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高郵市農村現代化生態河道治理工作論文

文思屋 人氣:1.08W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設也隨著科學的進步正向生態水利、生態工程上發展,比如:在河流整治工程中,採取生態型護岸技術來加強河流的生態建設。生態護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與土木材料相結合,對河道坡面進行防護的一種新型護岸形式。它集防洪效應、生態效應、景觀效應和自淨效應於一體,是現代河流治理的發展趨勢。

淺議高郵市農村現代化生態河道治理工作論文

關鍵詞:河流整治工程;生活環境;生態工程

1基本情況

高郵市屬淮河流域,共有兩大水系分割槽,一是淮河流域,淮河水系,即高郵湖水系,位於京杭運河以西區域;二是淮河流域,裡下河水系,即裡下河自灌水系和圩區水系,位於京杭運河以東區域。高郵有省管流域性河道2條(淮河入江水道、京杭大運河),區域性骨幹河道1條(三陽河)以及縣、鄉、村各級河道3621條、6032km。其中:縣級河道44條、560.4km;鄉級河道364條、1491km;村級河道3213條、3980.6km;另外,湖西有山塘3570座。

2農村河道疏(輪)浚整治情況

2003年以來,我市開展以“河道疏浚、突擊清障、環境整治、長效保潔”為核心內容的碧水工程建設,經過十年的疏浚整治工作,我市河道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改觀。截至2014年6月底,我市共完成疏浚農村河道(溝塘)4015條(座),總長5376.8km,疏浚土方5226.5萬m3。其中:縣級河道疏浚38條,422.06km,土方1077.1萬m3;鄉級河道疏浚357條,1435km,土方1855.8萬m3;村級河道(包括湖西山塘)疏浚3620條(座),3519.2km,土方2293.6萬m3。(以上資料是2013年度的)

3生態河道治理狀況

3.1生態河道護岸的發展趨勢

多自然型河流建設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河道環境綜和整治的新方法,它把水邊作為多種生物生息空間的核心,並把河流建設成儘量接近於自然的狀態。在建設多自然型河流中,重點是努力創造出具有豐富自然的並具有魅力水邊環境。在河道整治的各種方法中,應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應優先採用生物材料法,其次採用混合方法,即採用植物與木材或石料合用,最後才考慮剛性材料方法,即採用木材、石料和混凝土。

3.2河道護岸現狀

傳統的河道護岸結構往往只片面強調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澇、蓄水和航運等功能,較少地考慮河道的生態或環境功能,因此河道的護岸結構多數採用漿砌塊石或混凝土等剛性硬質材料,甚至有的地方追求所謂的“高標準”河道,對河道採用全斷面剛性材料襯砌,使河道的環境條件模式化,並使生物種類單一化,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是很嚴重的。以北澄子河為例。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在越來越注重城市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開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環境問題,在有些堤防和護岸的結構設計中開始注入環境水利的設計理念,如有些堤防護岸採用草皮,依靠草皮良好的根系而使護岸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衝能力,另外在水土保持工程、防止坡地雨水沖蝕等方面也有一些應用。

3.3生態河道護岸的可行性

根據各地的土壤、氣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有以下植物適用於生態護岸。即水楊柳、白楊、蘆葦、刺槐、常青藤、黃菖蒲、龍鬚草、香根草、爬根草、千屈菜、解力草、黃花鳶尾、千歲梅花藻和豆牟菜等,因為這些植物能生長出良好的根系而使護岸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抗衝能力,同時生態護岸具有造價低、能美化環境的獨特效果,在國外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國內也有一些應用。

以縣級河道澄潼河、臨川河為例:2012年我市農村河道疏浚整體推進工程中對澄潼河中下段和臨川河上段實施了示範打造。工程的生態護岸結構種植的植物為水楊柳、紫薇、爬根草、麥冬、蘆葦、美人蕉、高杆女貞、紅葉石楠、木槿和小葉女貞等,目前,草皮茂盛,綠化的成活率在95%以上,護岸執行已近兩個年頭,固土和抗衝能力效果良好,且美化了環境。

從以上工程例項可以看出,只要河道的生態護岸結構設計和植物選擇得當,生態護岸方案在河道護岸工程中應用是可行的。

3.4護坡結構

河道具有的防洪、引排水和航運等功能,因此,生態護岸設計時,應根據河道的結合主要功能、河道地形地質狀況以及施工期等特點,確定具體的`施工設計方案,一般河道生態護岸的設計原則為:

(1)生態護岸應滿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穩定要求,並降低工程造價;

(2)儘量減少剛性結構,增強護岸在視覺中“軟效果”,美化工程環境;

(3)進行水文分析,確定水位變幅範圍,結合植物調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植物;

(4)應設定多孔性構造,為生物提供一個安全的生長空間;

(5)儘量採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環境汙染;

(6)佈置時考慮人們的親水要求。

3.5施工工藝

河道根據水位的變化範圍,一般分為常淹區、變化區、常露區三個部分,常淹區指河底至枯水位段,變化區指枯水位至豐水位段,常露區指豐水位至堤頂段,在河道的不同坡段選用合適的植物,是生態護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

生態護岸的設定應以不影響河道過水能力為前提,以提高工程的環境效益,常淹區的淹沒時間最長,經濟條件允許應儘量採取硬性護岸,經濟條件不夠可種植喜水植物,如解力草、黃花鳶尾等水生植物;變化區受水體沖刷,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應採用幹砌塊石加水生植物護岸,或用混凝土預製塊組成框格壓載,在框格內填土、深栽柳,柳間栽爬根草;常露區只受雨淋溝影響,水土流失不大,宜採用草皮護岸,間隔配栽香樟、大葉女針等風景樹木。

另外,生態護岸的設計還應滿足抗滑穩定、滲透穩定和抗沖刷穩定的要求。

3.6植被型別的選擇

在栽種植物以前,應首先進行工程區域的植被調查,然後根據植被調查結果,充分考慮到栽種植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景觀、安全性、地域適應性及生態平衡的問題,並按以下條件進行嚴格的選擇:

(1)適合氣候、氣象條件的樹種;

(2)土壤要求低;

(3)原有品種;

(4)抗病蟲害能力強,對周圍環境的危害性小;

(5)壽命或者效果發揮時間長;

(6)具有能夠美化環境的效果;

(7)容易維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