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因素

文思屋 人氣:3.23W

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社會、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怎樣對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因素分析?

淺析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因素

摘要:當代青少年的思想呈現出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先進意識與落後意識相互交織、相互矛盾的狀況。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現狀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制約因素,研究這一課題,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促進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青少年;思想道德;因素;對策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在社會處於轉型時期,青少年面對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的矛盾衝突,面對各種思潮的交錯起伏和相互激盪,往往容易顯得無所適從。這就使他們的思想呈現出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先進意識與落後意識相互交織、相互矛盾的狀況。主要表現為精神空虛、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落後、缺乏上進心,一些青少年甚至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在當前形勢下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現況、一些問題的形成原因及背景做出認真的分析,深刻認識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和各方面的因素,抓住關鍵,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文章在編寫過程中,主要採用文獻資料法和經驗描述法,綜述了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表現,深入分析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原因,謹此希望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能起到促進作用。

一、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不容樂觀

“青少年”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泛指從兒童向成年過渡的特定階段,在這一階段上,兒童開始進入青春期,逐漸成長為少年,一直到青春期結束。現階段,人們劃分青少年年齡段的標準卻不盡相同。有些人認為青少年指滿14週歲不滿20週歲的(從生理、心智的發展角度上講),也就是少年與青年相重合的階段,處於兒童時期之後,成人之前。而大多數的專家都認為青少年是指少年(14週歲至未滿18週歲)和青年(年齡從已滿18週歲至25週歲)兩個年齡階段。但一般意義上,青少年群體是指十一二歲至二十一二歲年齡階段的人群,這類人群多為學生,且也進入一種人身的轉變期,是社會中最有朝氣、最具有創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是社會上令人重視的一個群體。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總體情況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社會的發展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一些進步的思想觀念不斷充實著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積極向上,知識面廣,資訊量大,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成才,自主能力增強,能遵守社會公德,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充滿信心。然而,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狀況不容樂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位

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社會、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愛國主義意識淡薄,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部分學生對國情瞭解不夠;對民族英雄、模範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少應有的尊重,更多的是對現代影視偶像的盲目崇拜與追逐。一些青少年貪圖享樂,沒有養成艱苦樸素、勤儉吃苦的生活習慣。特別是部分家庭生活條件比較富裕的青少年,勞動意識缺乏、進取精神弱化。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追求,沒有憂患意識,認為有個好父母什麼都不用愁了。不少青少年學生安於現狀,不求上進,沉溺於網路電子遊戲和網咖。

(二)部分青少年個人主義至上,缺乏關愛意識

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逐漸擴大,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從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護”和“優待”,養成了他們懶惰、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太強,很少顧及他人利益,不謙讓,少寬容。一些青少年缺乏關愛意識、公共意識和規則意識,對關愛集體、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各種活動,採取無所謂、默不關心的態度。在家庭、學校生活和社會中過度計較個人所得,過為注重實現個人價值。

(三)部分青少年心理素質差,法制意識淡薄,經受不起挫折的考驗

青少年受情緒困擾的現象日益凸現,心理素質脆弱,易產生焦慮、煩惱、沮喪、憂鬱、自卑、冷漠和憤怒等情緒,缺乏堅強、樂觀的良好心態。部分青少年學生人格不健全,一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覺前途渺茫。生活中稍不如意,便採取自殺和傷害他人的身體及財產的行為。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日趨嚴重,且呈現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特徵。一部分在校學生中出現抽菸、酗灑、結拜、逃學、談情說愛等不良行為的現象,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的前兆。這些現象都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全面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制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因素

(一)主觀因素

青少年品德的發展的特點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觀因素。青少年階段,處於青春發育期。在這個時期外型、生理機能和生殖器官發生“三大劇變”;思維上趨向成熟,但易帶主觀、片面性;情緒正從兩極性、動盪性向穩定性變化;自我意識逐漸成熟。這種狀況必然形成這個階段心理的過渡性(從幼稚向成熟,從依賴向獨立過渡)、動盪性、閉鎖性和社會性等特徵。表現在:少年期品德發展有明顯動盪性,少年期學生總的來說已具有道德倫理特徵,但尚未成熟,動盪性較大。從其表現來看,整個品德結構還處在矛盾狀態之中。他們的道德品質逐步理想化、信念化,原則性與概括性在漸漸增強,但仍存在敏感和易變的特性。他們的道德情感豐富且強烈,不拘小節,急於表現但又帶有假象。他們雖逐步形成自制力和道德意志,但這些又易受到外界影響,非常脆弱,無法抵制強烈的誘惑。他們的道德行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決策性,自尊心、自信心增強,渴望獨立自主地作好事,但願望與實際行動之間又有一定的距離;他們開始從社會意義和人生價值方面來衡量和評價自己,但還缺乏耐心與韌性,往往時冷時熱,中道易轍或半途而廢。少年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啟蒙的階段,同時這一時期又是兩極嚴重分化的階段,品行不正,甚至違法犯罪也是從這一階段開始。可見,少年期的品德結構的內在矛盾是十分嚴重的,可逆性相當大。而青年初期品德趨向成熟的開始,從總體上來看,青年初期逐步自覺自律遵守道德原則,進入了能利用信念調節自己品行的成熟期。可見,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道德形成和加強思想道德的最佳時期。

(二)客觀因素

1.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缺乏正確引導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他們的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奠基的、特殊的、長久的作用。可如今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家庭教育注重智力的考量而忽視道德品質的養成。任何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無可厚非的。但在應試教育仍然大有市場的背景下,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評價出現一味地追求分數,分數至上的觀念使家長的成才觀念錯位,調查顯示,佔69%的家長最關心子女的是“學習成績”,62.5%的家長對子女最大的希望是“將來能考上大學,有一份好工作”,叮嚀最多的一句話是“除了讀書你什麼都別管”。如果子女在外地就讀,再加上一句“錢不夠用打電話來,當心身體。”這樣,使青少年從小形成一些不良思想和行為習慣。如“二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應試書”,對世事冷漠,對他人冷漠,對生活冷漠,只關心自我。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期望值過高,往往又會在孩子稚嫩的心理造成難以承受的競爭壓力,也有個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扭曲孩子的人格,反而造成厭學、逃學,形成逆反心理,甚至可能會釀成苦果;其次,溺愛已成為當前家庭教育的一大公害;再次,由於社會急速轉型,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工作繁忙,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時間日益減少,家庭教育缺乏正確嚮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與子女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會增大,家庭內部交流也日益短缺,代溝嚴重。且在我國這樣一個二元制經濟結構的國家,廣大農村家庭還面臨著父母外出務工,家庭教育出現斷檔,形同虛設,導致道德的養成更多地依靠學校教育和孩子的自律。這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最後,單親家庭子女缺乏完整的親情關係,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可能會形成自卑、孤獨等不良心理。這些現象,對孩子健康成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也給未成年人教育造成了源頭上的困難。

2.學校教育德智失衡,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二家庭,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任務。現在,國家強調要對中、國小生實行減負,強調全面實施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堅持以德育為核心。加強德育,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這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放在重要的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陶行知也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並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然而,目前仍有相當多的學校素質教育成了口號,搞的仍是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以考試分數定錄取線的大學聯考仍在主宰著中學的教學。在中國小的教育中,重智育而輕德育這種狀況雖然在近幾年推廣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有所改觀,但沒有實質性改變。一般學校偏重視“教書”,而輕視“育人”,德育首位地位往往是不到位或缺位。加之,思想品德教育的面廣量大,不是現今智育教學中任何一門課程所能比擬的,它包含了歷史、人文、政治、地理、社會學、法律、道德等一系列理論體系,稍有疏忽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有些學校還分什麼“快班”“慢班”“尖子班”“實驗班”,無非就是以競賽、升學率為目的,等等。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已經嚴重扭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極有可能使學生由厭倦學習到厭倦生活甚至厭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