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有關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

文思屋 人氣:1.38W

有關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1

成語名稱:馬革裹屍

有關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

成語拼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作戰英勇。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緊縮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英勇作戰犧牲在戰場。

成語來源: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造句: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三章:“甘灑一腔熱血於報國疆場,馬革裹屍,死而無憾。”

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馬字開頭的成語

馬上得天 馬革裹屍 馬首是瞻

包含有馬字的成語

風馬牛不 路遙知馬 馬上得天 盲人騎瞎 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 烏頭白, 柳營試馬 木牛流馬 司馬昭之

有關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2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釋義]

革:皮;皮革;裹:包。用馬皮將屍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語出]

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

[正音]

革;不能讀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寫作“裡”。

[近義]

赴湯蹈火 決一死戰

[反義]

臨陣逃脫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成語故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訊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造句]:

一、戰士是屬於戰場的,即使馬革裹屍,我也在所不惜。

二、志願軍戰士勇敢作戰,即使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三、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四、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

五、英勇的戰士以馬革裹屍的.決心衝向敵人。

六、身為軍人,為了國家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七、作為軍人應當有馬革裹屍,為國捐軀的氣節。

八、作為一名軍人,就是要保家衛國,即使在戰場上馬革裹屍又有妨呢。

有關馬革裹屍的成語故事3

成語馬革裹屍出處: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馬革裹屍這個成語故事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東漢時名將馬援,字義淵,扶風郡茂陵縣人。他年輕時在郡裡當過小官,因為同情一批犯人,在押解途中擅自把他們釋放了,自己逃到甘肅,以農牧為生。

漢光武帝劉秀時,馬援參加了幾次抵抗外族侵略、保衛祖國邊疆的戰爭,立了多次戰功。漢光武帝拜他為“伏波將軍”,封他為“新息侯”o

有一次,“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一帶打了敗仗,全軍覆沒,馬援得了這個訊息,便主動要求上前線去。那時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光武帝因為他年紀老了,沒有批准他的要求。他不服,當場披甲上馬,在馬上挺胸昂首,揮舞兵器,十分威武。光武帝不禁嘆道:“多麼精神啊,這位老將r馬援於是帶領軍隊,開往貴州戰地去了。

《後漢書·馬援傳》載,馬援常常說:“大丈夫立志,意志要越窮越堅定、氣概要越老越強壯!"又說:“好男兒當為國戰死疆場,以馬革裹屍還葬!”

後來馬援果然死在軍中。他在貴州一帶作戰時,因為士兵傳染疫病的很多,戰鬥十分艱苦,而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自己也得了重病。但是他還堅持,不肯離開部隊,最終實現了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