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究漢畫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闡釋

文思屋 人氣:8.41K

摘要:漢畫像中有許多表現道教昇仙長生思想的影象,而神蹻也是常伴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響的結果,是漢人不迂執於現實長生成仙的體現,傳達出漢人對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認識;神蹯也是漢人憂患意識的焦點性載體、得道主體現的象徵和其社會性孤獨感的變相表現和避難所。

探究漢畫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闡釋


關鍵詞:神蹻;得道之道;憂患意識;得道主體現;孤獨感

目前學術界研究漢畫像的專著及論文有很多,但對漢畫像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專門細緻解讀闡釋卻並不多,相應的專著或論文也很少。而神蹻是漢畫像中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蹻”,也稱“矯”,是古代道士們藉以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神物或腳力。早期道教中神蹻主要有龍、鳳、虎、鹿、鶴、魚、天馬等。關於神蹻的功能,東晉葛洪《抱朴子》內十五說:“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而《道藏》對神躊的神性功能說的更謂詳盡:“大凡學仙之道,用龍矯者,龍能上天入地,穿山入水,不出此術,鬼神莫能測,能助奉道之士混合杳冥通大道也。”“龍矯者,奉道之士,欲遊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惡物不敢近,每去山川洞州府,到處白有神祗來朝現。”這裡比較詳細地說到神蹻的功能。在被稱為漢代百科全書的漢畫像中有許多神蹻題材,虯龍奔虎,鹿馳鶴飛,魚影飛躍,展示出斑斕浪漫充滿想象的美好世界.也很好地詮釋了道教長生不老、得道昇仙等美好教祈。
中國道教的產生、發展、形成是一個比較漫長、複雜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它和先秦及漢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其中具有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蹻”,更是從多方面滲透、敘說著自己和先秦及漢的歷史脈搏的關係,透露出相應的思想、文化的蹤跡。可以說漢畫神蹻有道教思想的直接影響,但更體現出漢人對現實長生成仙的不迂執,傳達出漢人對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認識,也是漢末之人深重的憂患意識、生命轉化觀念甚至源於時代社會危機、藉助現實無以稀釋、排解的社會性孤獨感等的體現。
  一、逆向性求道之道的體現
  漢畫道教神蹻是受早期道教思想直接影響的結果。從東漢順帝到東漢末年稱作道教的始創階段。這個階段產生的民眾道教結社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為主,是早期道教。漢畫早期道教神蹻、龍、鳳、虎、鹿、魚、天馬等祥禽瑞獸,其被作為能助人昇仙的腳力,在漢畫中大量存在並不偶然。道教主要以道家黃老之學為理論支柱.融合進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各類方技術數,囊括儒、道、墨、醫、陰陽、神仙諸家而成。度世救人、長生成仙是其核心追求。神仙崇拜更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於其他宗教教義的最顯著之點秦漢之際.統治階層便崇奉黃老道,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併為此展開了幾次大的行動。據《漢書·郊祀志》記載:“秦始皇初並天下,甘心於神仙之道,遣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童女人海求仙採藥。”漢武帝亦是崇信方士李少君,並親自祠灶煉丹作金,並派方士人海求仙。在聽信公孫卿黃帝鑄寶鼎、泰山封禪、騎龍昇天的傳說後,漢武帝更是“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耳”,並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大典。漢末數次疾疫流行,死者狼藉,國人流言鬼魅殺人,學者也以戾氣害人解釋鬼神災異之事為陰氣、鬼氣。而早期道教以治病消災為現實教旨和佈道手段,把長生昇仙作為長遠的目標和宗教理想,使早期道教不僅在統治階層、貴族士大夫圈中成為潮流.而且在社會下層勞苦大眾中也廣泛傳播。道教被廣大民眾廣泛接受。並迅速在漢末大興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道教信徒已具有很強的普遍性,道教也具有很強的普及性的特點。正因為早期道教既追求長生昇仙,又不把它作為一種即可完成或最終在生時實現的目標,調和了宗教現世功利和美好理想間的關係,使得道教深入人心.也使得廣大教民能夠並且願意通過墓室的理想化建造裝飾等來表達對長生不死、得道昇仙的堅信,而不是過於迂執於現實長生成仙。漢畫神蹻受道教影響是直接的、必然的、不容置疑的,漢畫神蹻正是直接採源於道教的'題材和教義。如漢畫駕獸昇仙在早期是沒有的,直到東漢才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