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微部落格文學的傳播路徑與文化形態論文

文思屋 人氣:6.66K

摘 要:新媒體文學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因微部落格的出現而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也使得網路文學本體產生新的變化。微部落格文學的多終端傳播模式和精微化文字形態, 將新媒體文學寫作的優勢集於一身, 其中的後現代審美形態彰顯,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學新形態, 使網路文學活動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微部落格文學的傳播路徑與文化形態論文

關鍵詞:微部落格文學; 審美傳播; 後現代語境;

微部落格發展至今, 憑藉其強大的新媒體技術功能和便捷的資訊傳播交流方式, 已經成為社會化主流媒體, 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在社會文化方面, 微部落格單篇文字字數限定在140字以內, 可以不用擬標題, 結構相對簡潔, 一兩個短句即可敘述相對完整的內容, 沒有複雜的情節展開, 網民將其稱為“織圍脖”.微部落格精簡輕靈的寫作方式受到當下快節奏生活中網民的廣泛青睞, 並迅速成為全民寫作的媒體新寵。

一、微部落格及其“軟文學”內涵

微部落格 (Micro-blogging) 是一種以電腦平臺、智慧手機等數字化終端為載體的個人化網路媒體, 運用文字、圖片、影像、聲音、視訊等多媒介呈現資訊文字, 供網民同時進行私人化和開放式資訊交流的微型網路空間。美國“Twitter”網站在網際網路的上線被視為微部落格 (Micro-Blogging) 誕生的標誌。它以精短便捷的寫作和傳播模式迅速掀起全球網民寫作熱潮。自2009年微博測試版上線至今, 隨著微博自身的不斷髮展, 微博的價值和力量越來越被媒體接受、認可。微部落格引入我國網際網路後, 迅速在網路文學領域獲得廣泛認同和追捧。同年, 飯否網、嘰歪網等大批國內微部落格網站相繼出現, 迅速在國內網際網路掀起微部落格文學寫作熱潮。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 (CN-NIC) 第41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 截至2017年12月, 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 普及率達到55.8%, 其中, 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 網民佔比達97.5%.另據微博資料中心《2017微博使用者發展報告》顯示, 截至2017年9月, 微博月活躍使用者共3.76億, 其中移動端佔比達92%;日活躍使用者達到1.65億。隨著微博使用者的迅猛增長, 微部落格作為手機使用者中重要的平臺提供了寬廣的社會網路交流空間, 微部落格在文學寫作領域迅速走紅, 已然成為大眾化文學審美的新寵。它以文學創作全新正規化吸引大量網民參與其中, 發展勢態火熱, 並在創作模式、文字形態、傳播方式、藝術審美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文學格局, 影響和促進了文學活動發展。在文學研究領域, 微部落格文學也不斷受到關注, 逐漸成為新媒體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從表現方式上看, 微部落格文學主要有兩種型別:一類是戲仿型微部落格文學。這類微博文學大多是對傳統文學的創新改造和傳播。根據微部落格文字要求, 結合圖片、影像、聲音、動漫、視訊等多媒體, 以傳統文學作品為藍本進行改寫和戲仿, 類似於惡搞, 或者把傳統文學拆分成相應字數篇幅的片段在微博上釋出。另一類是原創型微部落格文學。這類作品是名符其實的直接在微博上創作、釋出和分享評論的原創作品。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創作角度來看, 這類微部落格作品大多數還是屬於文字遊戲和情感宣洩的資訊互動, 但許多作品文學色彩也較為鮮明, 例如社會趣聞、幽默小品、生活感悟、心情留言等, 這些作品體現了一定的文學意識, 言辭表達和主題立意上兼有生活現象表述和藝術營構表達, 介於紀實與虛構、文學與非文學之間, 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這類作品被稱為“軟文學”.

關於是否可以將上述微部落格作品界定為“微部落格文學”, 學術界並沒有確切的提法。歐陽友權、吳英文指出:“微部落格無遮蔽的表達、便捷的傳播使其更適於抒發真實性靈, 而成為文學創作的自媒體平臺, 是文學直面生存、表徵現實最為直接的方式。微部落格所帶來的新媒體文學變化, 可能喚起公眾技術化審美的自我意識, 使網路文學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1) 李存談到:“微博作為一種新的文字形式, 一種新的交流方式, 它既接續部落格文學平民化、通俗化的一面, 同時也包含有獨有的文學特點和價值, 理應成為一種新型文學樣式以促使其更好地發展。” (2) 作家顏橋認為:“微部落格網路化的俳句形式, 虛擬性的個性形象塑造,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文學質素的含量。” (3) 多數微部落格作品用精煉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涵, 表達上好比“帶著鐐銬跳舞”一樣富有張力。但因其創作傳播方式和文化語境的特性, 不能完全以傳統文學的標準來強化微部落格作品的文學性, 目前也還難以產生經典作品來為其文學性提供有力支撐, 但隨著微部落格創作的常態化, 人們對微部落格審美表達的關注也將日益加強, 勢必會提升微博文學的藝術質量。

二、開放多元的傳播特性

隨著網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 網路文學不斷更新其媒體形態, 從公共網頁、BBS論壇、個人主頁到部落格 (Blog) 、微部落格、微信、微視訊等, 從公共平臺到個人媒體, 其文學形態和創作審美等也因媒體效能等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部落格和微部落格同為網路自媒體的主要媒體形態, 在創作傳播手段、文字形態要求、審美互動方式等方面有著諸多異同之處。根據其自身媒體特性, 微部落格文學除了與長篇部落格文學具有類似創作特性外, 也發展了一些與之相區別的新特性。

一是文字精短而輕靈便捷。140字的寫作往往只是一兩句心情絮語, 有限的字數適合思想的自由發揮以及靈感的瞬間捕捉, 這與以往的部落格文學成百上千字且需精心謀篇佈局的寫作相比, 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卻提高了創作效率, 因而深受網民喜愛。二是更為多樣和開放的傳播形式。微部落格與部落格傳播資訊的方式有很大區別。同一條資訊, 微博網站主頁面和個人微博空間同步 (滾動) 展現, 在微博網站主頁面上和傳統網路論壇資訊類似, 處於龐雜的資訊海洋中, 在個人微博空間裡的資訊則是集中有序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雙重展示, 使得微部落格寫作更符合私人創作和自我展示的雙重心理訴求。微部落格設定的轉發功能, 更加拉近了主體間的距離, 博友們相互實時轉發博文, 一條有影響力的博文往往會同時引來成千上萬的轉發, 且不同的博友間會因“粉絲”的不同而裂變為無限的發散傳播狀態。此外, 藉助新媒體終端和3G無線wifi網路技術, 微博釋出時間更自由, 空間更廣闊。三是增強了互動性創作審美效果。微部落格即興創作和即時發表、實時互動, 作者和讀者即使相隔再遠, 也能像面對面對話一樣輕鬆自如地交流, 增強了交流的時效和密度, 從而增加了文學活動的趣味,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這一過程更像是一場盛大的現場筆友交流盛會。

三、後現代生存語境

西方後現代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 與網路技術幾乎產生於同一時期, 而國際網際網路於20世紀90年代進入大陸, 網路文學同時興起。網路文學研究學者歐陽友權教授指出:“電腦網路是伴隨著西方社會的‘後現代化’而萌芽、成長和壯大起來的, 它身上有著後現代主義的一些鮮明特徵, 網路文學也打上了後現代文化的深深烙印。可以說, 網路是後現代技術, 而網路文學則是後現代的文學。” (4) 微部落格融合了網路新媒體的諸多特性, 傳播的快捷性、創作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更加凸顯了個體資訊的變動性。微部落格以個體資訊互動存在、網狀延伸的方式, 不斷改變著傳統媒介中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方式, 通過改變大眾化個體經驗的'感覺模式, 促生新的網路文化生態環境。在這其中, 後現代文化要素在微部落格活動中不斷擴大影響力, 成為微部落格文學寫作主體展現自我的主要文化基礎。

一是去中心, 主體消失。“去中心化”是後現代主義與微部落格共有的文化表徵。微部落格將人生價值觀、社會態度大不相同的人們整合在一個媒體空間中和諧相處, 傳統的媒體與普通大眾主客體雙方身份界限日趨模糊, 傳統媒介中形成的媒介壁壘與話語權反差逐漸消失, 去中心、零散化、不確定的傳播形態解構了傳播意義與目的, 這也是後現代主義非中心化的體現。微部落格碎化的片段敘事, 也是後現代文化的作用結果, 體現了後現代主義零散化的文化特徵。微部落格多元、零散、不確定等性徵的資訊內容用解構、調侃等方式表達出來, 滿足了網民大眾的窺探和分享的欲求, 主流話語權被異軍突起的個體話語逐漸消減, 一個民主平等、開放透明的話語新格局由此形成。加之網民主體身份的平等互動狀態, 在主體建構上形成非理性主體的民間文化立場。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影響不僅造成了微部落格資訊傳播的複製拼貼性, 微博裂變式的網狀結構和傳播方式也體現了後現代文化特徵。微部落格資訊傳播呈現了立體式資訊節點, 文字原有的豐富深刻、條理清晰的特徵變得模糊和淺表, 因隨意組合而不斷衍生新的語意, 文字資訊以碎片化狀態呈現, 凸顯非理性的意義, 而理性基因淡化成為微部落格資訊傳播和後現代文化衍生的特點所在。

二是平面化, 削減深度。“平面化”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的最基本特徵之一, 這一特徵在網路文化領域得到了廣泛展示。在網路文化語境中, 文字的多媒介視覺形態呈現、碎片化即時傳播與接受, 在認知上形成資訊內蘊的平面模式;低門檻“零壁壘”的個性化參與方式, 在感覺體驗上形成距離感的消失;“自媒體”私人化的創作與大眾化集體狂歡式資訊分享, 在審美愉悅上形成身體慾望的審美快感;網路資訊世界的虛擬性創造與片段化節點互動傳播方式, 在歷史觀念上形成時空交錯的歷史感消失。上述這些方面均表徵了網路文化內蘊的深度削減現狀。微部落格作為網路文化中的新生代表, 其深度模式解構的平面性尤其鮮明。其中尤為突出的是, 微部落格文化內容主要靠視聽器官感知, 追求線上直觀, 篇幅短小, 追求速率, 資訊更新快, 即時即興的創作傳播, 講求一目瞭然, 圖文聲像並茂的資訊感知取代了傳統媒介語言文字的沉浸式深刻思考。加之微部落格“短、精、快”的傳播特性, 使得網民們關注的是偶發事件而不是長期延續性的歷史。這種追求快速創作、快速傳播、快速接受的資訊生產與消費方式, 必然促成資訊內蘊的平面化, 微部落格因此成為後現代語境和新媒體傳播條件下文字形態的必然選擇。

三是非理性, 經典祛魅。後現代主義學者詹姆遜認為, “工業化複製”是藝術距離感消失的根本體現之一, “類象”性概念藝術取代了藝術原作獨一無二性。“後現代文化氛圍下的文藝與美學, 無一不打上後現代的時代烙印。藝術感知模式的支離破碎, 藝術感性魅力的喪失, 先鋒的革命性和藝術家風格的消失, 使藝術一步步成為非藝術和反藝術, 審美成為‘審醜'.藝術不再具有’超越性‘, 藝術已成為適應性和沉淪性的代名詞。藝術等同於生活, 生活成為了後現代人的藝術棋盤。” (5) 值得關注的是, 其後果直接導致了藝術魅力的喪失。在工業化複製時代, 圖畫、攝影、電視、電影等藝術類型的創生和大規模複製生產, 促使藝術發生根本性的轉型。尤其進入新媒體時代, 視覺文化大行其道, 虛擬技術的不斷髮展, 推動了藝術品的複製生產。傳統藝術的神聖性和神祕感在不斷複製仿擬過程中消失殆盡, 藝術價值由膜拜性轉為展示性, 文化精神也由精英轉向大眾的文化主導, 造成大量拼貼、戲仿、惡搞藝術的盛行。而微部落格作為網路新媒體的新興代表, 藉助數字技術強大的複製傳播功能, 在媒體功能和形態、創作和傳播方式、文化精神本質等方面具有更鮮明的後現代特質。

註釋

1 歐陽友權, 吳英文。微部落格:網路傳播的“軟文學”[J].文藝理論研究, 2010 (04) :15-19.

2 李存。微博文學的定義、發展、型別及特徵[J].貴州社會科學, 2010 (10) :65-72.

3 王幹。微博是超短裙?俳句?[N].中華讀書報, 2009-11-25.

4 歐陽友權。網路文學論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55.

5 王嶽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23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