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食文化之遐思論文

文思屋 人氣:2.23W

論文關鍵詞:飯局 食文化 強國治民 食物

食文化之遐思論文

“飯局”、“霸王餐”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詞彙在小康生活的今天已變成一種“中性”或“貶義”詞,而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它曾是權力、地位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它的演化與嬗變也同時折射著中國時代、文化和生產力的發展歷程。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是我國幾千年來歷朝歷代有作為的統治階級所秉持的強國治民之道。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種五穀,自人類來到世上,食物就成為伴隨其生命始終的“靈丹妙藥”,任何人都離不了它。

食物曾經主宰著人的命運,因此氣候、河流、地形曾為人類定居所考慮的首要因素,土地神、灶神、蝗神廟等文化現象成為人們心靈的寄託。這些是糧食作物生長的必備環境之使然,是人類對風調雨順的企盼以及對掌管天地萬物的神祗之敬畏的結果。它們符合自然與社會的生存法則,遵循了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人類只有依規辦事,他們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每當一種現象得到人們普遍接受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會成為一種潮流,並進而變為一種習慣和習俗,久而久之,在人們理性思維的左右下,它便成為一種獨有的文化。文化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社會實體,它總會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出融合性和開放性,總能外衍出其他的文化現象。而食文化兼具人類時刻都離不開食物的特點,它所衍生出的文化現象也深深的滲透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併成為一種文化必需品,在人們生活中生根發芽。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他把生理需要作為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當這一需要被滿足之後,其它的需要層次才能得到滿足。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酒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語言文化、民俗文化、禮儀文化等等這些才得以產生並發展。但這些僅僅只是食文化橫向延伸出來的文化現象和實體,由它縱向發展而來的文化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文化鬥爭與融合中不斷完善、豐富和發展,並變成一種禮儀和規則,至今仍被我們現代人所遵循,並作為文明人的標識,產生了深遠影響。

“請客吃飯”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成為猶如“hello、您好”這樣的日常用語,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思想影響之下,“飯桌上談生意”、“求人辦事”等,為請客吃飯打開了一扇便利之門。婚喪嫁娶這些在中國人看來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也離不開吃飯,因為它能將大眾聚在一起,將親戚朋友喚到一處,是縮短親戚朋友空間距離最有效的方式。雖然古代那種食不果腹的年代已不復存在,但“吃飯請客”已成為一種心理習慣,法律上雖沒有這種規定,但它已成為一種潛規則,倫理、世俗所承認的、不允許違背的一種潛規則,也許這就叫習俗。這種潛規則一旦違背,便被視為“異類”、世人將“另眼以觀”,我們便稱違規者“不懂事”、“沒禮貌”。

說起“飯局”,其實它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一詞彙源於宋代,“飯”與“局”曾是兩個完全無關的詞,但宋人將它們組合,這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因為在飯局上有太多“玄機”。“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婦孺皆知的著名飯局,各個無不暗藏著不可告人的大陰謀。現今,這種“玄機”在飯局上仍屢見不鮮,其中的妙處已被他們展現的淋漓盡致,成為官場、職場上巴結、討好上級的一把利器。

在食文化中,中國的食文化也許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中國人吃飯很有講究,從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順序,從誰先動第一筷到什麼時候方可離席,飯桌上,中國的“禮儀之邦”讓世人望塵莫及。另外,“無酒不成席”也是中國人的共識。酒的出現,一方面造就了酒文化,另個貢獻就是為飯桌上增添了更多內涵,敬酒、勸酒可謂是中國飯局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這裡面的學問更是高深莫測,要學到其中的要義還真需下一番苦功夫。

但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意識形態的發展。現在的食文化講究“吃出高雅,吃出情調,吃出品位”,因此,西方的西餐廳鋪天蓋地地在中國安家落戶,高雅的情調、時尚的裝束、幹練的操作成為年輕人的最愛。同時,它也逐漸成為了一門藝術。廚藝大比拼、電視上的營養健康小欄目、烹飪與調理等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休閒娛樂、學習提高、展現自我的平臺之一。它也可算作一種品牌。在中國,有宮廷菜系與民間菜系之分,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名揚天下,它們以自己獨特的口味與風格使中國的“吃”文化走出中華、面向世界,成就了一張中國文化的靚麗名片。

隨著時代的變遷,時代會賦予食文化更加豐富的內涵與意義,同時,食文化也會不時地從社會的各個層面反映著時代的變遷、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改變著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