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鮑姆嘉通美學思想述評

文思屋 人氣:3.24W
  

; [摘 要] 鮑姆嘉通不僅僅是學科的創名人,而且也在美學史上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美學問題。鮑姆嘉通提出建立美學學科並不是出於盲目創新的激情,而是他對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理性主義以及全人類全部知識體系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具有理性派美學的認識論意義。鮑姆嘉通的美學思想對當代實踐美學的建構也有一定的啟示。
;
; [關鍵詞] 鮑姆嘉通;美學思想;述評

鮑姆嘉通美學思想述評

Abstract: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is not only the name founder of aesthetics discipline, but also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valuable aesthetics questions in aesthetics history. The setting-up that Baumgarten put forward aesthetics discipline is not in enthusiasm innovated blindly, but he go on achievement that review to Leibnitz and Christian Wolff's 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whole mankind all knowledge system deeply, this theory is full of meaning of rational aesthetics.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s aesthetics theory have sure enlightenment to build contemporary practice aesthetics theory.
;
; Key words: 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aesthetics theory; review

亞歷山大·哥特利市·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1714 — 1762),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美學家。歷來在美學史上形成共識的看法是他第一個採用“Aesthetica”的術語,提出並建立了美學這一特殊的哲學學科,被譽為“美學之父”。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博士學位論文《關於詩的哲學沉思錄》(1735)和未完成的鉅著《美學》(1750-1758),此外,在《形而上學》(1739)、《‘真理之友’的哲學書信》(1741)和《哲學百科全書綱要》(1769)中,也談到了美學問題。他的思想對康德、謝林、黑格爾等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美學家發生過重大影響。
;
; 一、將美學定位為“感性認識的科學
;
; 在十八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界蘇黎世派和萊比錫派的大辯論中,鮑姆嘉通是站在蘇黎世派一邊的。同時作為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的信徒,鮑姆嘉通已經不滿意理性主義哲學對感性認識的貶低和輕視。追本溯源,萊布尼茲的理性主義承繼自笛卡兒,不過是發展了笛卡兒唯心主義的方面。而洛克則發展了笛卡兒哲學的唯物主義方面。洛克否定一切先天的觀念,萊布尼茲寫了一部《關於知解力的新論文》從理性主義觀點對洛克進行批評。他認為趣味或鑑賞力就是由所謂“混亂的認識”或“微小的感覺”組成的,因其“混亂”,我們對它就“不能充分說明道理”。究其實質,這其實是一種不可知論。值得注意的是萊布尼茲已經把審美限於感性的活動,和理性活動對立起來。從他關於的一句話來看——“音樂,就它的基礎來看,是的;就它的出現來看,是直覺的。[1]”他已經把審美活動看成一種直覺活動了。而沃爾夫又是萊布尼茲的忠實信徒,其主要成就在於對萊布尼茲的理性主義哲學加以系統化和通俗化。就美學思想來說,他的有關美的定義是把客觀事物的完善和它在主觀方面所產生的快感效果作為美的兩個基本條件。在沃爾夫的哲學體系中,理性認識被看成是高階的,感性認識被看成是低階的。哲學往往被歸結為研究高階的理性認識的學,感性認識被排斥在哲學研究之外。到了鮑姆嘉通,他已經不滿意理性主義哲學對感性認識的貶低和輕視。他認為以往的以往的人類知識體系有個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對於感性認識,主要是審美意識和問題的嚴肅的哲學沉思。理性認識有邏輯學在研究,意志有學在研究,感性認識還沒有一門專門的學科去研究。因此,他提出應當有一門新學科來專門研究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物件,它和理性認識一樣,也能夠通向真理,提供知識。鮑姆嘉通在1735年發表的博士論文《關於詩的哲學沉思錄》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學的建議,至1750年他特地從希臘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來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至此,美學作為一門西方近代人文科學誕生。當然,鮑姆嘉通的意義不僅在於命名和提出建議,而且為美學學科的建立付出畢生精力[2]。1742年開始在大學裡講授“美學”這門新課,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學》第一卷和第二卷。在《美學》中他實現了學位論文中的建議,駁斥了十種反對設立美學的意見,初步規定了這門科學的物件、內容和任務,確定了它在哲學科學中的地位,使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750年常被看作美學成為正式學科的年代,鮑姆嘉通也由此獲得了“美學之父”的稱號。
;
; 在一般的美學史著作中,往往只把鮑姆嘉通看成美學學科的創名人,似乎他並沒有提出什麼值得注意的美學問題。應該說,這種看法本身是不符合實際的,降低了鮑姆嘉通在美學史上的成就。鮑姆嘉通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學學科有名無實的境況,他提出建立美學學科並不是出於盲目創新的激情,而是他對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理性主義哲學以及全人類全部知識體系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同時這也是在此之前發展的一個歷史成果。
;
; 二、未完成的美學鉅著《美學》中的主要美學思想
;
; 鮑姆嘉通的《美學》原文是以拉丁文寫成的,分為“理論美學”和“實踐美學”兩大部分,中譯本只選其“理論美學”的重要章節,但是基本概括了他的主要美學主張[3]。
;
; 首先,鮑姆嘉通在《美學》第一章裡這樣界定了美學的物件:美學的物件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醜。正確,指教導怎樣以正確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高階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高階認識論的邏輯學的任務;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階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階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這一界定正是針對當時理性至上、排斥感性的情況提出的。作為感性認識的美學,目的是達到感性認識的完善。而完善這一概念,是鮑姆嘉通從沃爾夫那裡繼承而來,但是在沃爾夫那裡,完善只涉及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無關。而在鮑姆嘉通這裡,完善既有理性認識的內容,又有感性認識的內容。要達到感性認識的完善,須有三個條件:思想內容的和諧、次序和安排的一致和表達的完美[4]。因此,他不像萊布尼茲、沃爾夫那樣只在客體上尋找完善,而是要到人的主觀認識中尋找美的根源。這種強調認識主體作用的傾向,成為鮑姆嘉通美學中的一種新的重要因素,預示了近代西方美學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