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國際會計準則的演進軌跡及趨同性論文

文思屋 人氣:3.1W

我國2006年釋出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採取國際趨同路徑,引入“公允價值”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商法的突破性改革,是一個世界性的突破,但是也學者認為其大量的操作規則建立在金融預期和估計的基礎之上,與稅收法規徹底分離。對於以上渚多爭議,本文擬採取史論結合的研究正規化,從考察國際會計準則的演進歷程出發,在對其理論觀點簡要分析的基礎之上,認為我國會計準則是否有國際趨同的必要性值得商榷,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淺析國際會計準則的演進軌跡及趨同性論文

―、國際會計準則的演進歷程

(—)際會計準則的媞生起少除段是1973年至1995年國際會計準則(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的發起組織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簡稱“IASC”),該組織是由各個不同國家的十六個會計師協會提議,並在1973年成立的一個聯合會,這些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墨西哥等。其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在當時的情況下,國際會計準則在其他國家推行非常順利,而在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推行時卻遭遇了來自於IASC組織結構的缺陷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簡稱FASB)兩方面的挑戰。這樣造成的後果是,在1995年以前,國際會計準則在世界範圍內並沒有形成影響力,處於艱難時期,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國際會計準則缺乏實質性的權威認可。因為〖ASC組織是一個國際性的會計組織,它們的成員主要來自會計事務所或者會計職業工作考。雖然IASC會員數量在不斷增加,截止到2000年的時候,其成員已經覆蓋到了112個國家。但是,國際會計準則既缺乏像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簡稱“GAAP”)得到證券交易委員會(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簡稱“SEC”)那樣權威機構支援;在一些國家也缺乏法律制度和行政方面強制性的保障,因此,國際會計準則的推廣受到各個方面的制約,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其權威性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對IASC的努力並未表現出多大興趣。就美國而言,他們認為自己制定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簡稱“GAAP”)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也是最為完善和詳細的會計準則,準則制定程式也最為公開和獨立。在這個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國憑藉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最“髙質量”為藉口,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不斷阻礙國際會計準則在其資本市場的推廣。在2001年前,美國也僅僅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了IASC的理事會,但並未真正為國際會計準則的全球推廣、實施做工作。

(二)玫組光善階段是1995年立2001年

國際會計準則逐步發展完善的時間是1995年至2001年。其標誌是國際資本市場資訊披露核心準則的制定。即在1995年證監會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fSecuritiesCommissions,簡稱“IOSCO”)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來共同完成的,從此,國際會計準則真正走進了國際舞臺。隨後在2000年,I0SC0組織對IASC的四十項核心準則進行了評估並通過。至此,國際會計準則正式成為一套由證監會國際組織(I0SC0)向全球各大證券市場推薦使用的公眾公司(即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上市公司)資訊披露規則。

(三)全球推戶階段是2001年至今

隨著證監會國際組織對國際會計準則的進一步推廣,美國證監會及其資本市場感到了壓力,於是不得不轉變立場,對“國際會計準則”持支援態度。2001年4月,美國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機構依照特拉華州公司法成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基金會(IASCFmmdation),並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改組為“國際_計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Borad,簡稱“IASB”)。

改組後該組織不再是隸屬於會計職業界的機構,而是仿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形式,重新設計,改造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民間機構,但是由IASC基金會直接管理和任命負責人。此外,美國也不再對IASC冷淡,真正參與到了其各項工作中。具體表現在改組後的高層中,美國人不僅擔當了受託人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的主席等要職,還在IASB的十四個席位中佔據了五個席位,從而取得了“主發言人”的.地位。另外,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還把自己擬定的準則稱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其發言人表示,他們制定的是全球會計準則(globalaccountingstandards),並向全球不斷推廣和實施,提供給全球資本市場的從業人員高透明度,髙質量的會計資訊。從這以後,IASC準則終於成功的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一種國際會計準則,但顯然卻貼上了“美國製造”的標籤。

二、國際會計準則的理論基礎

國際會計準則發展至今,雖然也有其特色所在,但基本還是沿用和效仿美國資本市場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自身的原創性理論甚少。因此,要分析國際會計準則,抑或全球會計準則的理論基礎務必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人手。

在美國證監會的控制下,從1938年到1973年期間,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完全掌握了其證卷市場的會計規則的制定,其下屬的會計原則委員會和會計程式委員會分別來負責公佈制定的會計原則。會計原則委員會在1962年到1973年期間共釋出了三十一分名為“意見書”的公認會計原則,而會計程式委員會在1939年到1959年期間共釋出了五十一分名為“會計研究公報”的公認會計原則。而在1973年,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與五家證券市場從業組織共同設立了財務會計基金會(FinancialAccountingFoundation),這五家證卷市場從業組織分別為:財務經理國際協會,美國會計學會,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證券行業協會和管理會計師協會。這些證卷市場從業組織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該基金會組建了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於1973年7月1曰正式接手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工作並一直延續至今。其所釋出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迄今已經公佈到168編號檔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上所有歷史檔案,凡未被公告廢止者皆被籠統地稱作“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雖然準則制定機構準則名稱在不斷變換,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些準則從根本上來看都是由公共會計師行業牽頭制定,併為證券行業所共同接受的金融分析規則。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前文列舉的相關史實,我們可以知道國際會計準則並不是國際先進經驗,也不是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是把會計導人了金融分析規則的邏輯通道。因此,國際會計準則只能說是代表了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利益,也只能作為資本市場的披露規則,並不能代表大多數國家的利益,成為一種國際法,並不適合充任具有法律效力的會計法規。現行的國際會計準則既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公允價值會計。也不是歷史成本會計,而是將公允價值會計楔入歷史成本開機之後形成的混合物,他在理論上不夠成熟,在實踐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因此。為解決遵循法律法規和謀求國際趨同之間的矛盾,建議在財務報表中分別列報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資訊,這種二者兼顧但加以區分的方法應該優於將二者混合起來的現狀,不失為一種權衡折中的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