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哲學畢業論文

文思屋 人氣:2.7W

導語: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哲學畢業論文,歡迎閱讀。

哲學畢業論文

哲學畢業論文

摘要: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讀史使人明志,數學使人周密,倫理學詩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那麼什麼學問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學和信仰。哲學不是枯燥的說教,也不只是深奧晦澀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無意義犧牲現身。現代人普遍對哲學與信仰敬而遠之,沒有看到他們的真正價值,本文將用通俗一定的語言深入淺出的介紹哲學與信仰,力求能改正人們的大部分被偏見,讓人們認識哲學與信仰,用其指導人生造福所有人。

關鍵詞:哲學 信仰 宗教 關係 應用

一哲學的含義

“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馬克思……”談到哲學,很多人會聯想到這些人,很多人還會聯想到“存在,意識,唯心主義,剩餘價值……”甚至“瘋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腦袋裡會立刻浮現出一個大鬍子的老頭在那對著一個極簡單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覺哲學神祕,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實不然,哲學就在我們身邊,人人都可學習哲學,運用哲學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麼是哲學呢?中文中的“哲學”一詞最早是從英文中翻譯過來的,英語的“哲學”(philosophia)一詞源自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意即“熱愛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ein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從這個字面含義的角度看,哲學是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中國的大學者胡適在寫《中國哲學史大綱》時,給出的定義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學習馬哲時,還會知道“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接觸更多的資料後,你可能還會找到更多的關於哲學的定義,但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呢?沒有定論,這幾種說法都正確,但都不算最精確最全面的,這只是個定義罷了,給出這樣的定義作用就是在交流時把“哲學”所蘊含的意義表達出來,但它們都有共同的含義,都或多或少地表達出了哲學的特點,就是對事物進行認識思考,獲得自己的看法,從而知道應該怎麼去對待它。說的再簡單徹底點,哲學就是反思。通過反思,來獲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證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認為哲學家高深莫測,有點知識的還會認為任何哲學家無不具有力圖統馭他人思想的慾望,同時也帶有霸權特徵的排他秉性。認識基礎與氣質差導致形成各以自身觀點為知識中心的思辨立場,並且一定要以這樣的知識前提去規劃和改造全部知識體系,以力圖擊毀或調整所有哲學認識,說的直接點就是以自己的思想為中心改造顛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觀,把自己奉為聖哲。不可否認,哲學家中的確有這樣的人,但這種對哲學家敬而遠之的心態顯然是不合適的。所謂的哲學家,其實就是對人生,對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較多,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系統化觀點並得到眾多認同這的人。而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從事的,只是沒有把它當成哲學式的邏輯思考對待罷了。一些從事哲學學習,研究,教學的知識分子在和大眾談及哲學時,他們有的會提及哲學的終極問題,哲學的極盡之處,哲學的終極困惑,哲學無法超越的追求……還會提及很多的哲學家,哲學觀點,很多哲學命題,哲學悖論等,讓人產生哲學神祕而深奧不是常人可為,從事哲學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覺。也許他真的是這麼認為的,覺得哲學就是做這些事的,那他的認識與哲學的本質含義是有偏差的。也許他是在機械地搬運別人的觀點,扮演了兩腳書櫥的角色,那麼他是悲哀的,幾本書,甚至幾兆的'儲存空間都能將他代替,可能講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觀點他都不自知。也許他認識到了哲學的本質,但故意將它神化順便顯示自己的知識,素養,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說是膚淺的,把

哲學只當做談資那真是買櫝還珠了,還在靠別人的一點肯定,稱讚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可以獲得,但刻意為之就不好了)

一般來說,學習哲學,從事哲學思考,可粗略分三個大層次。第一層次是哲學愛好者階段,內心接受哲學,養成思考的習慣,願意對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事物進行邏輯思考,平日見到哲學類思辨的文章、學說、講壇會自然地瞭解,順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學習哲學。第二層次是哲學學者階段,要有意地對哲學進行學習,對哲學中三史六論都有所整體把握,對著名哲學家及其言論觀點有大體瞭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邏輯思辨結構和有較的邏輯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務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進行較深入的思考。第三階段則是哲學家階段,對哲學有深層次的認識,對哲學史料掌握豐富,邏輯思辨能力強,在一定思考領域或層次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可著書立說或自成一派。

二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會有些迷茫,還可能首先會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覺得與自己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在中國這種總體上被認為是無神論國度的大環境中。其實信仰與我們並不遙遠,或許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還要堅定,只是你沒認識到罷了。關於信仰的定義也有多種,但依然和哲學定義一樣,沒有絕對正確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另外,信仰的“意義”一指信仰的內涵或本質,一指信仰的價值或功用。可以理解為是人意識到自身終極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爾說:“說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個人信仰,是一種完全屬於我自己的內在確定性。”信仰必須接受,才能成其為真。正是這種自由接受給信仰帶來了確定性與個人性格。在此意義上,信仰是人對於自身的有限性的認識和突破這一侷限的嚮往的精神關係,是信仰者面對自己的心靈對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義的一種承諾。而且人的信仰一定會滲透於人的整個生活態度、行為方式、意義取捨、為人處事之中,而成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內涵。

我們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種肯定與寄託,它是要被自願接受的,不能假裝或強加,它並且無法靠邏輯證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範圍的,它的存在會對自己整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根本性的影響,一句話通俗點概括就是:信仰是人願意無條件相信的事物或觀點,並且他不會隨意改變,信仰者會在它的前提下審視與自己有關的一切。有必要強調一點,信仰是沒法直接明確證明的,能證明的那叫知識。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別,此處暫不詳述。

信仰是怎樣產生的呢?信仰的產生也眾說紛紜,在此列舉幾種較為合理的觀點供大家參考,談到信仰產生問題,首先得肯定人性,人會生老病死,人有慾望,面對不同情形會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人會思考解決問題,人有趨利避害的傾向。在這個前提下,信仰可有這幾種途徑產生:

一,對自然界有較深刻的認識,意識到規律的重要作用,從而肯定崇拜自然規律,形成信仰。

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偉人昇華為信仰。

三,由於知識的缺乏對自然現象及整個自然的無知讓人生活在未知中,從而產生恐懼,為了安撫這種恐懼逐漸創造出神話人物或至善領袖以此為媒介或物件與未知進行交流來安撫內心,最終形成信仰。

四,對未來以及死亡的迷惑與恐懼,促使人們加以思考用自認為合理的解釋來安撫內心,形成信仰。

五,在現實生活中遭受苦難或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觀念逐漸形成信仰。

六,對已有信仰的繼承學習得來,比如生活遭受重大變故,長期受某種文化薰陶,從已有知識觀念中頓悟等。

瞭解信仰的含義,那信仰有哪些種類呢?信仰的分類也不是單一的,在此我將其分為三大類,宗教信仰,物件性信仰,觀念性信仰。並對這三類信仰以旁觀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圖讓讀者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有整體性瞭解。

所謂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一、有系統完備的宗教儀式、冥思、祈禱和藝術形式,以及對超自然現象的形而上學解讀;

二、有明確的教條和信眾

三、有自己特有法條的道德要

求和生活方式;

四、有神聖的著作、神話的歷史,以及個人的宗教信念和經驗。宗教的產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徑外,還得有信仰者對教義,戒律,儀式等宗教特質進行歸納統一最終形成。此處對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簡要說明他是信仰的一種實現形式。宗教種類繁多,教義各有不同。比如基督教的人生而有罪,現世救贖觀念;佛教的轉世輪迴觀念;道教的現世報應及崇尚自然觀念等,它們雖然分門別類,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都可作為信仰指導人生。對宗教的評價更是各抒己見,堆積式的列舉意義不大,下文還會闡述。

物件性信,仰顧名思義,物件性信仰即有明確的信仰物件的一種信仰實現形式。這些物件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開業祖師,甚至一件具體物件。他們沒有宗教系統明確的組織分工,沒有固定教義和統一參拜儀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堅信他們的信仰物件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對他們進行控制和改變,自己通過虔誠的禱告能與其溝通取得相應迴應。

觀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沒有明確的物件,也不屬於某一宗教,只是一種堅定的觀念,但卻具有自那樣的特徵,我們稱其為觀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運、緣分、道、因果或相信有來世,相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等。沒有固定教義,沒有參拜物件,無法證實,無法與這種超自然的力量進行溝通,但他們始終恪守這種法則並以此審視安排人生,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將一些樸素的崇拜或追求當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權力崇拜,金錢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將信念和信仰等同對待,還有的對宗教採取非此即彼的極端看法,要麼神聖要麼荒謬這都是不合適的,這樣不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義並正確對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哲學和信仰的關係

為什麼把哲學和信仰放在一起討論呢?因為它們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闡明一點,這裡所說的哲學是對從事哲學式邏輯思考、研究、應用者而言,而非包括單純與“哲學”這一學科或者說這一名詞相關者,比如僅從事哲學教學或編輯,生活中把它全然不顧者,把哲學僅當作一門學科或遊戲,單純對其總結或演繹而非應用者。信仰亦不包括把它當做發財手段謀取私利者。

哲學求真,求理,靠理性指導人生;信仰求聖,唯心,靠感性指引生活,但是它們可以殊途同歸為人生服務。有的人研究其關係時靠參看宗教教義或名人言論,並且機械的引用或毫無邏輯的杜撰得出像“哲學是信仰的婢女”、“哲學與信仰對立”、“信仰是哲學的歧途”之類的結論,對此類觀點我不敢恭維,說的好聽點也只能算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那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哲學有助於正確認識、確定信仰;信仰有助於充實哲學內容,開闊哲學思路;哲學和信仰都能幫助規劃安排人生。

四對哲學和信仰的應用

瞭解哲學和信仰的含義目的就是運用,用它們來規劃人生使生活更美好。談到應用,也就是把它們的作用合理表現出來,這裡就更要看個人修養了,正如中國的一句俗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這裡,我將簡單舉幾例從幾個側面說明它們的應用方式,希望能起拋磚引玉之功效激發大家興趣,積極思考行動。

哲學能幫助人更好地認識生活,使人形成思考習慣,開拓思路。比如“存在即是合理”這句話經常被提到,它就是說“存在的東西就是合乎常理,就該存在”嗎?在生活中做這樣描述的屢見不鮮,但這樣顯然不對,用哲學方式思考是什麼樣子呢?首先看他的出處,這是黑格爾說的,是中國學者翻譯壓縮至此的,更確切點的翻譯是“凡是存在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可以存在的”,然後弄清原意,這裡的“理”是“理性”而非“人文常理”,進一步思辨,可演化為“存在的東西都合乎理性,是它存在的可能性得到了肯定,這裡合理無好壞之分,是指他的存在就證實了它的客觀性”這樣再看,就不會解釋完後感覺自己都不敢堅信了。

哲學能幫助確定更合理的世界觀,認識信仰。現在很多人都說被“毀三觀”,為什麼被毀?因為你的三觀不夠成熟合理,遇到事時與你的認知產生了矛盾,而你又不會分析思辨,只好否定自己,長此以往連三觀都沒法正常形成了。比如抵制日貨,很多人提倡抵制日貨,但經常被質問你一點不用日貨嗎?那你怎麼不都扔了呢?看似合理的號召結果提倡者被詰問得答不上來或漏洞百出,每見如此我總心痛他為什麼就不能學點哲學好好思考一下呢。用哲學怎麼思考呢?首先,對這一號召觀點進行分析,看它的目的,出發點,也就是通過經濟手段削弱日本實力或說相對提高中國實力,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可以據此提出具體做法,凡是我們需要的,買了對我國更有利的產品我們是要積極爭取的,能把他們的一些先進技術買過來我們是求之不得的,我們不得不用的也得照舊採用,而我們自己可生產或能找到代替的,購買後只會給他們增加收入的要首先考慮自己國家的產品,已有的商品已是我們的自然不能隨便毀壞,更不能侵犯別人私有財產。這裡只是提供思考方式借鑑為剖析其必要性及具體意義。另外,哲學有優劣,比如自相矛盾者,已被證偽還固執狡辯掩耳盜鈴者都不好這也是用哲學思路分析出的

信仰可以幫人減輕痛苦,確定人生目標。最簡單的以失戀為例,若相信緣分,相信前世註定,相信她是過客更好的那個就在不遠然後積極生活尋找應該比死纏爛打報復迫害要好的多。信仰也非都能給人帶來幸福,也有多種屬性要怎麼區分就要靠自己的哲學思考了,並且事實與信仰衝突時也要提醒自己他是怎麼回事而不是徹底絕望,這些都有賴於個人的修養了。中國人有信仰嗎?有,沒有舉國信一個神,舉行一樣的儀式並不說明中國人沒信仰,你說呢?

哲學與信仰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不要總束之高閣,讓哲學走出知識的皇宮,讓信仰走下思想的神壇,走進你我的生活,造福所有人吧。

參考文獻

1.《哲學概論》鄔昆如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哲學與人生》傅佩榮主編,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第1版

3.《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4.《哲學簡史》[中國卷],陳志堅主編,線裝書局,2006年5月版,第1頁。

5.《信仰與理性》,王曉朝主編,東方出版社

TAGS: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