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礎教育中人格缺陷的影響

文思屋 人氣:1.8W

一、我國當代青少年日益突出的人格缺陷

基礎教育中人格缺陷的影響

受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當代青少年人格缺陷卻日益突出。首先,我國當代處於社會轉型期,面對西方大量不良文化的滲透和我國市場經濟趨利性的衝擊,本位化、功利性思想意識愈演愈烈,人們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急劇變化,給成長中的青少年帶來巨大壓力和精神迷亂,加之社會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蝕,導致青少年思想混亂、信仰偏失、價值取向功利、公德缺乏等。其次,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整個社會存在嚴重的“重智慧輕人格”的教育偏頗,造成青少年認知偏差、急功近利、貪圖實惠、社會責任感淡漠、集體觀念差。再次,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中國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家長對孩子的過於呵護,使這些獨生子女自主性差、進取意識不強、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意志薄弱、害怕吃苦等。近年來“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的不斷增多,加劇了青少年心理問題,人格缺陷更為突出。最後,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於他們生理與心理的快速發展,且發展的不平衡就導致其難以把握複雜的事物,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不正確的思想與落後腐朽的現象難以從本質上加以認識,結果一部分青少年思想消沉、理想缺乏、道德觀念失落、道德行為失範,還有一些青少年憤世嫉俗、缺乏進取心、破罐破摔、逆反、牴觸、甚至出現偏執人格或反社會人格等。

二、基礎教育的缺失導致青少年人格的缺陷

“人是教育的產物”,同樣,人格的形成也是教育的結果,教育是人格形成的主導力量[2]。理應對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起主導作用的基礎教育,在應試教育教育體制下,在“重智慧輕人格”的教育氛圍中,其人格教育的缺失卻成為當代青少年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人格教育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基礎教育方方面面的偏離上。

1.教育理念偏差。在中國小階段,社會往往以分數和升學率高低來衡量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優劣,這就使學校和教師過於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其思想、心靈、人格的培養和教化。教師用脫離實際的理論灌輸和刻板過時的教育方法宣講著課本知識,傳授著“文憑是獲取就業機會的唯一資源”的教育理念[3]。

2.教育目標片面。基礎教育普遍存在重視智育、忽視德育、輕視心育或者以品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的現象。

3.教育內容窄化。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重說教輕實踐,重科學輕人文在基礎教育中司空見慣;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內容極為匱乏;即使有學校、教師涉獵人格教育也是零散的、片面的,譬如談尊重:只強調對教師、父母的尊重,卻忽視了對同學、他人的尊重;論拼搏、奮鬥:只強調成功的榮耀,卻忽視了抗挫心態的培養;講成才:只強調競爭意識的培養,卻忽視了合作精神的提升。

4.教育方式簡單。在人格教育包括品德教育中,多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這種機械的教育方法缺乏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徵的深入研究,較少關注學生的價值傾向、認知結構、心理需要等主體因素,難以使青少年產生情感和心靈上的共鳴;這種空洞的教育方法,形式化的說教多,觸動學生內心的體驗少,給予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少,有效的踐行更少,很難使青少年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另外,一些教師不懂青少年心理,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甚至以訓斥、侮辱、體罰、毆打代替教育。

5.教育者人格不完善。受教育觀念和教師素質等因素的制約,教師隊伍良莠不齊。在廣大教師中能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能真正深入到學生中去,以自身威望和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的教師並不多見。在實際教育工作中,許多教師並未意識到自己的人格帶給學生的重大影響。有的教師缺乏良好的師德,有的教師本身就是人格有缺陷者,還有少數教師品德敗壞,這些都極大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學生產生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礙。近些年,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應試教育思想在大部分中國小教師中依然存在,人格教育依然不被重視。單調、枯燥、機械的學習生活,使不少青少年走向兩個極端:部分學生因成績不佳而放棄學習,逃離學校,過早流入社會,倘若受到社會不良刺激引誘,就容易出現衝動、冒險、叛逆、反社會等道德人格問題;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只知道埋頭讀書,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如何適應社會,如何應對挫折,更談不上健康人格的養成,上大學後人格缺陷凸顯:社會認知程度低、生存能力差、性格內向、自私、自傲、吝惜、孤僻等。社會發展加速與競爭加劇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基礎教育仍舊只是關注知識的獲得,那麼這種缺失教育帶來的有人格缺陷的青少年或者說教育犧牲品會越來越多,這是與當代世界教育潮流以及人類社會發展大趨勢相背離的。青少年人格教育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青少年人格教育亟待加強。

三、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基礎教育責無旁貸

教育的本質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職能是開發人的潛力,塑造具有健康人格的人[4]。為實現教育的根本職能,我們的國家必須下決心加大教育體制改革力度,使應試教育有創新性突破;而我們的基礎教育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念,不斷深化教育改革。

1.樹立人格教育意識。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思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兼具教化和修養之義[5]。中國小應把青少年良好人格培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增強育人觀念,樹立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意識,將青少年健康人格培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2.確立人格教育目標。在基礎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適合未來社會發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使青少年從心理和道德上獲得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一種人格狀態或境界。具體教育目標包括使青少年具有:遠大的理想,正確的價值取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於合作的精神,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的情緒,頑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道德品質等等。

3.豐富人格教育的內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內容應緊緊圍繞人格教育的目標來確定。(1)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為新時期健康人格塑造的根本所在,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要重視道德信仰教育,幫助青少年摒棄本位價值取向,使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係,自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要重視榮辱觀教育,從各個方面規範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增強社會責任感,誠實守信,奮發圖強。(2)加強青少年人格養成教育,這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基礎內容。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我,恰如其分地評價自我;以誠懇、公平、謙虛、寬容的態度尊重他人,與他人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經常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並學會合理宣洩消極情緒;養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不畏困難和挫折,勇於拼搏。(3)重視優秀傳統人格薰陶,這是健康人格培養的重要方面。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厚的道德人格教育資源,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影響青少年: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追求和諧,勤勞儉樸,艱苦奮鬥,務實求善,重理想、重道德、重氣節。

4.創新人格教育方式。教育實踐表明,“灌輸式”教育對當代青少年而言,收效甚微,甚至令其反感,而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尋求共鳴、達到心靈會通已成為新時期青少年渴望的教育方式。因此,在人格教育方式上,應力求生動活潑。譬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健康人格講座,組織競技性體育比賽,開展人格教育課外活動,舉辦校園文化人格薰陶,進行校外公益實踐……。在人格教育的具體操作方法上也應體現多樣化:認知法、情景法、體驗法、角色扮演法、實際操作法、行為改變法。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採取何種人格教育方式,都應注意發揮教師情感能量的感染作用。誠如朱小蔓在其著作《情感教育論綱》中所提到的“情感因素是教育的基礎,教育離開情感層面,就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

5.提高教師人格素養。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人格素養對學生人格形成具有巨大影響,教師人格的榜樣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懲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作為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楷模,教師本人須先受教育,使自己具有健康人格。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感情基礎,所以,首先教師應熱愛學生。同時,教師應銘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並將之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堅定的信念對學生正確理想的確立起引導作用,以堅強的意志對學生的心態的砥礪起激勵作用,以高尚的人格行為對學生的行動起示範作用。在教育活動中,時時處處切實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做事,懷抱理想,積極進取,公正公平,無私奉獻,樂觀豁達,善於合作,富於創新等。當然,在加強人格修養之時,教師還應注重提升自身教育素養,更藝術地引導和教育學生,有效維護學生心理健康。青少年人格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系統工程,學校教育應深刻地認識到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強,則國家強、民族強;青少年有希望,則國家、民族有希望。在基礎教育中,從改變教育觀念入手,傾力扭轉重視知識傳授,忽視人格培養的局面,從素質教育及人格教育方面下功夫,讓教育回到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為先的目標上來。把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作為一種迫在眉睫而又需從長計議的大事來抓,設法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創造條件和機會,設法通過適當的途徑影響家庭與學生周圍的社會環境,以期學校主導、家校攜手、社會共建、形成合力。如此,在基礎教育環節,一定會培養出人格健全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