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心理學>成長心理>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

文思屋 人氣:3.25W

孩子的情緒應該要及時地發洩出來,身為家長不應該壓抑著孩子的情緒。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

  

一:寫出來

能直接說出來固然好,但有些孩子就是不善言辭,他們在同齡人中表現的相對比較靦腆,害羞,不過,這並不影響他情緒的表達,我們可以讓他寫出來……相信從現在風行的個人部落格、微博中,我們已經看出一些端倪:寫出來,照樣可以起到宣洩自己情緒的作用。

二:畫出來

千萬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每個孩子從一出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有的擅長書寫、有的擅長表達、有的喜歡畫畫。情緒的表達和宣洩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說出來,也不喜歡寫日記,那就讓他畫畫吧。專家說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畫家,想想我們小時候,弄到點顏料就開始胡亂塗畫,到處留印。這是我們的一種天生性情,同樣可以用來讓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用來做情緒管理。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你可以試著讓他把自己的心境用一副圖畫呈現出來,畫畫的過程和他書寫的過程是一樣的,透過另一種形式,他也會從另一個視角洞察自己的情緒,平復自己的心境。

三:說出來

這是一種最直接的宣洩情緒的方式,如果孩子有情緒,就讓他直接表達出來。當然,這裡的"說"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是讓孩子不分時間、不分地點、見人就說,而是要有計劃、有策略的讓孩子說。千萬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首先,你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眾目睽睽之下肯定不行的。其次,你還要給孩子找到一個他覺得安全的人,再讓他說。其實,在孩子的心目中,有時父母並不是最安全的人,這個人也可能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是自己的叔叔、姑姑……最後,待孩子表達完自己情緒後,你可以不認同,但你要接納,讓孩子能感受到他是被理解的,這比你是否認同要重要的多。如此,孩子的情緒才能夠得到合理的宣洩……

四:動起來

如果以上都不適合你的孩子,這一種估計就不會不適合了。可能你見過這樣的孩子,他就像一個混世魔王一樣,無論走到那裡,都是乒乒乓乓的聲音,見什麼搗鼓什麼,他走過一遍之後,幾乎沒什麼東西還是完整的。甚至,他還喜歡打架,弄得旁邊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一起玩兒。

五步教你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第一步:覺察自己的情緒。

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所有的情緒,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實的,都是可以接納的。假如孩子做了一件事情,讓你感覺氣瘋了,那麼你有這種非常生氣的情緒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父母也是人,不是神,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做真實的自己,並不需要刻意去掩飾自己的憤怒。

我們需要覺察的是我們情緒的產生和變化,因為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發火,可能情緒產生的真正源頭並不是孩子犯了錯誤,而是我們自己由於身體疲憊、睡眠不足、工作不順心或者與家人發生爭吵等其他原因,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去覺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就會不斷積累,而情緒都是需要出口的,最後就可能會宣洩到孩子身上。

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可能媽媽昨天心情超好,就比較能寬容孩子,今天因為在公司受到領導批評而心情不好,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了。

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僅會傷害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讓孩子感到困惑,甚至受到傷害。所以父母要有覺察自己情緒的意識,要努力分清和識別出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產生的原因。

第二步: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向孩子表達我們的真實感受,比如我們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關鍵是你如何表達,你的表達方式是不是恰當,會不會破壞你和孩子的關係。

如果你知道自己很生氣,但能夠理性地和孩子說話,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和感受,並傾聽孩子的迴應,那麼就可以繼續和孩子交談。如果你發現自己非常憤怒,根本沒有辦法冷靜思考,甚至覺得自己馬上就會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或者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比如罵孩子和打孩子,那麼就必須對自己喊暫停,等情緒平復時再與孩子討論。

在如何進行情緒管理方面,我們可以學習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情緒的ABC理論告訴我們,事情本身只是引發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而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和評價,才是導致我們情緒和行為的直接原因。所以,同一件事情,換個角度看問題,你的想法就改變了,隨之你的情緒和行為也就會改變。

比如,當孩子爬上窗臺或者桌子時,如果你認為孩子就是故意和你對著幹,那麼你就會很生氣。可是,如果你意識到孩子正處於空間的敏感期,他是在進行空間的探索,那麼你就不會那麼生氣,而是能理解孩子爬高的做法,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而不是對孩子發火。所以同樣是孩子爬高這件事,因為你的想法變了,你的情緒和行為就不一樣了。

當然,如果萬一我們的情緒失控,對孩子發脾氣了,事後我們往往會感到後悔,那麼我們要及時對孩子說“對不起”,彌補我們的錯誤。我們知道,孩子一般都渴望父母的親近和溫暖,他們是會寬容地給父母第二次機會,甚至無數個第二次機會的。

第三步:覺察孩子的情緒。

跟所有人一樣,孩子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儘管有時候他們不能清晰地表達出這些原因。

最近一段時間女兒總是要求晚上我陪她一起刷牙,如果不陪她,她就會鬧情緒。為什麼呢?我想她的行為背後一定有需求,回想我最近陪伴她的時間只有晚上下班回家到睡覺之間兩個小時,早上因為要送兒子上學,往往她還沒睡醒我就出門了,所以大概她覺得和我一起刷牙會感到和媽媽共同做事的親密吧。但是一個4歲的孩子不可能告訴你說:“媽媽,因為你陪我的時間少,我感到很失落。”但失落很可能就是她的感受。

孩子有一些行為都是階段性的,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那麼準確地覺察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因為孩子的情緒有時候是間接表達的,所以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為了什麼看似不合理的事情生氣或者哭鬧,我們需要退一步看看他們整體的生活狀況,可能就更能理解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

其實,孩子鬧情緒的時刻正是我們和孩子親近的機會,孩子會因為我們的理解知道我們是他的同盟軍,這樣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就會更親密。

第四步:以同理心去傾聽並接納孩子的感受。

同理心是指以設身處地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的心理感受。同理心是情緒輔導的`基礎。

從繁體字的聽字“聽”可以看到,傾聽需要用到“王者的耳朵”,還有“十個目”和“一顆心”。當我們傾聽時,除了專注地用耳朵聽孩子的訴說,還需要用眼睛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手勢等,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自己的心真正地去感覺孩子的感受。

然後我們需要用表示理解的語言反映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這也叫反映式傾聽。

當我們幫孩子描述情緒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孩子把一種無形的、恐慌的、不舒服的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定義的東西。孩子也由此瞭解到,憤怒、傷心、害怕等情緒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的經歷,而且是可以處理的。

研究表明,當我們用具體的詞彙描述情緒時,會對神經系統有安撫的效果,能幫助孩子從讓他不安的事情中較快地恢復過來。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發展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彙,除了我們常見的高興、生氣、傷心、害怕等詞彙外,其實還有許多詞彙是描述感受的,我們用的詞彙越能準確地表達感受就越好。比如,當孩子表現出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憤怒、混亂、妒忌、著急、委屈、氣餒、挫折、尷尬、不公平、被忽略、無能為力,等等;當孩子表現出難過的時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受到傷害、被排斥、被拒絕、空虛、無聊、失望、沮喪、能力不足,等等。

第五步:設立規範並幫孩子解決問題。

當我們花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幫助孩子瞭解和描述他的情緒之後,很自然地就會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

重要的一點是要設立規範。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的所有感受、情緒和願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並不是所有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設立規範。

比如,當孩子受到挫折後,可能會用不恰當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如摔東西、打別人、罵別人等。當我們瞭解了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情緒並幫孩子描述他的感覺後,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有些行為是不恰當的,是不被容忍的。

面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家長要如何做呢?有些家長會用打罵等方式來懲罰孩子,但問題在於,打孩子可能在短時間內見效,因為孩子會為了避免皮肉之痛而順從。但從長遠來看,打孩子一點效果都沒有,而且常常會造成反效果,比如孩子被打之後會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會怨恨父母,會更多地想要報復而不是改善自己,或者他們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避免在犯錯時被逮到。打孩子也會成為孩子示範的例子,研究發現,小時候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攻擊性更強。

我們可以運用其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懲罰來對孩子進行管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溫和而堅定”。溫和就是要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就是尊重孩子,堅定並不是懲罰、說教,也不是其他形式的控制,而是我們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制定的規範就要貫徹執行。

TAGS: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