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從西部計劃看大學生涯教育中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文思屋 人氣:1.49W
從西部計劃看大學生涯教育中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摘 要]文章通過“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 的實施現狀,著重探討如何激發和增強大學生精英群體中已存在的、朦朧的、自發的社會責任意識,如何將責任教育應用在高校德育的實踐中,如何將傳統的社會責任教育與生涯發展教育的內容、方法相契合。
  
  [關鍵詞]高校德育;西部計劃;生涯教育;社會責任
  
  所謂責任教育,是指以培養大學生的內心責任感、責任意識、責任認識水平、責任承擔能力、責任踐行自覺性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 在青年群體中培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培養和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本文將通過“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 的實施現狀,著重研究如何激發和增強大學生精英群體中已存在的、朦朧的、自發的社會責任意識,如何將責任倫理應用在高校德育的實踐中,如何將傳統的社會責任教育與生涯發展教育的內容、方法相契合,一方面為責任教育找到現實中的落腳點,另一方面又為生涯教育注入指導性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內涵。
  
  一、現實中的希望:學生擇業的思考與西部計劃的實踐
  
  (2012大學生就業藍皮書) [2]結論顯示,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淨流入率高,除雲南省外,其他中西部地區應屆大學畢業生以流m為主,人才的地區供需矛盾仍十分嚴重。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本科生源只佔全國的35% ,但接納了全國59% 的應屆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本科生就業量最大的前 位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其本地畢業生佔僱用應屆畢業生的比例分別為26% 、39% 、51% 。
  當代大學生的現實擇業過程較明顯地受到了市場化的影響,學生的職業觀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功利色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均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面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第一, 個體的自我意識凸現, 個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義表現明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慾望明顯增加。這與自覺確立社會發展和人民利益所要求的責任和義務,在選擇人生目標和道路的同時選擇自己的責任,體現以社會利益為標準的社會本位思想有著一定偏差。崇尚自我價值取向成為當今大學生的重要特徵,在面臨自身前途和未來發展抉擇時,相當部分大學生將目光定格在“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 以及自身利益的實現。個體過於強調自身的價值,而對他人、社會以及生存的自然環境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相當部分大學生的利益觀念已日益向個人傾斜, 以個人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義已成為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價值取向。
  第二,職業觀呈現出務實化和功利化的特點,尤其表現在地區和行業的選擇上。與上個世紀80年代的“為了他人的幸福而T作” 不同,也與90年代的“兼顧社會利益與自我實現” 的“自我設計熱” 不同,當代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並重。他們非常重視和追求個人才能的發揮、工作環境及待遇等,其中又以招聘單位的名聲、薪金待遇、發展機會等職業的“含金量” 作為其衡量標準的核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越是高素質、高層次的人才,越容易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和高收入的崗位。
  在單位性質方面,外資企業則是畢業生優先考慮的物件。跨國企業優越的T作環境、豐厚的薪水收入、完善的培訓機制等對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外資企業與同有重點單位和中西部地區之間在物質待遇上的巨大落差無疑會對學生的擇業產生重要影響。有資料顯示,大學生考慮的擇業因素前 位是: “專業對口能發揮特長” “經濟收入高” “工作輕鬆而穩定”,而把“自我潛力的發揮” “實現理想” 等因素排在次要位置,這表明大學生關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運、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 出現了以所謂的“現實化”取代遠大理想的現象,就業趨於“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