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以實現跨文化交流為目的優化高職日語教學論文

文思屋 人氣:1.4W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日語學習現狀,闡述了在目前經濟貿易發展迅速的大環境下,如何有效地優化日語課堂教學,從而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淺析以實現跨文化交流為目的優化高職日語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 日語教學 教師 學生

一、學生與教師的配合度不高

近年來,隨著本科院校的擴招,導致上大學的門檻過低,而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普遍來源於普通高中、職高或者中專。大部分學生自學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時間的學習過程沒有使他們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反而因為屢次失敗而變得懶散。進入高職院校以後,對新開設課程的設定與安排表現出的不適應,更讓他們感到迷茫和無助。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觀念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對於語言學習者,特別是初學者,缺乏積極的探索精神,只是側重於一味的灌輸單詞、句型,要求學生反覆記憶,授課過程了無生趣。久而久之,學生對課程學習失去了興趣,而教師則因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產生心理落差,成就感的缺失讓教師的處境變得無所適從。

二、教學過程過於封閉,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不高

由於部分高職院校的'語言教學仍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採用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的集中。同時,在擺放整齊的教室中學習,固定單一的教學環境更是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程設定過於死板,忽視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

眾所周知,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流。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日語專業的課程設定方面,過於強調書本內容,忽視了語言的實用性。在設定課程計劃與目標之前未經過全面的市場調研,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無法切合實際地運用到以後的工作中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同時,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互動式教學。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摒棄舊時的“以教為主,以書本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理論,樹立起“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對於日語初學者而言,為了培養其興趣,教師可以佈置一些場景,讓學生運用有用的句型進行會話練習;對於一些比較難以記憶的詞彙,教師可以採用競賽式、搶答式的教學模式來督促學生們進行有效記憶,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固化學生對文字內容的記憶。對於二、三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也可以選用適合學生表演的題材,教師適度參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短劇的形式,加以適當的環境佈置,完整地演繹出來,充分地發揮學生學習日語的主觀能動性,享受學習日語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2.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創造適度寬鬆的教學環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一味地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手段。為了避免枯燥,教師可以藉助於直觀教具,如採用多媒體教學。將日語單詞、語法、句型、課文內容、日本文化等大量知識通過視訊、照片、影片等方式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課堂知識。教師充分利用學院條件,開設第二課堂,同時,也可以開設日語角,日語演講比賽等。為學生營造學習語言的環境,激發其學習日語的興趣和潛能。

3.匯入日本文化,培養語言應用能力。文化語言學認為: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文化又無時無刻不對語言有著制約作用和決定性影響,不瞭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的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因此,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歷史背景等),同時我國文化相對比,能夠更好地瞭解及掌握日語的深層含義。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將歷史文化作為語言背景貫穿於文中內容的講解。例如日本人聚集在一起時,對於彼此的身份順序是極為講究的,學校的學生、公司的職員都有前輩後輩之分,而後輩對於前輩在言行舉止上也是異常尊敬。如果教師在講授時僅僅只是提及到一些客套用語,學生則不知道應該使用在何種場合。有些敬語,是該對前輩使用,還是對後輩使用。這也就割裂了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及功能的聯絡。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會做一些語法測試題,卻缺乏運用語言來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學習日語必須要學習日語所代表的深層次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顧玉波.高職公共日語教學方法初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4)

[2]中國日語教學文集[C].香港:香港信通出版社,2006

[3]楊永娟.淺談基礎日語教學[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4)

[4]楊麗萍.激發學生興趣改進日語教學[J].中國教育科學探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