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一年級成語故事

文思屋 人氣:1.32W

一年級成語故事1

商朝末年,國君商紂王暴虐無道,任用奸臣,殘殺忠良,激起了民憤,就連諸侯王也都覺得他不是一個明君。

一年級成語故事

當時,有一個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張實施仁政,反對紂王的暴政。紂王便把他抓了起來,關在羑(yǒu)裡這個地方。後來姬昌被釋放,他更加實施仁政,政治清明,國力日漸強大,其他諸侯王開始紛紛歸順他。

姬昌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當了諸侯王。姬發起兵討伐商紂王,得到了其他諸侯的響應。大軍向東渡過黃河,向商朝的國都進發,最後在牧野這個地方與紂王的軍隊交戰,打了一場大仗。紂王軍隊中的戰士也對紂王心懷不滿,所以在交戰的時候紛紛調轉武器,進攻紂王。紂王見大勢已去,便自殺了,商朝由此滅亡。

姬發出兵東征之前,曾向全軍釋出了誓師宣言《泰誓》。宣言列舉了商紂王的種.種滔天罪行,並說:“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意思是說,商紂王罪大惡極,壞事做絕,就像穿在繩子上的錢幣一樣,已經穿滿了整根繩子。對這樣的人,上天命令我們一定要殺了他。

後來,人們總結出“惡貫滿盈”作為成語,指所犯罪惡如繩貫錢,已周遍滿溢,比喻罪大惡極,末日已到。

一年級成語故事2

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可笑。

春秋時候有個楚國人,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賣點錢,想盡了辦法。他用名貴的木蘭香木做了個木匣子,裡邊裝上珍珠在大街上叫賣。立刻吸引來不少顧客,但沒有一個人來買。

一會兒走過來一個鄭國人,給了賣珠人許多錢,急忙開啟匣子取出珍珠還給賣珠人,只託著木匣子走了。有許多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這個買主不是買珍珠的而是買木匣子啊!

這個故事設定的含義是: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一年級成語故事3

1、沆瀣一氣

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由於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於是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一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國軍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為息國不僅無理,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3、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後,由昏庸無能的兒子劉禪繼位。後來蜀國滅亡,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帶到洛陽,一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讓人表演了一些蜀國的娛樂節目。當時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人看後都產生了亡國的傷感,唯獨劉禪嬉笑自如。後來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劉禪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4、從善如流

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晉軍元帥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楚軍一見晉軍,就撤回去了。欒書於是轉而攻打依附楚國的蔡國。楚國急忙派出兩個縣的兵力,前來援救。這時,晉軍上下鬥志高昂,準備迎戰楚軍。只有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三人勸欒書退兵,避開楚軍的鋒芒。欒書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後來晉軍趁楚軍回國之際,出兵攻克了蔡國。

從善如流:比喻樂於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5、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為了稱霸,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說:“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多,而楚國又多災多難。我們完全用不著怕它。”他勸晉平公把眼光放遠點,同意楚靈王的邀請。“多難以固其國”後多作“多難興邦”。邦:國家。

多難興邦:指多經困難,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團結奮鬥,使國家強盛起來。

6、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開啟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守株待兔

從前有個農夫,有一天在地裡幹活的時候,突然看到一隻兔子撞到田邊的樹樁上死了,他什麼都不用做,白揀了一隻兔子吃,很高興。

從此,他就不再種田,幹農活了,天天坐到樹樁上等兔子,結果就餓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運,當成長久的依靠。

8、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於求成,最終適得其反!

9、天衣無縫

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裡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10、解衣衣人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11、一衣帶水

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南史·陳後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後,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於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12、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13、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4、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5、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6、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17、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18、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19、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裡,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訊息,瞭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裡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20、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一年級成語故事4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也戰功赫赫,比藺相如厲害。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之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之後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指揮作戰,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

齊恆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引導作用。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從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不敢不聽號令了。

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恆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使齊國齊恆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圍魏救趙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趁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速,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一年級成語故事5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元齊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河間公。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幹,很有文才,被任命為洛陽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採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將都城由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按照當時的封建禮節,官職低的元志應該給官職高的李彪讓路,但元志生性倔強,不肯避讓。他們兩人爭執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宮去請孝文帝裁決。李彪說:“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為官職比我低的洛陽令,元志不應該搶道。”元志說:“我是洛陽這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凡是住在洛陽的人,不管是誰,統統編在我的戶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範圍之內,我為什麼要給李彪讓路呢?”

孝文帝見自己手下的兩個大臣發生爭執,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國的都城,你們雙方各有職責,那麼就把路分開作為兩部分,你們各自驅車在一邊走。從今以後,誰也不要搶佔誰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從皇宮出來以後,馬上用標尺量路畫線,每人各走半邊,也就相安無事了。

後來,人們用“分道揚鑣”作為成語,比喻志趣、目標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鑣,勒口;揚鑣,舉鞭驅馬前進的意思。

一年級成語故事6

1、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好學,棋藝提高很快;另一個雖然也天天聽課,但很不專心。他看著老師,心裡卻想著天上有沒有大雁飛來,老師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棋藝自然也沒有絲毫提高。

[註釋]致:盡,極。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專一,注意力不分散。

2、鬨堂大笑

宋朝時候,有個叫馮相的官員。有一天,他穿著一雙新靴子走進辦公的衙門。一個同僚問他:“您買這雙新靴子花了多少錢?”他抬起一隻腳說:“九百。”那個同僚驚奇地說:“怎麼我這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馮相又抬起另一隻腳說:“這隻也是九百。”滿屋的人們都大笑起來。

[提示]形容屋子裡的人們同時都大笑起來。

3、雙管齊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璪,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們稱絕。張璪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乾虯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們都說他是神筆。張璪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塗,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註釋]管:指筆。

[提示]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

4、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麼一個人們。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十分振奮,封他為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註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

[提示]形容文學、藝術作品對人們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樣。

5、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後種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細觀察竹子的形態和變化。所以每次要畫竹子時,他的胸中就已經有了十分生動、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註釋]成:現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準備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時,有個人們叫陳堯諮,他一箭射斷了一根細樹枝。正在自鳴得意時,旁邊一個賣油的老翁把一枚銅幣放在油葫蘆口上,舀了一勺油從高高的地方倒下來,油從銅幣的小孔裡穿過,流進油葫蘆裡去了。陳堯諮非常驚奇,老翁說:“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練了,就會掌握竅門。

7、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廉潔的縣官,他審問一個拿了公家一枚銅錢的倉庫管理人們。那人們說:“不就是一枚銅錢嗎?”他提筆寫下一行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說,一天偷一枚銅錢,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繩鋸木頭,木頭也會斷;水珠天天滴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被滴穿。

[提示]比喻雖然力量小,只要堅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難辦到的事來。也作“滴水穿石”。

8、百發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由基,連續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麼。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由基站穩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註釋]發: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9、無價之寶

戰國中期,魏國有一個農民在地裡耕作時,得到一塊一尺見方的玉。他把玉獻給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鑑定,老玉工說:“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魏王問:“這塊玉值多少錢?”老玉工說:“有錢也買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價,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賞了獻玉的人們。

[提示]指極其稀有的珍貴物品。

10、畫龍點睛

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在一所佛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畫眼睛。大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人們們以為他說大話。他只好為兩條龍畫上眼睛。立時雷電破壁,兩條龍騰空而去,牆上只剩下沒有眼睛的兩條龍。

[提示]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內容更精闢有力。

11、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們,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們一壺酒。人們多酒少,不夠喝。有人們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們先畫好了,看別人們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隻腳。這時,另一個人們也畫好了,那人們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註釋]足:腳。

[提示]比喻多此一舉,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

12、事半功倍

戰國中期,戰亂頻頻,民不聊生。孟子對學生說:“當年周文王施行仁政,僅以方圓一百里為基礎,步步為營,就打敗了商紂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也能這樣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能結束戰亂統一全國。”

[提示]比喻費力小,收效大。與“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載難逢

唐朝時,韓愈因為反對將佛祖釋加牟尼的遺骨供奉在皇宮中,被貶了官職。後來,他向唐憲宗上了奏章,建議在東嶽泰山舉行祭天大典,還請求皇上讓他參加這個儀式,說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憲宗對他的奏章很滿意,讓他擔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職。

[註釋]載:年。

[提示]形容機會難得與可貴。

14、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裡著急,就把自己田裡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裡,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幹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顧事物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揠(y啵┟韁ぁ薄?

15、得過且過

傳說,五臺山上曾經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夏天是它們羽毛豐滿的季節。那時它們總是張開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麼漂亮!”它們從不築巢壘窩,只知道玩樂。到了冬天,羽毛脫落,就不再美麗了。晚上躲進石縫裡被凍得發抖,白天出了太陽,它們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註釋]且:暫且,不作長遠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馬虎、敷衍了事,過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魏晉時,有個名氣很大的文人們叫阮籍。他博學多才,性情極其豪放。他讀書入迷時,可以好幾個月都不出家門。出外遊玩和訪友時,因迷戀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於朋友之間的交往,常常幾個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時候就盡情地享樂,能夠忘記自己是什麼模樣。

[提示]本意為因高興而忘掉一切。現多形容淺薄的人們得志,高興得無法控制自己。

17、對牛彈琴

古時候,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們,琴彈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帶琴出遊,只見遠山如畫,河流清澈,一頭牛正在河邊吃草。這美麗的景色讓他興致大發,就對著牛彈起琴來。儘管琴聲動人們,可是那頭牛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他很生氣。這時,有個過路人們對他說,不是琴彈得不好,是牛聽不懂啊。

[提示]比喻對愚蠢的人們講深奧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於譏笑人們說話不看物件。

18、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隻狐狸,準備吃掉它。狐狸說:“我是天帝派來的百獸之王,你敢吃我,會受到上天的懲罰。”見老虎不信,狐狸又說:“你跟著我到森林裡走一趟,就知道野獸們都怕我。”由於有老虎在身邊,野獸們見了,紛紛逃命。老虎信以為真,就放了狐狸。

[註釋]假:藉著,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們的威勢欺壓人們。

19、車水馬龍

東漢時,章帝想給皇太后的孃家親戚們封官賜爵。太后知道後,表示堅決反對,她對章帝說:“我孃家那些人們呀,就知道把持權利,只會吃喝玩樂。我曾經看見很多人們去他們那裡請安問候,門前的路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你給他們加官封爵只能有害於國家。”

[提示]形容繁華熱鬧的場景。

20、半途而廢

東漢時,樂羊子外出求學。過了一年,他因為想家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一見到丈夫就用刀割斷織機上的絹帛。樂羊子覺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說:“書沒有讀完就停下來,如同割斷織絲一樣。”樂羊子深受震動,又重新回去讀書。七年後,完成了學業才回到家中。

[註釋]廢: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21、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湧。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柺李把柺杖投到水裡,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籃渡水: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一般連用。

22、鶴立雞群

草地上有一群雞。其中一隻大公雞,誇耀自己強壯,羽毛金黃亮麗,最為出眾。另一隻蘆花大公雞不以為然,說自己打起鳴來,聲音嘹亮,才是最優秀的。就在他們互不服氣,要打起來的時候,一隻仙鶴突然從天而降,落在雞群中,兩隻公雞相形見絀,不再爭鬥了。

[提示]比喻一個人們的儀表出眾或學問、品德高於別人們。

23、四分五裂

戰國時,七國之中秦國最為強大。其他六國想聯合起來共同與秦國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個擊破,就派張儀去分化六國。張儀對魏王說:“魏國無法與接壤的五國都相處得一樣好,搞不好就會四面受敵,國家四分五裂,不如與秦國修好。”魏王被說服了,與秦國結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團結。

24、一鳴驚人們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笑著說:“這隻鳥,要麼不飛不鳴,要飛就直衝雲霄,一叫就讓人們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提示]比喻一個平時默默無聞的人們突然做出驚人們的成績。

25、一日千里

北宋年間,洛陽鎮守錢惟演在城裡修了一座驛舍,特請本城文豪謝希深、尹師魯和後起之秀歐陽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練生動。歐陽修暗暗稱讚,當晚便去向他虛心請教。事後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師魯看後,感慨地說:“歐陽修進步真快,簡直像一日前進一千里一樣。”

[提示]原來形容馬跑得很快。現在形容進步快或發展迅速。

26、對症下藥

三國時有個名醫華佗給兩個發燒頭疼的人們看病,用了不同的藥。兩人們覺得奇怪,為什麼同樣的症狀,卻用藥不同?華佗對他們說:“你的病是由內部傷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則是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服藥後,他倆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註釋]症:病症

[提示]比喻針對具體情況採取有關措施。也作“對症用藥”。

27、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鬚髮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裡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提示]比喻一點點動靜或輕微的動盪。

28、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們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們就像一家人們一樣。

[註釋]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們或團體共同渡過危難。

29、負荊請罪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智勇雙全,擊敗了秦國的陰謀,維護了祖國的尊嚴,被任命為上卿,老將軍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儘量躲避。他說:“秦國不敢來犯,就是因為我們文臣武將團結一心,為了國家,不必計較個人們恩怨。”廉頗聽說後,很慚愧,揹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認錯。

[註釋]負:揹著。荊:荊條。

[提示]比喻向人們認錯賠罪。

30、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儘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註釋]甘:心甘情願。下風:風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別人們,認為自己不如對方。

一年級成語故事7

今天,我在語文課上學習了《成語故事》一課,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書裡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講的是一位名叫張僧繇的畫家的故事。有一天,他在金陵一所寺廟的牆上畫了四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龍,卻都沒有畫眼睛,大家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一臉認真地回答,龍的眼睛不能隨便畫,這是最緊要的一筆,一旦畫出來,龍就會飛走了。

遊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雲密佈,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

遊客驚歎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現在畫龍點睛被人們比喻說話或文藝創作在關鍵之處以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精闢而生動。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讀完《畫龍點睛》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學到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成語故事》真是一篇好課文啊!

國小一年級成語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成語故事》,書中有很多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這個故事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課,講的是一個楚國人,在推銷矛和盾的時候,一時說他賣的盾堅固無比戳不破,一時又說賣的矛非常鋒利戳無不破。由於說話絕對化,前後矛盾,被人一問:用你的矛攻你的盾會怎麼樣?結果不能自圓其說,陷入尷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想事情或講話不注意,也常常會自相矛盾,比如有時說媽媽對自己很好,放假時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時又說媽媽很壞,開學以後什麼事都管得很嚴格,中午不睡覺要管、放學回家晚一些要管,作業沒完成要管,越想越憤憤不平。

又如回老家鄉下我很喜歡那裡的青山綠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裡的凶惡的山蚊和可怕的狗;從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靜下來想到底對媽媽是愛還是恨?能把媽媽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種愛,就不會說媽媽壞;只要對鄉下有深厚感情的話,山蚊和狗就並不可怕了,農村人世代相傳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幾天有什麼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學習中,隨處可見,到處都有,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對待,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這樣才不會被人笑話,才不會尷尬和出洋相。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清醒頭腦,方向正確,步伐堅定向前進

一年級成語故事8

三國時期,劉備統率大軍前去攻打漢中。漢中的守將夏侯淵得到訊息後,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聽說後大吃一驚,立刻親自率兵四十萬前往抵禦劉備的軍隊。

夏侯淵知道曹操的援軍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帶兵進攻。劉備的將領黃忠見曹軍前來挑戰,就派大將陳式去迎戰。夏侯尚和陳式交戰了幾個回合之後,夏侯尚便假裝戰敗想要逃走,陳式乘勝追擊。誰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滾下來很多大木頭,砸中了陳式,夏侯淵便生擒了陳式。

黃忠聽到部下的報告後,連忙去和謀士法正商量。法正說:“夏侯淵這個人很浮躁,有勇無謀。我們可以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激勵軍隊向前推進,然後引誘夏侯淵來戰,從而捉住他,這就是反客為主的戰法。”

黃忠採納了他的建議,將陣地穩步向前推進。夏侯淵見蜀漢軍隊不斷向自己這邊推進,便組織人馬進行反擊,派夏侯尚率軍出戰。結果,夏侯尚與黃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淵非常生氣,出兵包圍了黃忠的軍隊,還破口大罵。可是,任憑夏侯淵怎麼辱罵,黃忠就是不出戰。時間慢慢過去,曹軍越來越疲憊。這時黃忠突然出戰,夏侯淵來不及防範,被黃忠一刀砍成了兩段,曹軍大敗。

後來人們就用“反客為主”來表示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