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成長心理>

父母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意願

文思屋 人氣:2.46W

父母的期望應該有什麼程度才合適呢?下面父母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意願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母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意願

教育失敗的源頭

身為父母,假如你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遇到困難了,你可以想辦法解決,假如你想不出辦法,可以向別人求助。但是,假如你對自己的期望錯了,不僅沒有人幫得了你,而且你越有辦法,能力越強,教育結果就越糟。因為你是南轅北轍。

對家庭教育而言,教育期望包含四個方面,即:

1.父母對自己的期望,

2.對孩子的期望,

3.對親子關係的期望,

4.孩子的自我期望的引導。

先說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有的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就是:把孩子拉扯大,給孩子找份工作,給孩子買棟房子(農村則是給孩子蓋房子),幫助孩子完婚,然後,長長地舒一口氣,認為當爹當媽的責任總算盡到了;有的父母認為要給孩子一個高的起點,於是用自己打拼半生所得積蓄,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質生活,選擇好的幼兒園和學校就讀,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給孩子請家教老師,更有甚者辭掉公職,陪讀陪學;極少數的父母認為,做父母不在於能給孩子多少條件,而在於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從小尊重孩子的選擇,用心良苦地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價值觀和勇於進取的精神。

三種期望孰優孰劣?明眼人一看便知。那些企圖為孩子準備一切、照顧一切的家長,不過是培養一個可憐的寄生蟲,總有一天,當自己不能再照顧孩子的時候,孩子將面臨極大的困境。那些總是催逼孩子,總是監管孩子的父母,往往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還要在那裡抱怨:現在的孩子真難管,真沒辦法。而真正的希望在於第三種,可惜現在這種人還佔極少數。

至於對孩子的期望,不同的父母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希望,自己所有的人生遺憾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比如“大學夢”,比如自己羨慕的某種職業和身份,總之感覺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了,一定要讓孩子不重蹈自己的覆轍;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續,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就希望孩子去做,或者期望孩子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於是從商的人,就希望孩子富有商業頭腦,從政的人,就希望孩子善於迎合,從文的人,就希望孩子有很高的審美情趣。極少數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另一個獨立的人,尊重孩子的天性,並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天性,這樣的父母很少去苛求孩子,所以不會像前兩種父母那樣累,而孩子卻更快樂,發展也往往更好。

對親子關係的期望反映了父母們的倫理觀。有的父母過分看重自己作為“家長”的尊嚴,以孩子聽話、順從為榮,假如孩子忤逆自己意願,便不能忍受,只要出現在孩子面前,就是一本正經、不苟言笑;有的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業,穿梭於自己的成人世界,不屑於與孩子待在一起,或者不願意把與孩子相處作為自己生活計劃的一部分;少數的`父母能夠從小和孩子親密無間,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上天的賜予的、一個生命中重要的夥伴相處,互為師友,和孩子一起來面對生活,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種享受,是一種雙贏的親子關係。

父母的誤區是,以為目標就會束縛孩子,所以迴避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但事實上,期望無時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父母的逃避是在用各種否定的聲音去對抗自己內心的聲音,自己難受,孩子也無法在父母這裡得到最寶貴的確定感。

目標、願望、動機,都是在描述一個人的行為的指向,生而有之,從不間斷。

一個孩子呱呱墜地,逐漸有了意識,然後他們按照自己的意志去了解和控制這個世界、周圍的人,所以目標和期待幾乎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我們的期待給我們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感受,喜怒哀樂……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行為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欣喜、失望、生氣和難過等各種感受的背後,都能看到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我們也可以通過孩子帶給我們的感受,反過來了解自己內心的聲音,到底我們期望的是什麼,這種期望有多強烈?瞭解自己的期待,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既實現期待,又可以減少期待本身帶來的壓力和不快感。

很多父母不願意去面對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是怕自己的願望捆綁了孩子,怕影響了孩子的自由選擇。更多的父母說他們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高的期待,只要孩子開心就行。也有一些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經歷自己當年成長過程中的糾結和痛苦,希望孩子比自己幸福、比自己開心。但父母的選擇也意味著自己的困——他們一面抗拒著自己內心固有的行為和思考模式,一面又在面對尊重孩子的同時,被孩子的逐漸強大的控制感所威脅而深感挫敗。所以父母常常兩難,常常在兩難中痛苦。也許煎熬本身就是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

孩子都是順著父母的期望在成長。

瞭解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是父母需要持續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了解了期待,父母就需要在對孩子有期待的地方,做好耐心的準備。

在給父母們的諮詢中,常常碰到特別man的爸爸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怎麼總是特別Rua(弱);善於動腦筋解決問題的父親很頭疼為什麼自己的兒子似乎更喜歡問怎麼辦、特別害怕說錯;勇敢的媽媽,苦惱於自己孩子的膽小;特別重情義的父親,特別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那麼矯情、那麼多事兒……

其實父母是看到了孩子的行為表現不令人滿意,而沒有看到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強動機,高要求給自己帶來的壓力。

即便一些孩子表面上表現出來似乎無動於衷,似乎不感興趣,好像成就動機特別低。但是,父母仔細觀察總能在孩子放鬆的時候,看到孩子那麼想把事情做好,那麼想取得特別好的成績,那麼想爭得第一。

所以等待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自己獲得成功的過程對孩子是多麼寶貴,有時候甚至是要原諒孩子做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