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試論《堂吉訶德》

文思屋 人氣:8.24K

最近看了1957年列寧格勒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堂吉訶德》,讀了劉京勝譯的《堂吉訶德》電子版本,終於完成了一直想要通讀這本名著的心願,劉的譯文十分通俗有趣,閱讀起來頗為輕鬆。今天又從亞馬遜書店訂購了董燕生的譯本,還有孫家孟的譯本,待閒暇時再細細欣賞這本經典名著。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試論《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塑造的堂吉訶德,與哈姆萊特、浮士德並稱為西方文學史上三個最傑出的典型形象,幾百年來,他們身上閃爍的人文主義理想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求索者的心靈,激勵著人們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堂吉訶德》是評說不盡的,這裡也隨性談談:

一、自我築夢的徵險者:只為一個理想世界,即使百折千挫,又奈我何哉?

塞萬提斯筆下的遊俠騎士堂吉訶德,在一個廣闊無垠、永無邊際的世界中冒險,這個瘋顛痴狂者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理想、一個夢境。他本是一個下等貴族,原名基哈諾,受時風影響,愛看騎士小說,於是豪擲家財買下所有能買到的騎士小說,沉湎其中難以自拔,讀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終於思維枯竭、精神錯亂,滿腦子的巫術、打鬥、戰爭、負傷、巨人、城堡、被俘的公主、驍勇的拯救和各式各樣的豪俠壯舉,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於是,他想做一個鋤強扶弱、主持正義、威風神勇的騎士,像高盧的阿馬迪斯、法蘭西十二廷臣、九大俊傑那樣以勇氣彪炳史冊。他在角落裡找到生鏽發黴的甲冑,用紙殼做了半個頭盔,花了四天時間為他的戰馬(這馬就像他一樣皮包骨頭)取名為羅西南多,意為“馬兒雖瘦,世界第一”,又用了八天時間給自己取了個響亮的名字“曼查的堂吉訶德”,同時,他認為沒有愛情的遊俠騎士就像軀體沒有靈魂,於是他為自己假定了一個心上人,取名為杜爾西內亞,一個姿容絕色的貴婦。做好了一切準備,堂吉訶德開始第一次出征探險,把一個小旅館店主當成城堡領主,硬讓人加封他為騎士。在路上解救一個財主鞭打的牧童,反而使牧童遭致更多的毒打。他引古謠表明自己作為騎士的特點:“甲冑是我服飾,/戰鬥乃我休憩,/堅石為我床鋪,/不寐系我睡眠。”第二次出征,堂吉訶德遊說鄰居桑丘做他的侍從,並許以來日賜其海島總督的職位,桑丘心動了。於是,堂吉訶德在好侍從桑丘的陪伴下,在一個幻覺的世界裡做著他荒誕的理想之夢,一次次徵難犯險:大戰風車,結果連人帶馬被摔得遍體鱗傷;跟比斯開人進行了一場惡戰,被砍掉了半邊鎧甲和半隻耳朵;和幾個楊瓜斯人進行了一場搏鬥,結果被痛打一頓;錯把客店當城堡,遭到店裡眾人的無情捉弄;他把羊群當成了敵國的軍隊,衝進去單搶亂刺一通;他釋放了一夥倒黴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揀起石子把他亂打一頓;把紅葡萄酒囊當成巨人頭顱,狂刺亂砍,結果既被暴打又賠錢;後來又被愛取樂的公爵夫婦及其僕人們大大戲弄一番……在一系列冒險經歷中,他所有帶著高尚理想、善良願望的荒唐行為往往給自己招來毒打、捉弄和傷害,但他始終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從不懼怕退縮,堅持為自己的理想而戰,直至傷痕累累,生命垂危時才幡然醒悟,徹底與騎士道決裂,並在遺囑中要求侄女不許嫁給讀過騎士小說的人,否則就剝奪她的遺產繼承權。

誠然,堂吉訶德的行為是荒唐可笑的,但是毫無疑問,堂吉訶德精神卻是可贊可敬的。他鋤強扶弱、疾惡如仇、見義勇為、維護正義,他勇往直前,在一切危險面前英勇無懼,敢於開啟鐵籠和獅子說話,最大限度地挑戰了自己的勇氣。他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來捍衛道德、正義和信仰。而在不涉及騎士道時,他又是充滿理性、頭腦清晰的.智者。他知識淵博,論及人生與時政皆是珠璣之言,他發表的關於自由、美德、人類意志的言論鏗鏘有力,令人欽嘆。他對人類的未來具有堅定不移的美好信念。在唐吉訶德的身上,有著人類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情感,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點,又有嚴肅認真的思考;既荒謬絕倫,又崇高偉大;既富喜劇性,又具悲劇性,是一個可笑又可悲、可樂又可敬的內心豐富、矛盾複雜、具有人類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但丁《神曲》中不斷上升的靈魂,浮士德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尼采的狄奧尼索斯崇拜,加繆的西緒弗斯精神......當然,還有堂吉訶德懷負的人類理想。世界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無限的迷宮,或許作為有限的人永遠也走不出去,人可能因此而迷茫和失望,但是人卻有著不屈不撓的鬥志,猶如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永遠的受苦。而人在不斷的向世界和自己提出問題的時候,在探索式的解答中,也在完成著我們人類自身。

談了堂吉訶德,還必須談談他的好搭檔桑丘.潘薩。桑丘是一位粗俗膽小、自私狹隘然而又樸實善良、機靈樂觀的矮胖農夫,騎著一頭蒼老矮小的灰色毛驢。他的表面愚鈍與堂吉訶德的瘋顛配合,一高一矮、一痴一傻、一瘦一胖,甚至他們的坐騎,都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在主僕二人結伴冒險的遊歷中,堂吉訶德懷著崇高的理想,但常常神志顛倒,而桑丘卻講求實際,有時目光短淺,因此整個小說的矛盾衝突就在這一“智”一“愚”的對話中逐步發展起來,也是全書很精彩的地方。桑丘最大的特點是他似乎有說不完的俚語,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我常常被堂吉訶德與桑丘有趣的談話逗樂,尤其是桑丘那些俏皮的俗語,那正是萬千老百姓機警的生活智慧啊。一路上,堂吉訶德與桑丘相互影響和感染,逐漸融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桑丘熱愛他的主人,在隨堂吉訶德行俠仗義的日子裡,他一直愛護、照顧著常常受傷的主人,同時也被主人美好的理想感染,心胸漸漸開闊,對於人生、社會有了很清晰的理解。尤其在他任海島總督期間,愛憎分明、秉公斷案、執法如山,充分體現出人不分貴賤,只要具有美德便可以治理國政的人文思想。這裡,我們似乎看到唐吉訶德與桑丘已經完全融為一個人了。所以,及至看完全書,我也如海涅一樣,認為堂吉訶德和桑丘合起來才是小說的真正主人公。

二、“我”的理想和現實---唐吉訶德背後的塞萬提斯

自從《堂吉訶德》問世以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讀者對這個深具闡釋性的人物,有著不同的解讀。《堂吉訶德》剛出版時,人們只把它看作一個逗人發笑的滑稽故事,一個小販叫賣的通俗讀物。它最早受到重視是在17世紀的英國,英國小說家菲爾丁強調了堂吉訶德的正面品質,他指出,這個人物雖然可笑,但同時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紀,法國人則把這個西班牙騎士改裝成一位有理性、講道德的法國紳士。到了19世紀,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堂吉訶德又變成一個悲劇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英國的拜倫慨嘆堂吉訶德成了笑柄;法國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訶德的傷感;德國的希雷格爾把堂吉訶德精神稱為“悲劇性的荒謬”或 “悲劇性的傻氣”;而海涅對堂吉訶德精神則“傷心落淚”和“震驚傾倒”。無論何種觀點,我們都必須瞭解《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其人,才能深刻理解這部不朽名著的重大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