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個體知識的特性及其開發管理研究

文思屋 人氣:1.37W

摘要:智力資本已成為現代組織最有效的創造財富的源泉,那些有能力掌握知識的領導者和組織就能夠在競爭中佔據有利的地位。知識的開發和利用程度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企業未來的競爭優勢,決定著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投入的知識不斷增加,知識活動創造的價值不斷提升,對知識開發問題進行研究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分類,個體知識有哪些特徵,個體知識如何開發呢?本文介紹了個體知識的分類和特性,在此基礎上,分析並提出了個體知識開發管理的相關建議。

試論個體知識的特性及其開發管理研究

關鍵詞:個體知識;開發管理;知識活動;知識開發。

我們正步入一個以知識為生產要素,以人的智力創造為核心,以智力資源佔有、配置、生產、分配、消費為最主要經濟活動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知識、能力等對組織機構的生存與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資源主要表現為知識、智力資源。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於以知識、智慧為基礎的智力產品。知識成為經濟發展中位居第一的主導性因素,一切經濟活動將圍繞獲取知識而展開。在這個時代,起主導作用的資源已經不是資金、裝置、原材料等自然資源、有形資產,也不是原始的資本積累,而是以人的智力、知識、資訊為主的無形資本。從事知識開發、傳播和運用的知識勞動者將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成為社會最寶貴的稀缺資源。

一、個體知識的分類

按照知識擁有的主體,可分為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OECD(1996)在年度報告中對個體知識分為四種:一是know- what的知識,是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二是know- why 的知識,指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三是know- how的知識,指完成某種過程或實現某種目標的技能和能力;四是know- who 的知識,知道是誰的知識。其中,第一、第四類知識屬於“顯性知識”,可以通過閱讀、視聽和檢索來獲得。而第二、第三種知識則屬於“緘默知識”, 主要靠在實踐中“邊幹邊學”

(Learning- by- doing)而獲得。

1. 按照知識的可編碼性可以把個體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Polanyi,1966)是經過人的整理和組織後,可以編碼化和度量,能夠以正式的、系統的語言、文字、數字和圖形等編碼符號加以表述、描述和編撰的知識,一般是指可以檔案化、標準化、系統化的知識(如出版物、計算機網路等),因此顯性的知識可以從知識庫中直接提取和進行獨立的學習。廣泛適用性、能夠被重複使用、以及與人分離是顯性知識的特點,因此使用顯性知識,不需與創作者接觸就可以產生知識轉移的學習效果。就顯性知識的存在形式來說,它能夠以主觀的形式存在於人的大腦之中,也能夠以客觀的形式存在於書本、磁碟、光碟以及其他記錄工具之內,比如文字、檔案、資料庫、說明書、公式和計算機程式等中(Nonaka,Takeuchi,1994),或與實物相融合而形成機器、藝術品等有知識、文化或技術含量的產品。顯性知識也並非都是一樣的。例如,建立在言語和邏輯結構基礎上的知識,如一篇科學論文中所包含的是一種顯性的知識,用音樂符號譜寫的樂曲也是顯性知識。由此可見,顯性知識無論在擴散速度與學習效率上,均相對較高。當然如何將知識經由整理、歸納、分類、儲存等手段而達到顯性的程度,並且能夠十分便利的一再使用,必將是未來組織在知識管理活動中的重點工作。顯性知識主要是指以專利、科學發明和特殊技術等形式存在,其特點是可以表達、有物質載體、可確知。

所謂隱性知識, 或稱為“隱含經驗類知識”(TacitKnowledge),是與人或組織結合在一起的經驗性的知識,很難編碼化並將其文字化或者公式化,往往是個人或組織經過長期積累而擁有的知識,一般是指比較複雜,不易用言語表達,無法用文字描述的、不容易檔案化與標準化、不可能傳播給別人或傳播起來非常困難的獨特性知識,因此難於通過常規的方法收集,也難於通過常規的資訊工具進行傳播。例如,技術高超的廚師或藝術家可能達到世界水平,卻很難將自己的技術或技巧表達出來從而將其傳播給別人或與別人共享。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特徵區別見表1。

實際上,按照隱性知識是否可以顯性化把隱性知識又進一步的區分為暗含知識(Implicit)和緘默知識(Tacit)(Fred Nickols,1999)。暗含知識是指那些可以用文字等形式表述清楚但是卻沒有表述的隱性知識,緘默知識是指那些在現階段下由於某種原因無法表述的隱性知識。知識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完善、能創造價值,鹼性知識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將成為個人和組織成功的關鍵。

需要說明的是,隱性與顯性並非絕對二分法,大部分的知識都同時具有隱性與顯性的部分,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學者貝克曼(Beckman,1997)認為隱性知識必須通過外部化、檔案化轉化成組織的能力才能對組織產生價值。員工的隱性知識如果沒有轉化成創造組織優秀的運作與流程能力,那麼對於組織來說將失去價值,而且也只有知識才能以資訊科技來表示、儲存、分享、傳遞並有效運用。但同時,組織也要靠顯性知識的轉移和分享來訓練員工,以提升其隱性知識。

根據抽象程度把個體知識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

理論知識(Theoretical Knowledge)是指利用科學、客觀的方法蒐集資料證據,並加以歸納、分析及驗證後所得到的一種概念性的知識。例如,經濟學的供需理論、組織行為學的期望理論和激勵理論。它可以通過演繹、推理進行解釋、預測並瞭解社會的現象。實踐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是指個人通過對某一特定事件、工作上的實際經歷,在實際工作中學到的程式性知識、經驗法則、教訓及因果關係等知識。實踐知識是一種抽象化程度較低(即沒有歸納成幾個簡單少數的概念)、詳細、複雜、隱性的知識。例如,一個人負責引進一個知識管理專案後得到了許多豐富、詳細的成功經驗和一些重要的關鍵因素等個人隱性知識。理論知識能演繹並指導實踐知識,而實踐知識則能利用歸納或驗證形成(或增強) 理論。

還是與個人特性連在一起的獨特才能。

隱性知識的難以實證性。顯性知識背後已經獲得了堅實的科學和實證的基礎,而隱性知識背後的科學道理還不甚明瞭。大量格式化的知識都通過研究獲得,或者通過實證的方法來驗證。在社會科學中歷史經驗、比較分析和統計資料,為顯性知識的構建提供了依據和證明。然而,研究單位作為一個以人力資本為依託的特殊企業,隱性知識是最核心的競爭力。研究人員在特定情景中產生的特定經驗和隱性知識儘管難以進行復現性的實證分析,也可能尚未抽象到顯性知識的水平,但這些特定經驗和隱性知識對研究人員本身和研究機構都十分可貴。

隱性知識的難以捉摸性。顯性知識具有比較穩定和明確的品格。顯性知識的穩定性和明確性主要表現在知識的復現性和知識陳述的嚴密性上。通常顯性知識只要獲得相同的條件和環境,由某一知識所代表和體現的事實、情景、規律甚至問題就會顯現出來。復現表明了穩定,知識表述的嚴密性將自變數和因變數、將物件與條件嚴格地區別開來。而隱性知識對自變數和因變數、對矛盾中眾多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對物件與條件之間的關係往往不甚明確,大量的研究知識仍然處在隱性的或者或隱或現的狀態。

隱性知識的難以編碼性。顯性知識通常已經經過模組化或者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規律、原則、制度、法規和說明書等方式來表述;而隱性知識更多的需要用訣竅、個人特技、習慣、信念形式來呈現。顯性知識本質上是對人的認識的編碼、格式化和結構化,並且用嚴密規範的語言使其系統化和邏輯化。相對於顯性知識而言,隱性知識還處在非格式和尚未編碼、尚未格式化和邏輯化的狀態。

由此可見,顯性知識的運用者對所用知識有明確的本質認識,由於已經用特定的方式表現其穩定、明確的內涵,並且可以反覆驗證,所以容易儲存、容易傳遞傳授、容易被人們理解,也容易被人們分享。隱性知識的運用者對所用知識的內涵可能認識不清,甚至只是知道模仿會產生同樣的預期結果,由於不穩定、難捉摸、背後的道理不明確,常常被表現為個人的訣竅和特技。因此不容易儲存、不容易傳遞傳授,也不容易掌握和分享。

二、個體知識的開發管理

個體知識的開發主要是要讓員工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即讓隱性知識,隱性的經驗等顯性化,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創造一種環境和氛圍,這種氛圍要有利於知識的產生和創造。其次是產生之後,要在組織機構內部培養、傳播、擴散,使它產生共振效應,使組織中的員工認知,互相培訓、研討、交流、擴散,從而激發大家的創造性,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第三是知識的承認,也就是評價的問題。不進行考核評價就不能形成知識開發的機制。第四是激勵問題,就知識本身而言,承認了並且評價之後,組織需要激勵,使知識開發像生產產品一樣,形成一個開發的機制,一個良性的反饋機制。同時,就知識開發者而言,由於人們的價值取向是個性化的,因此,要使個體知識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讓開發形成一個生命週期,至少是一個迴圈的形式,就需要對從事知識開發的人進行有效的激勵。

1. 個體知識開發的過程。

知識的開發過程是一個從隱性知識的產生到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過程。

一方面,隱性知識是一種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它是任何知識創造都不可缺少的。從知識的起源看,沒有隱性知識,就不可能產生相應的顯性知識。一項知識一旦從隱性形態轉化成顯性形態,它就會成為內容和形式都具有某種確定性的知識。

從這種意義上看,顯性知識是隱性知識的衍生物。另一方面,隱性知識對於個人來說雖然也是一種收穫或資源,但從知識經濟的意義上,我們尚不能稱其為成果,因為對於它的存在,人們尚無法確切地把握。只有當它轉化為顯性知識時,才可以被看成是一種確定的產出。同時,在知識開發過程中,顯性知識有時還具有啟發人們思考,從而引致新的隱性知識產生的功能,從這種意義上說,沒有顯性知識的積累和發展,隱性知識也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就一項知識的產生而言,隱性知識是基礎,顯性知識是成果。就知識整體的發展而言,知識累積發展階梯上的每一個臺階則是由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輪流交替構成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發展是知識發展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另外,無論是從承擔知識開發的主體看,還是從知識開發活動的規模看,知識開發客觀上分為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它包括個人的知識開發、組織(包括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學) 的知識開發和國家的知識開發三個不同的層次。個人層次的知識開發是整個社會知識開發活動的核心和基礎。

人們通常所說的知識主要是顯性知識,它們有些是由人掌握的,有些是離開人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的知識。在組織知識中,同樣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經過抽象並用語言、文字和編碼符號加以表示而外化成為顯性知識。從知識的起源看,人的實踐和思維創新是知識的源泉,知識總是首先以隱性知識的形態而存在的,隱性知識是充斥於知識蓄水池中的水,而顯性知識則是隱性知識的溢位物。在個人所掌握的知識中,隱性知識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總是與相關的隱性知識融合為一體,或者說,個人所掌握的顯性知識總是寓於相關的隱性知識之中。在知識創造過程中,顯性知識啟發和帶動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孕育著新的隱性知識,為新的顯性知識的產生奠定基礎。知識開發正是兩種知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

新知識的開發首先是隱性知識的產生及其外化的過程。開發者要有效地進行創造,他就必須努力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包括超越自我的嘗試性實踐、包括隱性知識的形成以及隱性知識發掘和顯性化,最終形成顯性知識。其中每一項都離不開開發者的自我超越。

個體知識開發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