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世紀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談新世紀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論文

文思屋 人氣:4.78K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素質教育的日益全面推廣,美術基礎教育的地位也逐步上升,而與之相關的高師美術專業的問題也被凸顯出來。為適應美術基礎教育改革的需求,高師美術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做出調整,迎合中國小美術教育改革進行體制的完善。基於這個出發點,文章旨在探討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從需要轉變的意義與趨向入手,通過對培養途徑等方面做出的具體分析,從而總結出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意義。

新世紀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談新世紀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論文

關 鍵 詞:新世紀 高師美教專業 複合型人才 培養模式

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正式頒發,標誌著中國美術基礎教育進入了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從課程教學、課程設定、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同時,與之關係密切的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而專業複合型美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是其中的重點。目前,我國高師美教專業培養模式存在著培養目標單一、培養模式凝固化以及與社會的聯絡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就高師美教專業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加以探析。

一、新世紀教育改革的基本需要

新世紀經濟的快速發展,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對美術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對高師美教專業教育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高師院校複合型美術人才教學體系的轉變,培養出符合新世紀所需的高素質、高質量的美術複合型人才是21世紀我國社會發展教育變革的必然趨勢,也是高師美術專業本身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的發展靠的是教育,教育的方針、策略和教學體系直接影響人才型別的培養,而人才又能推動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所以說,今天的高師教育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要想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深入研究和探索轉變對高師院校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顯得十分必要。

高師院校美教專業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美術師資的主要場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進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有些高師院校仍存在改革幅度不大、培養模式、教學體系依舊傳統、沒有創造性和活力的狀況。具體表現是:課程設定過窄,導致學生的知識、能力單一、片面;學生缺乏綜合知識和多元文化知識;教師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教育教學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高師畢業的學生與非師範畢業的學生所具備的教師能力與素質相比,並沒有顯出明顯的優勢,且高師培養出的美術師資也不能勝任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只有轉變傳統的教學體系,培養出複合型美術人才,才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迎合當今教育體系的基礎教育改革,從而推進教育進步和社會發展。

二、我國高師美教專業培養模式轉變的趨向

1.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

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導。不管是體制改革還是教學改革都必然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不改變過去那種“專業對口”的觀念就無法拓寬專業面和知識面;不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就不可能有個性化的教育,就不能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不樹立大學素質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打破目前高等教育職業性太強、功利導向太重的局面。因此,面向新世紀的培養模式的轉變,必須首先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2.高師美教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要求

高師美教專業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應符合社會和教育發展要求的調整,在主要以“掌握美術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的培養基礎上,明確提出美術學的畢業生必須獲得“美術教育管理、美術學科研究的能力”,獲得“美術創作的能力”和“美術鑑賞的能力”。培養能夠運用現代化資訊科技來開展美術教學,能夠用現代資訊科技來獲得研究資訊,開展學術研究的學生,全面培養、發揚創新精神和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

三、高師美教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1.專業口徑的拓寬

未來的人才,不僅要具備本專業所需要的理論基礎、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更需要具有創新能力。過分注意專業性和職業性,過分強調職業分工,適應範圍狹窄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將原有的單一學科拓寬為複合學科系。如增設應用型或新型交叉學科專業;合理組織通識類、專門學科類和教育學科類課程,實現文理相通、專博結合,專教滲透;開設選修課,實行輔修制、雙專業制等。具體模式可為大學一二年級不分專業,實行通才教育,高年級再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確定其發展方向,這樣就增強了畢業生的適應能力。

2.課程結構的調整

目前,有些教師教育課程設定還存在如下問題:

(1)課程設定的功能定位不明確。有的課程設定過分強調學科專業領域的培養而忽略師範生作為未來教師方面的培養。這導致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絡削弱了師範院校區別於其他高等院校的優勢,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師範生的優勢無法得到突顯。

(2)課程體系的結構不合理。由於師範生既要學習專業類課程,又要學習教育類課程,所以,沒有足夠的教育實踐訓練的時間,教師專業化體現不明顯。

(3)課程設定內容與培養目標聯絡不緊密,缺少教師教育的實踐環節;開設的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是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實踐環節和實踐經驗相對缺乏。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必須通過課程整合進行完善的課程體系的調整。《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美術學習絕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的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獨特的貢獻。”(轉第65頁)(接第60頁)

3.教學方法的轉變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在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指出:“課程改革不僅是內容上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體現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高師美術教育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新的教育理念及綜合素質的形成,這要求高師教師在課程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應體會素質教育改革的宗旨,使其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的改革。具體體現在:第一,眼光不能侷限在課堂內,尤其是美術專業,應多增加課外學習、參觀、考察、研究的機會,使學生的眼界、見識更寬廣,有利於綜合素質的形成。第二,應從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提高到美術文化修養上,多講藝術特徵,講規律,講審美,教師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感召學生。第三,培養學生評價能力,評價能力是素質教育培養的一個方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髮表、闡述自己的感受、見解,使其形成評價能力。

4.教師教育風格的轉變

教師在教育思想上要改變灌輸式教學,積極組織討論式、辯論式的教學,自學閱讀、調研、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尊重學生個體,接受多元共存。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好的語言是塑造青少年心靈的最巧妙的手段。沒有高超的語言素質,就培養不出青少年內心的細膩感情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學風格首先應當包括說話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是教師充分表現自己的學識、才能、情操和意志的關鍵條件。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的授受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和共鳴的過程。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學中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師能否促使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而且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有著重要意義。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意志品質、嚴格嚴謹的治學態度、勇於創造的求新精神無不對學生產生直接而有力的影響。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只有個性才能作用於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

總之,教育是全社會、全民族的大事,高師院校美教專業教育不能脫離基礎改革需要,不能脫離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只有轉變其教學體系來培養複合型美術教師人才,才能更好地迎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促進高校基礎教育改革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王開友.高師複合型人才培養初探[J].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0.19(5):第92-94頁.

[2]楊鈞.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J].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19(2).

[3]周志田.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探討[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1.17(2):第84-87頁.

[4]王堯,焦烈,劉力.我國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淺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9(6):第215—217頁.

[5]樑梅.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亟需改革[J].教育縱橫.

[6]王振洪.構建新型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課程教材教法.2004.24(9).

[7]嶽嶸琪,田衛戈.建立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高師美術教學體系[J].教學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