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有關信任機制與家族企業管理變革的研究

文思屋 人氣:1.37W
有關信任機制與家族企業管理變革的研究
摘 要: 家族企業成長受到所處社會的整體信任結構的影響。家族信任機制對家族企業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本文從分析家族企業的信任機制特點出發,研究了信任與家族企業的規模擴張矛盾以及信任關係的發展與家族企業變革之間的關係,從而指出,中國家族企業的信任演化有二個方向:第一,家族企業的家族信任擴充套件;第二,家族信任體系中,正式信任制度的逐步進入。

關鍵詞: 信任機制 家族企業 泛家族文化
  
  一、家族企業的信任機制
  弗蘭西斯·福山認為,所謂信任,是在一個社團之中,成員對彼此常態、誠實、合作行為的期待,基礎是社團成員共同擁有的規範,以及個體隸屬於那個社團的角色。人類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社會性群體,而信任是社會黏合的前提。大量的文獻研究己充分顯示,企業成長受到所處社會的整體信任結構的影響。福山認為,經濟活動代表了社會生活中極為關鍵的一環,同時也和許多規範、規則、道德義務和其他習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社會的樣貌。如果缺乏社團意識,人們對於唾手可得的經濟機會只能望之興嘆,無法加以利用。蕭(haw,R.B.)指出,組織成員間的信任大大提高了變革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信任將提高人們拋棄過去實踐並贊同新的方法的可能性。信任是一種資源,它以共同資產的形式存在,運用得當則可獲得巨大競爭優勢。
  信譽或信任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任何交換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沒有起碼的信任就不可能發生交換。即使發生了交換,也會把大量寶貴的資源用於防範風險。沒有信任就會產生機會主義,產生交易成本。
  家族企業以血緣、親緣為組織紐帶,通過家長權威、親情主義等傳統家族倫理的自發作用,形成的'類似家族倫理中的等級結構,藉此來規範和協調企業內部各種關係。這就使得家族企業的信任機制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家族企業信任模式的非正式性。家族企業成員之間的交易屬於人格化、半人格化交易,沒有發展到現代科層組織的非人格化交易,企業缺乏正式信任及其實施機制。企業成員之間的正式契約以及企業正式規章制度不存在或不完善,對人際關係的協調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家族倫理道德在規範人們行為中起了主導作用。
  第二,家族企業信任是一種特殊主義信任。在家族企業中,維持組織生存及其效能的重要因素是信任的有限性或者說是對外人的不信任。如雷丁指出,華人家族企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對家族以外的其他人存在極度不信任。這是一種體現特殊主義的信任結構,即費孝通提出的著名的“差序結構”:一個差序結構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係構成的網路,“是以自己為中心,推出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以自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愈推愈遠,愈推愈薄” 。
  這種信任格局最簡單的就是兩分法,自己為圓心把所有人都劃分為兩類:內圈是自己人,外圈是外人。人們對自己人往往絕對信任,對外人則缺乏基本信任。在這種信任模式中,信任資源往往侷限在一定範圍內,一旦突破家族、鄰里範圍,信任資源便嚴重不足,需要付出更大的交易成本。家族企業與職業經理的相容困難,緣於家族企業對家族外的外人很難相信。實際上,企業家族化經營是對市場調節能力不強等多種市場不完備因素的一種反應。
  二、信任與家族企業的規模擴張
  在家族企業初創階段,家族成員將家族的情感關係滲透到工作中,內部忠誠信任關係和家族倫理約束成為一種節約交易成本的組織資源。家族倫理有效調節內部各種關係,簡化了企業監督與激勵機制;非正式信任減少了企業內部資訊不對稱,使企業可以低成本地獲得各種資源;企業在選擇外部交易物件時,也儘量利用信任程度高的私人關係,大大降低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市場競爭的加劇都導致家族企業對技術、規模等的強烈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家族信任機制對家族企業的影響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