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康復治療中老年病患者面臨的醫療風險及策略

文思屋 人氣:3.27W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序的加快,如何促進老年病患者恢復健康,成為廣大醫務人員所共同關注的問題,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老年病患者醫療風險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康復治療中老年病患者面臨的醫療風險及策略

身體的衰老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系列的疾病,這些疾病與人的年齡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具備一般疾病所沒有的特點,因而被稱為老年病[1].人口老齡化程序的加快使老年病的問題逐漸突顯,如何促進老年病患者恢復健康,成為廣大醫務人員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我院為解決這一問題,對收治的老年病患者80例和醫務人員進行研究30名,探討老年病患者在康復治療過程中所遭遇的醫療風險以及應對風險的對策。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病患者80例和我院康復科的30名醫務人員作為研究物件。所有患者均能夠正常思考、能夠接受問卷調查與採訪。發放的問卷調查表共計110份,收回104份。老年病患者49~59歲為38例,60歲以上的患者為42例。

1.2方法

本次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和採訪調查法。其中,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為患者的一般資訊、病例資料、康復治療史、康復治療所花費用、康復治療過程中的具體細節問題(如患者的隱私權、知情權是否得到保護等)。而採訪調查法是問卷調查的輔助方法,主要針對問卷調查所沒有涉及到的、需要與患者當面溝通的問題以採訪的方式加以瞭解。

1.3統計學分析採用SPSS13.0統計學軟體對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採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百分數(%)表示,採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的分析與總結,得到以下結果。

2.1老年病患者的疾病型別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老年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例為43.75%(35/80),隨後是骨科疾病22.50%(18/80),外科手術18.75%(15/80),其他疾病15.00%(12/80)。

2.2患者對康復醫療的瞭解情況以及參與康復治療的情況

有51.25%(41/80)的患者對醫院康復科的具體作用不了解,同時有56.25%(45/80)的'患者在結束臨床治療之後未抓緊時機進行康復治療,導致錯過最佳康復治療時間;此外,受高額康復費用的影響,有48.75%(39/80)的患者在沒有完全康復的情況下中途放棄了康復治療。

2.3康復科醫務人員的工作情況

從患者與醫務人員兩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約有36.25%(29/80)的老年病患者的疾病知情權和隱私權沒有得到保證,導致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關係緊張。

3討論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老年病患者的康復醫療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患者對康復治療的瞭解較少,缺乏康復治療意識,於是造成患者錯過最佳康復時機[2].第二,患者的疾病知情權和隱私權未受到應有的保護,使患者對康復過程的瞭解甚少,對康復過程中的須知事項也缺乏應有的瞭解,造成康復治療效果差,醫患關係緊張。第三,受高額的康復治療費用的影響,一些需要得到長期康復治療的患者(比如腦癱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沒有做完或完全沒有做康復治療,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3].

根據以上老年病患者康復醫療風險分析,筆者認為康復醫療風險的應對對策主要為以下幾點:首先,醫院要擴大康復科在患者中的影響力,加強對康復科的宣傳,使患者認識到康復治療的重要性以及康復科的作用;其次,康復科醫務人員要提高工作能力,使每一位醫務人員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在為患者服務的過程中讓患者全面瞭解康復治療的整個過程,保證患者享有知情權[4];醫務人員要尊重患者的隱私,加強病例的管理,不隨便暴露患者的家庭資訊、患病情況、家族病史等[5].此外,醫院還要整合資源配置,對醫療康復行業的建設做好規劃與設計,從而從各個方面降低康復費用水平,以此達到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的目的,使更多的老年患者有能力接受康復治療[6];最後,醫務人員要加強日常診斷與治療工作,保證用藥安全,避免產生醫療事故,以提升老年病患康復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鄭傑,蔣豔.老年病患者康復醫療風險分析及對策[J].現代養生,2014,(22):132-133.

[2]陳旗,王彤.康復診療過程中存在的醫療風險及對策[J].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12,(05):447-448.

[3]徐麗珍.面癱的康復治療及護理[J].雲南中醫中藥雜誌,2013,(04):178-179.

[4]蔣鵬.24小時管理:填補康復治療"真空時段"[J].中國社群醫師,2012(39):560-561.

[5]吳鳳清.康復醫學體系新建[J].中國醫院院長,2012,(10):248-249.

[6]傅東霞,丁志明,等.醫療資源緊張性醫療風險管理及對策探討[J].健康研究,2011,(05):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