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半夏與水半夏的鑑別特徵

文思屋 人氣:2W
半夏與水半夏的鑑別特徵

【關鍵詞】 半夏與水半夏

半夏與水半夏的鑑別特徵

半夏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蘇頌謂“二月生苗一莖,頂有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以圓鬱軟者為佳。”吳其浚謂:“所在皆有,有長葉、圓葉兩種,同生一處夏 亦開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翹如蠍尾。” [1] 再參考《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附圖,可以認為古今用藥是一致的,其葉形變化為不同年齡的植株。同時亦有類似的植物混用。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乾燥塊莖。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貴州等省均有分佈,藥源較為豐富,但半夏臨床用量較大,由於野生資源的減少,商品貨源日趨緊張,常以水半夏代半夏入藥。水半夏古文獻中未見記載,廣西民間曾有入藥習慣。60年代以後開始栽培,產量逐年增加,隨著正品半夏的缺乏,開始經銷全國各地。經藥理研究證明,水半夏有與半夏相似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止嘔作用不明顯,因此水半夏不宜代半夏使用。水半夏也來源於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elliforme(Lodd.)Blume的乾燥塊莖。

半夏性溫,味辛有毒。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水半夏性溫,味辛,有毒。燥溼,化痰,止咳。其實還有以天南星(山珠半夏),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白附子),小芋兒,滴水珠等混作半夏使用,但它們的功效與半夏有明顯差別,所以,不法商家常以與半夏功效類似的水半夏混作半夏。

1 兩者性狀鑑別特徵

半夏塊莖呈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佈棕色凹點狀根痕;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色,粉性無臭。薑汁制過的'半夏斷面半透明狀,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 。水半夏塊莖略呈橢圓形、圓錐形或半圓形,直徑0.5~1.5cm,高0.3~3cm。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不平滑,遍體也可見點狀根痕;上端類圓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葉痕或芽痕,黃棕色,下端有的略尖。飲片姜水半夏色較正品深,常可見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頂芽,外皮皺縮狀,斷面無正品樣半透明狀,質較正品輕。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 兩者顯微鑑別特徵

2.1 半夏塊莖橫切面 木栓細胞10餘列,常已除去,有的細胞內含茶褐色粘液狀物質。薄壁細胞內含澱粉粒,由外至內逐漸增多;粘液細胞較多,橢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縱橫散佈,外韌型或內韌型,周木型少見,導管直徑4~40μm,常數個成群排列。粉末類白色:(1)澱粉粒較少,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3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三叉狀或星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多見,較大,多由2~4分粒組成,偶至8分粒。(2)草酸鈣針晶較多,散在或成束,有時可見存在粘液細胞中,針晶長20~144μm。(3) 螺紋導管直徑10~38μm,少為環繞導管。

下一頁

TAGS:半夏 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