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護理倫理教育研究論文

文思屋 人氣:1.36W

導語: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護理倫理教育研究論文

1.我國護理倫理素質現狀分析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各級醫療衛生單位都十分重視護士的護理倫理素質,這是構建護理職業道德的基礎。在護理實踐中,湧現出了很多護理倫理素質高,專業技術過硬的優秀護士。就整體而言,護士倫理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還比較突出。我國許多護理院校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陸續開設護理倫理學課程,部分護理人員在校期間的接觸只是散見於其他課程,也有部分護理人員通過自學考試、電大等方式對護理倫理學有了初步瞭解。

有關調查結果顯示,42.92%的護士對護理倫理學知識基本瞭解,47.74%的護士對護理倫理學知識比較瞭解和非常瞭解,有接近20%的護士對護理倫理學知識不瞭解[1]。此外,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部分護士自身不思進取,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重被動醫囑執行,輕主動整體護理;重治療效果資料,輕護患交流溝通;重常規護理操作,輕知識結構更新。同時,醫院缺乏為臨床護士提供護理倫理學再教育的機制,未建立護理倫理評價體系來指導護理實踐。這些原因,是導致護患關係緊張、護理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阻礙了護理事業的發展。現階段,相關院校重視、加強護理倫理學教育,是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前提保證,也是當前我國護生接受倫理學教育的主要途徑。

2.目前高職高專護理倫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理念的偏差

有一種觀念認為,護士只要掌握了護理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就能很好地為患者服務。這種重學科,輕倫理的教學理念導致長期以來的護理教育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存在失衡,即片面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高職高專護理教育更是如此。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高度重視護生對醫學基礎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的教學,對護患倫理認知、護理法規認知、職業道德修養等人文素質培養不夠重視,缺乏科學明確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對護理倫理學課程的開課時間、教學時數、實踐教學等方面欠科學考慮。此外,在教學設計上,不注重護生護理倫理學知識體系與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銜接關係。比如有的院校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護理倫理課程,此時護理專業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對臨床護理中護理倫理行為的選擇缺乏感性及理性認識,不利於學生倫理評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教學環節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離。護理倫理課程結束後,學生臨床實習期間,對學生護理倫理素質培養沒有具體要求,實習大綱中缺乏護理倫理道德評價體系,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將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及規範與護理實踐結合起來。

2.2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對課程的定位

護理倫理學是護理學和倫理學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門學科,要求教師要具備複合型的知識結構。由於高職高專學校的迅速發展,目前護理倫理學師資力量和水平相對滯後。有研究表明,目前擔任護理倫理學課程的教師,人文學科背景的佔51.4%,專業背景的佔28.6%[2]。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囿於自身專業特點及相關知識缺陷,對護理倫理學在護生培養中的定位、教學內容取捨、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見解。有的教師把護理倫理學定位為思想品德課,從道德層面上剖析課程,對護理倫理學的基本理論、規範體系、倫理道德等知識講授透徹,但由於缺乏護理學知識背景及臨床護理實踐的體驗,對臨床工作中如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死亡關懷等倫理問題的判斷、推理、決策訓練的能力欠缺,強化了護理倫理學的說教色彩,淡化了護理工作中蘊含的倫理關係[2]。有的教師將課程定位為專業課,授課時能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將護理倫理教育與護理專業教育相互滲透,幫助學生在臨床護理實踐中選擇正確的倫理行為,但對護理實踐中倫理問題的本質分析不夠明晰和透徹。護理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護理倫理素質的培養意識淡漠,加上缺乏一定的倫理學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護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對護理學中倫理問題的分析。這些“專業偏向”,都不利於護生護理倫理素質的全面培養,不能有效指導護士處理在護理實踐中遇到的倫理問題。

2.3高職高專護生的綜合素質影響

高職高專學生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未發育成熟,且大多為獨生子女,入學成績較差。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因素,諸如一些不文明現象、醫患間彼此的不信任、家庭教育偏差等對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使護生綜合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有些護生甚至出現人生價值取向偏移[3],導致職業思想不穩定。他們在校學習期間,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使命感、責任感;重個人享樂,輕服務意識;重個人利益,輕奉獻精神;重自我凸現,輕團結協作。加上社會經驗的缺乏,法律意識的淡漠,在面對臨床中各種複雜的倫理問題時會感到較大的壓力。

3.加強護理倫理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3.1完善護理倫理學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學科滲透

衛生部頒發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提出:“加快護理教育改革與發展。……突出護理專業特點,在課程設定中加大心理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增強人文關懷意識”,對新型護理人才的護理倫理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校必須讓護生在學生時期全面系統地接受護理倫理學教育,培養良好的倫理素質。在護士的培養方案設計上,科學安排護理倫理學的開設時間,保證教學學時,並將倫理課程納入護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在護理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滲透的作用,把護理倫理學知識與護理專業知識深度融合[4],使學生在學習中達到知識、技能、態度三個目標的協調發展。有關調查資料顯示:98%以上的護理專科畢業生認為臨床課程學習時期和臨床實習時期是他們鞏固專業思想、建立職業信念的最重要時期[5];重視實習階段的護理倫理素質培養,把護理倫理素質要求納入實習大綱,有目的地指導護生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將護理倫理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對護生的倫理素質培養貫穿於教育的始終。

3.2優化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好第一課堂

第一課堂的主要任務是讓護生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培養職業情感,在掌握倫理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敏銳的倫理意識和判斷,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倫理問題的能力,從而讓護生對這門課產生興趣。組建知識結構全面的教學團隊是進行優質課堂教學的前提,能夠有效解決目前護理倫理學教師由於專業背景的不同,對課程的定位及對教學重點把握不一致的'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取捨及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上,通過集體備課,知識互補,優化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及手段運用上,既考慮知識性,也考慮趣味性,通過案例教學、情景再現、講座、評議等多元化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思考,主動運用護理倫理學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及規範,去解決在現代醫學技術運用中出現的與道德衝突方面的問題,提高護理倫理決策能力;在教學效果評價上,將結業考試成績、教學過程參與度、案例分析、論文的質量等,從認知、情感、表達、價值觀多方面考量,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3.3加強教師道德素質的提升

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教師的言行舉止、職業道德和人格魅力,對護生職業道德素質起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6]。全體教師都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為人師表,嚴謹治學,在學生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樹立服務意識,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通過自身的模範行動去感染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的角色榜樣。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專業學習,優化知識結構,具有淵博的人文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加強道德修養,提升道德水準,通過言傳身教來培養護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幫助護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3.4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強化法律意識

護生護理倫理素質的提高,僅僅通過在校期間接受過倫理教育、教師角色榜樣的影響還是不夠的,要將護生的倫理素質教育與日常行為規範管理相結合,建立護生操行檔案,加強對護生的行為規範教育;其次,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優秀畢業生宣傳、模擬醫院、護理操作技能比賽、512國際護士節系列活動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去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服務意識、協作意識、競爭意識,引導學生以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康的人格來感知護理工作的平凡而崇高;加強衛生法規的學習,通過開展法律知識競賽,讓學生在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倫理觀念,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護理倫理教育成果在課外得到延伸。現代護士必須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也必須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職業理念,處理臨床治療護理中出現的倫理問題的能力。有關院校應注重護理倫理素質的培養,把護生的倫理素質培養貫穿於學校教育始終,建立全方位、系統的護理倫理教育體系,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