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倡議書>

清明捐款倡議書600字(通用6篇)

文思屋 人氣:2.73W

在現在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倡議書,倡議書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來參考自己需要的倡議書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捐款倡議書6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捐款倡議書600字(通用6篇)

清明捐款倡議書1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來臨,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移風易俗、文明緬懷的社會新風,過一個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節,縣文明辦、縣防火辦、縣民政局向廣大參鄉群眾發出如下倡議:

我們要帶頭大力宣傳社會發展進步、愛國愛家、尊祖重情、盡孝盡責的感恩理念,追思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赴湯蹈火的歷代先人,追思為家鄉的繁榮發展無私奉獻生命的革命先烈,追思為子女、家庭含辛茹苦、奉獻終身的父母、親人,感恩敬親,思源奮進,增強勤奮學習、努力工作、關心他人、關愛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我們要帶頭移風易俗,樹立科學的祭祀觀,強化文明祭奠的意識,堅決摒棄封建迷信的祭奠方式,清明節正是防火期,堅決杜絕在野外、墳塋地、街道、群眾活動廣場等場所焚燒紙錢、燃放鞭炮、擺放祭品,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不妨礙和影響社會公共安全,堅持以肅穆、環保、節約、安全的文明方式緬懷先人,自覺與封建迷信作鬥爭。

我們要帶頭倡導生態文明的祭祀新風,積極開展鮮花祭祀、植樹祭祀、家庭祭祀等祭祖儀式,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以及清掃墓碑等健康的方式寄託哀思,把祭拜先人的傳統習俗用更加環保、科學的方式加以繼承,營造文明祭祀的社會氛圍。

廣大家鄉群眾,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爭做文明之風的倡導者和傳播者,以文明緬懷、倡樹新風的實際行動,攜手共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

  倡議人:

  日期:

清明捐款倡議書2

廣大市民朋友們:

清明節是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為使人民群眾在安全、文明、和諧、有序的環境和氛圍中進行祭掃,使今年的清明節成為一個文明健康、內涵豐富、節儉環保、安全有序的節假日,在清明節來臨之際,我們向廣大轄區居民發出如下倡議:

1、健康過清明。積極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緬懷與追思中增強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愛,倡導參加郊遊、踏青、健身等活動,親近自然、關愛自然,培育科學健康的`節日生活方式。

2、節儉過清明。積極弘揚莊重、簡樸過清明的良好傳統。倡導“簡祭”、“薄祭”,反對鋪張浪費、奢侈揮霍、抵制庸俗、愚昧的祭掃陋習和封建迷信活動,使清明節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節日。提倡老人在世時子女多盡孝,老人逝去時,喪事從儉,鼓勵群眾選擇骨灰樹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生態葬法。推廣小型墓、壁葬、骨灰寄存等喪葬方式,著力營造文明科學的喪葬新風尚。

3、綠色過清明。積極樹立生態環保的理念,倡導植樹、種草、獻花、網路祭掃、家庭追思會、社群公祭等環保祭掃形式,減少因燃放鞭炮、焚香燒紙引發的火災隱患和環境汙染,共同保護清潔衛生,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還清潔明淨於清明節。

4、平安過清明。積極確立安全和諧的意識,倡導平安出行、文明祭掃,遵守治安管理秩序,合理安排祭掃時間和路線,不違規用火,避免各類安全事故,共同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節日環境。不在集鎮、街道、公路、小區等地焚燒紙錢、擺放祭品、燃放鞭炮,不妨礙和影響社會公共安全。不在林區用火,不拋撒冥幣,防止森林火災,共同呵護綠色家園。

  倡議人:

  日期:

清明捐款倡議書3

廣大市民朋友們: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在這緬懷先輩、祭奠逝者、寄託哀思的時節,為共度平安、和諧、生態清明,積極倡導節地生態安葬,樹立文明、綠色、低碳、安全的現代殯葬祭掃新風尚,市文明辦、民政局發出如下倡議:

一、擯棄陋俗,倡導文明祭掃。要轉變祭掃觀念,樹立文明祭掃理念,從我做起,自覺擯棄不文明、不衛生、不健康的祭掃方式,通過獻一束花,植一棵樹,清掃墓碑等方式來懷念先人,力求以肅穆、環保、節約、安全的文明方式緬懷逝者,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新風尚。

二、移風易俗,倡導環保祭掃。樹立生態意識、綠化意識和環保意識,反對道路、小區、草坪、廣場等公共場所焚香燒紙,告別紙灰煙塵,以綠色環保的祭掃形式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和故土的思念,營造我市文明祭掃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厚養薄葬,倡導節儉祭掃。發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多關心老人,多盡孝道,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倡導從儉辦喪,選擇樹葬、花葬、骨灰寄存等節地生態葬法,節約土地資源。

四、注意安全,倡導安全祭掃。清明期間,祭掃的人數和車輛將更加集中,請廣大市民儘早安排,錯時祭掃,儘量避開在高峰時段集中祭掃,避免造成人流、車流的擁堵,確保人身安全,共同營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節日環境。

廣大市民朋友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樹立祭掃新風。用文明緬懷、關愛他人的實際行動,成為告別陋習的先行者、文明祭掃的帶頭人,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成為播撒文明、提升素質的視窗,為美麗、繁榮、幸福牙克石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倡議人:

  日期:

清明捐款倡議書4

清明節是廣大市民緬懷英烈、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傳統節日。為傳承歷史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大力營造“文明祭祀,綠色清明”的良好氛圍,過一個文明、綠色的清明節。我們倡議:

一、倡導文明祭祀。

自覺摒棄焚燒紙錢香燭、燃放鞭炮煙花等陳規陋習,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講一段往事等文明時尚的方式來懷念先人。

二、倡導綠色祭祀。

提倡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網上祭故人、簡訊表深情等多樣式、現代式祭掃活動,以肅穆、環保、節約、安全的文明方式緬懷逝者。樹立環保意識,不要在道路、街巷等處燒香燒紙,撒冥幣,鳴鞭炮,做到不汙染環境、不影響他人生活,自覺維護優美整潔的城市環境。

三、倡導節儉祭祀。

樹立科學的祭祀觀,不搞攀比、不講排場、不擺闊氣,做到理性祭奠、節儉祭奠。大力弘揚孝老愛親傳統美德,樹立厚養薄葬的新觀念,提倡對在世老人盡孝心,多關心老人,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逝去先人,要從儉辦喪事,文明祭祀,以節儉方式寄託哀思。

四、倡導安全祭祀。

嚴格遵守有關防火規定,不違規用火,自覺做到不在山頭、林地、墓地燒紙焚香、燃放鞭炮,杜絕各種不安全隱患的發生。一旦出現火險,要立即撥打119報警電話。為保證祭祀活動的安全有序,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服從交通民警的指揮,確保祭祀安全。

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建立身邊的文明做起,爭做文明之風的倡導者和傳播者,以移風易俗、低碳祭掃、文明祭祀的實際行動,共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

  倡議人:

  日期:

清明捐款倡議書5

廣大市民朋友們:

“清明寒食草,春來百花開”。清明節臨近,人們會以各種方式緬懷英烈、悼念先人、寄託哀思。當前我市正在奮力建立全國文明城市,為進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 發揮清明節在倡導社會新風、弘揚傳統美德、推行生態安葬、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遵義市文明辦向廣大市民發出倡議:

一、 文明健康祭掃

人人爭做文明之風的倡導者和傳播者,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採取鮮花祭掃、植樹祭掃、社群公祭、家庭追思會、網路寄哀思等移風易俗、健康文明的方式表達緬懷之情。

二、環保低碳祭掃

人人自覺維護乾淨整潔的城市形象,樹立環保意識、公德意識,摒棄傳統祭掃方式。不要隨意在主要街道焚燒香燭紙錢、丟棄用過的祭祀用品,自覺清理焚燒後的紙灰和雜物,履行好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三、節約儉樸祭掃

人人弘揚厚養薄葬的現代理念,傳承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樹立節儉治喪、文明祭掃的社會新風。以卡片寄心語、微信表深情等節約儉樸的方式追憶逝者、寄託哀思。

四、安全和諧祭掃

人人要增強安全意識,服從公安、交管、公墓等工作人員的引導,自覺遵守交通秩序、祭掃秩序和焚燒秩序,到指定地點進行祭祀活動。合理安排時間,堅持錯峰祭掃,確保全市清明祭掃活動平安、順暢、有序。

廣大市民朋友們, 在春風拂煦的清明時節,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用文明、低碳、儉樸、和諧的祭掃方式來引領現代文明新風,為構建和諧文明新遵義作出積極貢獻。

  倡議人:

  日期:

清明捐款倡議書6

廣大幹部群眾:

清明節將至,人們將以各種方式緬懷英烈、祭奠逝者、祭掃靈墓、悼念先人、寄託哀思,表達懷念之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每到清明等祭祀時節,焚香燒紙祭奠活動進入高峰,野外墓地,紙製冥品花樣繁多,火光沖天,煙霧瀰漫。這種不文明、不環保、不安全、不衛生、不健康的祭掃方式,不僅影響了社會風氣,又嚴重汙染了空氣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給社會安全和公眾健康帶來了諸多隱患。為了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環保素養,保護我縣大氣環境,禮縣環保局向廣大幹部群眾發出如下倡議:

一、倡導綠色祭祀:把傳統的祭奠習俗用環保、自然的方式進行表達,做到不汙染環境、不影響他人生活等。推行社群公祭、鮮花祭祀、網上祭祀、植樹祭祀、家庭追思會等祭奠方式,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以及清掃墳墓、頌讀祭文等方式寄託對已故親人的哀思,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現代文明、環保的表達方式之中。

二、倡導節儉祭祀:提倡長輩在世時多孝敬,喪葬祭祀少花費。做到不大操大辦、不鋪張浪費、不相互攀比,用健康、時尚、節儉的方式寄託哀思。節能就能減排,減少汙染物排放,就能改善環境質量。

三、倡導安全祭祀:要嚴格遵守有關防火和煙花爆竹燃放規定,不在路邊、廣場、小區、樹林、草坪、建築物下等場所燒冥物、擺放香爐,不在墳場墓地燃放煙花爆竹,防止火災事故發生,減少大氣汙染。

讓我們攜起手,從我做起,文明祭奠、愛護環境,爭做遵守社會公德的文明居民,成為告別陋習的先行者,環保祭祀的帶頭人,共同度過一個環保、安全、和諧的清明節,為建設天藍、水清、地綠的美麗禮縣貢獻力量!

  倡議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