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東方的落後與崛起論文

文思屋 人氣:1.63W

一般而言,科學家總是習慣以與“史”不同的方式去勾勒全新的未來,歷史學家則總是努力從過去的歷程中梳理人類發展的普遍軌跡。或基於這樣的職業習慣,本書中,身為著名歷史學家、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和古典文學教授的伊恩·莫里斯試圖從歷史中解答兩大命題:為什麼西方得以統治世界?未來將發生什麼?

淺談東方的落後與崛起論文

一開始,莫里斯便“庖丁解牛”式地將世界分割為“東方”、“西方”兩大陣營,站在長達 5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上,指出西方的長久統治地位既非長期註定,也非短期偶然,他同時堅決反對基因決定論,認為東西方的這種歷史性差別,本質上是地理因素決定了世界各國社會發展的腳步,社會發展又反過來改變了地理的意義。

莫里斯的“東方”物件相對固定即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日本等少數東亞國家,而“西方”概念則過於寬泛,囊括古羅馬、古希臘、伊斯蘭世界等一切區別於“東方”的'西半球各種文明。為佐證自己提出的“地理決定發展”的觀點,莫里斯綜合能量獲取、社會組織、戰爭能力和資訊科技四大因素設定了社會發展指數,並列表證明,“西方”之所以能夠長期領先或統治全球,關鍵就在於西方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因為有了地中海,所以“西方”的水上貿易成本更低也更為方便。莫里斯認為,雖然明朝帝國的鄭和曾 7 次下西洋,遠至萬里之外的非洲,但太平洋有大西洋兩個那麼寬,限於技術實力,當時的“東方”人不可能遠渡太平洋率先發現美洲新大陸。也正因發現了美洲,所以才會有“西方”而不是“東方”的“工業革命”。

作者學識淵博,對許多趣味橫生的世界歷史細節信手拈來。但對歷史的理解似乎暗合一個宿命式命題——自打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基於地球地理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客觀事實,那是否意味人類發展軌跡早就“命中註定”呢?如此,今天的人類是否只是走在某條早就被地理因素決定的發展道路上呢?如此,科學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對於世界未來的發展,莫里斯作出了較為樂觀的展望,認為在國際交流合作愈加密切的作用下,21世紀,“財富和力量將不可避免地從西方轉到東方”,“幾乎可以肯定是在 2040 年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會超過美國”。而在更遠的未來將會出現“東西交匯”。有趣的是,在這裡,“地理決定論”又悄然讓位於“東方”的後發優勢。顯而易見,“地理決定論”也許可以解釋“西方”長久的領先,但未必可以成為“東方”崛起的合理註腳。

歷史的發展真的只受像地理這樣的個別主要因素所左右嗎?同樣是討論興衰,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指出,大國往往“衰於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度侵略擴張並造成經濟和科技相對衰退落後”。又如提出“文明衝突論”的塞繆爾·亨廷頓就沒有莫里斯這麼樂觀,他認為不同的文明可能成為未來矛盾衝突的“沃土”。近年來的區域性戰爭與反恐戰爭,事實上以槍炮和鮮血進一步驗證了亨廷頓的忠告。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地理因素肯定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甚至在一些關鍵的歷史時期有過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歷史的發展更像是社會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總和。瑪雅文明一度成為時代文明翹楚,如果不是遭遇連年乾旱,瑪雅人沒準會改寫世界歷史敘事。歷史真正的唯一性在於沒有太多的如果,具有不可逆性。歷史當然可以成為未來發展的有力鏡鑑,但這種經驗支撐似不足以佐證宿命式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