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成長心理>

切勿陷入兒童的心理誤區

文思屋 人氣:2.04W

自古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家長們的心願。如今,追求高學歷、高收入更成了眾多家長的育兒目標,這本無可厚非,但由此引發的家庭問題和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卻令人擔憂。

切勿陷入兒童的心理誤區

在一些家庭,孩子的考試分數成了家庭氣氛的晴雨表,孩子的失敗成了父母互相埋怨而對家庭失望的理由。一些家長對孩子學習上要求嚴格,生活上百般遷就,過多呵護,只要孩子學習好,什麼要求都可滿足;還有一些家長往往本身比較成功,對孩子的行為吹毛求疵,總是希望孩子做得最好,不容許孩子犯任何錯誤;另一些家長則因為忙於工作,或擔心自己教育不好,而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或他人,讓孩子長期寄宿學校或由他人代養,損害了親子感情。凡此種種,不但使孩子離成功越來越遠,而且還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旦孩子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家長的各種誤解常延誤問題的解決,使後果更加嚴重。常見的誤區包括以下幾點:

只注重學習成績不注重學習行為一些家長從孩子入學起就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定指標,卻忽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和不良行為的及時糾正,等到孩子出現學習成績的滑坡,則往往已積重難返。

只埋怨孩子主觀不努力不瞭解孩子客觀困難學習困難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其中較常見的因素,如學習技能發育障礙、多動症等都是客觀存在的功能障礙,前者表現為閱讀、書寫、計算等學習技能的障礙,後者則為難以自控的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需要通過功能訓練、行為矯正和藥物進行治療。另外兒童的情緒、環境、教育因素也影響著學習狀態,片面埋怨孩子,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小小年紀哪來情緒問題?

兒童自出生起,就是一個具有情緒反應的個體,至幼兒期已能體驗幾乎所有成人的情緒反應,只是其誘發因素和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在兒童中同樣存在著抑鬱、焦慮、恐怖、強迫等情緒障礙,可表現為興趣缺乏、自卑、注意力不集中;好擔憂、易緊張、與年齡不相稱的害怕獨處、不敢發言、因害怕而拒絕上學;出現重複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行為等等。這都影響著兒童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情緒障礙問題常伴隨軀體的不適,有時僅表現為各種軀體症狀,如腹痛、頭痛、嘔吐、抽搐,也可能出現遺尿、睡眠障礙等行為表現,容易被誤認為是軀體疾病而延誤問題的解決,造成嚴重後果。

不合群沒關係

一些孩子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去,除了家人外,不敢和別人說話,上課不敢舉手發言,不和小朋友交往,家長常常認為這樣的孩子聽話,不會闖禍,只是性格內向、膽小一點而已,沒什麼大不了。殊不知,這樣的後果往往造成孩子社交障礙,影響孩子的自信,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一切等待長大

面對孩子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注意力不集中、依賴父母、發脾氣,一些家長常常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自然就好了,擔心看心理門診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對孩子採取聽任遷就的`態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等來的卻可能是兒童的自卑、幼稚、脆弱或隨心所欲、目中無人以及更嚴重的品行問題。其實,在適當的解釋下,孩子們是非常願意接受心理治療的,問題的及時解決將有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打罵,沒有辦法的辦法

雖然很多家長並不贊成打罵,但總是因為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辦法而不得已為之。分析原因,打罵孩子的行為多發生在家長情緒激動之時,與其說打罵是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宣洩了家長的情緒,雖然打罵有時也有短暫的“效果”,但更多的卻是傷害了親子感情,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暴力的榜樣。因此,家長在決定打罵孩子前,不妨先問一下自己:我是否足夠冷靜?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對待藥物治療的兩個極端

對存在的心理行為障礙,有些家長談“藥”色變,惟恐影響智慧,吃出毛病,堅決拒絕藥物治療。另一些家長則完全依賴於藥物治療,希望一藥百了,而忽視環境教育因素的作用。前者往往延誤了孩子的治療,而後者則可能使藥物很快“失效”。根據醫囑,正確合理地使用藥物治療以及心理行為治療,注重環境教育因素的配合,才是治療心理行為障礙的有效方法。

TAGS:陷入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