液層,腸上皮細胞層等;作為第一個層面的腸道正常菌群形成細菌保護膜是非常重要的。抗生素的應用可明顯地影響腸道菌群,抑制有益菌的生長,易使耐藥的有害菌成為優勢菌,從而破壞了腸道的菌群。本研究表明,應用大便塗片檢菌法可幫助臨床醫生初步判定小兒腸道菌群的變化情況。對應用抗生素患兒應及早應用微生態製劑,以儘可能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在確保抗感染療效的同時,不致對小兒機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害,有利於小兒健康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陳連元,張會豐,劉慧芝.新生兒腸道優勢菌定量分析及其與內源性維生素K的關係[J].中國公共衛生,1999,15(3):201-202.

[2]SwankGM,ofthegutinmultipleorganfailure:bacterialtran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