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國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演進趨勢及啟示

文思屋 人氣:5.87K
摘要:英美股權主導型治理模式和德日債權主導型治理模式具有不同的資本結構特徵。在這兩種公司治理模式演進中,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間相互學習、吸收和借鑑,使不同的治理模式出現一定程度的趨近。同時,公司治理模式具有與其整體制度環境之間的適應性,從而在較長時期內,不同治理模式在演進過程中將保持一定的差異性。公司治理模式演進中表現出的新趨勢,對完善我國公司治理機制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資本結構;公司治理模式;演進趨勢
  

國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演進趨勢及啟示

公司治理模式有多種不同的劃分方法,如,LLSV(1998)按照傳統法律體系,將全球公司治理模式分為盎格魯一撒克遜模式(包括美國、英國及前英殖民地)、法國模式(包括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影響範圍)、德國模式(包括中歐和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模式(主要包括北歐國家)四種類型。Mayer(2000)按照控制權的不同將公司治理分為外部控制模式(股權分散,存在大量機構投資者)和網狀控制模式(股權集中,內部人控制)兩種型別。Coffee(2000)將公司治理分為股權分散模式和股權集中模式兩種型別。我國學者李維安(2002)從資本結構角度,把公司治理分為英美股權主導型和德日債權主導型兩種模式。儘管不同學者的分類方法及結果存在差異,但大體上都分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兩種較為典型的公司治理型別。本文從資本結構角度,對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演進過程及趨勢進行分析,並從中得出一些啟示。
  
  一、兩種公司治理模式在資本結構上的主要特徵
  
  英美公司的特徵。英美公司在融資結構上,表現為直接融資比例高、股本所佔比重大;在資本所有權結構上,公司的股權較分散、個人持有股份的比例較高。英美兩國公司資本結構的特點,表明其外源融資中主要依靠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比例低,使銀行對公司的影響力較小,銀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時,高度分散化的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眾多持股的個人小股東由於在企業股權結構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便會產生“搭便車”傾向。而且,由於機構投資者並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僅僅是投資於該基金的受益人的代理人。因此,它們所關心的主要是公司付給他們股利的高低,對企業經營的好壞則很少關注。另一方面,在這種股權結構下,容易造成經營者經營行為的短期化。迫於股票市場的壓力,經營者主要目標集中在股東利益最大化上,把公司近期利潤的實現作為最主要的經營目標,這就使其失去了制定長期經營目標的動力,使英美公司在長期規劃和基礎研究開發方面的投資明顯低於德日公司。而對經營者監督的失控,必然出現內部人控制問題,即經營者的執行權超越了董事會的決定權,因而經營者由於過多地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股東利益。2001年,安然、施樂、世界通訊、默克製藥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財務醜聞相繼曝光,使我們看到這種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內部人控制及資訊披露、內幕交易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引發了人們對長期追崇的英美“完美治理模式”的深層次思考。
  德日公司的特徵。與英美公司明顯不同的是,德國和日本公司在融資結構上,主要是通過金融機構進行間接融資,銀行債權比重高,在資本所有權結構上,公司股權比較集中,且以銀行和公司法人持股為主。從德國和日本兩國公司資本結構特徵看,銀行借款是主要資金來源,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銀行對企業的決策影響力大。特定的融資結構必然影響公司股權結構,因此,在股權結構上,德日公司形成以銀行和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且股權較集中的特點。這種債權主導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弊端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於個人持股比例小,且法人之間相互持股,股票流動性小,造成股票市場疲軟,缺乏外部資本市場的.壓力,使公司的內部監督流於形式。二是銀行與企業高度依存,企業負債率過高,往往易導致連鎖反應,不利於銀行和企業的發展,這也被認為是日本“泡沫經濟”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暴露這種制度安排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