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社會工作>創業指導>

創業路上,五大致命行為要警惕

文思屋 人氣:3.13W

引導語:在創業路上,請創業者警惕下文的五大致命行為,歡迎大家閱讀學習瞭解。

創業路上,五大致命行為要警惕

執行長忙著融資!

你知道運營一個創業公司最浪費時間的工作是:融資!所以如果你可以避免它,請一定要這麼做。把精力和時間放在打造你的產品和實現你的目標上。

我看過太多創業者陷入了這個怪圈,他們花太長時間在融資和滿足投資人的要求上,以至於他們錯失了太多機會,而這些機會可能會比幾百萬美元要有價值。不要讓融資成為一個目標! 它不是,也不應該。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你一分錢都不融!這是一個時機問題,如果你選擇了正確的時機,你將會更自信地向投資人介紹你的公司,你會得到足夠的錢並且你知道如何去使用它們。記住“Atlassian”的例子:這個公司因 Jira 和 Confluence 聞名,已經成立了八年並且盈利超過了他們首輪融到的六千萬美元!

太多計劃,太少執行!

“行動是有風險和代價的。但是它們遠小於不行動所帶來的長期風險和成本。”——John edy

我們都更願意去當思考者的原因是行動者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行動,但是你要記住,只有付出的行動才會改變你和別人的生活,而不是你的意圖。

所以下次當你陷入這種想法瘋狂卻資源有限的情況時(經常),把你的想法拆分成很多小想法,評估它們,區分優先順序並採取行動。

然後最重要的是,下次在你聽到一個著名的創業公司融到了幾百萬鎊時,別和你的朋友說他們竊取了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是行動者,而你只是一個思考者!

所有事情都群體思維!

你注意到開會時,對於每個決定,所有人都有同樣的意見或者沒有不同意見嗎?你應該開始懷疑你的公司可能有一個“群體思維”的問題!

群體思維是一種心理現象,它發生在一群渴望和睦相處並接受不合理決策的人之間。顯然,在一個會議上,沒有一個人提出異議,每個人都同意所有的提議時,這是奇怪的。

說白了,我不鼓勵人們辯論,但是面對不同的選項,必須有一個健康的理性討論和評估,這樣才能達到最好。

群體思維是創造力的殺手之一,所以公司不要輕視它!

創辦人離開得太早!

創業公司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創始人在中途離開並放棄了!打造產品只是整個過程的一小部分,把它推向市場也只是另一小部分。但是打造一個可擴充套件的公司是需要時間的。

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子:

Airbnb: 2007年,他們在一個小屋裡開始創業,他們花了三年時間才收穫了一些有意義的數字。他們在2012年就擁有了一百萬的客戶!

Uber: 聯合創始人在2008年把想法付諸實踐,在2010年推出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並在紐約試執行。但是直到2011和2012年這個想法才火起來,並開始蓬勃發展。

MailChimp: 想法起始於2001年,但是直到2006年聯合創始人才開始全職工作,那時的它已經達到了成熟的水平!

從開始到成功的時間並不是“讓我們推出產品然後等待吧”!產品剛開始進入市場是很艱難的,驗證假設、嘗試不同的想法和轉換,直到適應產品市場。

所以在你決定打造你自己的創業公司之前,確保你自己至少已經有五年以上的經驗。當然,有些公司在短期就會迎來爆發,但是這樣的情況很少,絕對不是常態。

不去學會如何學習!

一些創業公司犯下其他公司之前犯過的錯誤是很常見的,因為它們沒有從過去學到東西。現在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是孤立的,它們沒能獲得足夠多的關注,也沒有機會去從其他公司學習東西。

警惕中國創業者的生態病

當前,在中國創業,如果一個創業專案,或者一家創業公司不提生態,那麼這家公司肯定是非主流。

資料顯示,從2007年12月5日,阿里巴巴在旗下B2B公司香港上市滿月之際,首次對外提出“生態化”戰略之後,中國創業圈開始流行“生態”說,而且越演越烈。

中國創業圈日益嚴重的生態病

“生態”說盛行的背後,是與整個資本市場息息相關。事實上,創業公司為了順利拿到風投機構的投資基金,談產品、談平臺,遠不如談生態拿錢拿得更快更多,所以創業圈大興“生態”說就不足為奇。

上市,是許多創業家夢寐以求的實現個人價值,獲得高額人生財富的重要方式。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幫助創業成功IPO的同時,更注重商業基本面和一個商業模式的未來走向。

2007年,阿里巴巴在上市前與媒體的對話內容中,關鍵詞都是生態系統:董事長馬雲、副董事長蔡崇信、執行長陸兆禧三位阿里巴巴的高管,都一致用“生態系統”來描述阿里巴巴的真正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具象徵儀式的上市敲鐘儀式上,阿里巴巴更是將“生態系統”渲染的淋漓盡致。阿里巴巴選擇了包括華盛頓州的櫻桃種植者,手鐲淘寶店主勞麗詩,微博紅人快遞哥、北京申通勝古分部經理竇立國,以及一位淘女郎等8人,代表阿里巴巴敲響了在紐交所上市的鐘聲。

在媒體的聚光燈下,阿里巴巴向外界展示了其引以為傲的生態系統,放眼未來,阿里巴巴顯然準備打一場生態系統級別的商業戰爭。

隨著阿里巴巴的“生態”效應影響力逐步擴大,其後,包含小米、樂視等中國新型網際網路創業公司也開始掀起了“生態熱”,此後,並一度蔓延至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圈。

根據網路檢索發現,從2007年開始,中國企業在對外的資訊釋出中,提及“生態”一詞的企業越來越多,其中2016年就達到了56800條新聞,接近7成創業公司都曾對外提及“生態”一說。

中國創業圈的“生態病”因

要想了解中國創業圈的“生態病”因,我們還得回到阿里巴巴的生態程序,以及Amazon(亞馬遜)在美國創業圈創造的“生態效應”說起。

阿里巴巴從香港上市(B2B業務),到私有化,退回內地市場,再到赴美IPO。始終以“生態”關鍵詞來強調公司的商業價值。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在美國資本市場獲得認可,實際上,與資本市場追捧的“中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三位一體故事有關。

事實上,資本市場認可的這一故事,從中國經濟環境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和認知。中國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無論是整個市場的存量,還是增量,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想象,且無法忽視的市場。

此外,相比於美國,中國的網際網路市場,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市場還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所以說阿里巴巴的“生態”藍圖,恰好吻合了資本市場的心理投資需求。

回頭再來看亞馬遜公司。

作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雖然虧損多年,期間即便盈利也是微利,但卻一直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耐心尋味的是,此後,亞馬遜也開始將公司業務,逐步延伸至雲端計算(AWS)、硬體(Kindle )和物流等多個領域,意圖搭建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

而相比於亞馬遜,現在的阿里巴巴簡直是一個“超級怪物”!它雄踞中國網際網路B2B(企業到企業)、B2C(企業到消費者)、C2C(消費者到消費者)、網路支付、網路貸款等多個重要垂直市場老大,並在進軍雲端計算和大資料(阿里雲)、物流(菜鳥)、搜尋(UC)、地圖(高德)、娛樂、醫療健康、文化甚至足球!

資料顯示,僅過去兩年阿里巴巴併購就花去了超過100億美元。“老業務+新收購”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這,也正是阿里巴巴向華爾街講述的故事。

對於阿里巴巴的未來生態藍圖,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過去十多年,我們一直以中國因為我們發生了什麼變化來衡量我們的成就感,未來,我們將會以世界因為阿里巴巴發生了什麼正向變化來衡量我們是否是真正的成功。”

顯然,阿里巴巴要想成為谷歌、蘋果那樣級別的公司,也必須像它們一樣建立龐大的生態系統,而這也將非常考驗阿里巴巴在現有體量之上,繼續保持長期增長的商業能力。

如果說谷歌、蘋果、阿里巴巴、亞馬遜等網際網路巨頭,是為了入口之爭而打造的護城河生態模式還有理有據,那麼2013年之後隨著網際網路創業浪潮的到來,生態圈則成了創業公司的圈錢利器,“產品型公司值十億美金,平臺型公司值百億美金,生態型公司值千億美金!”成為了中國創業圈為了提高公司估值而公開化的一種慣用套路。

作為中國內地家喻戶曉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樂視”,就是一最具代表性案例。

從2012年919顛覆日演講高調進入網際網路電視市場以來,樂視最終確立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組合,先後涉足視訊網站、電視、汽車、金融、企業雲等多個領域,有趣的是,隨著樂視對外生態概念的不斷髮布,其在中國內地A股的市值也是隨之節節攀升。

有意思的是,某知名的圖片社交APP,在拿到阿里A輪千萬融資後,本應該做的是繼續打磨產品,深耕使用者運營,以此搭建未來的盈利模式並鞏固投資人信心,但實際上,與之相反,為了快速找到B輪(1年內),創始人提出該APP要打造屬於自己的社交生態圈——APP核心使用者圈、插畫師圈、開發者圈,三圈融合,互利共生,整體生態下產品估值至少1個億,可結果卻不盡美好。

但畢竟人人想當樂視,可你卻不是賈躍亭。生態圈成為創業者給資本講故事的標配,不仔細琢磨覺得這樣的生態圈確實非常有想象空間。不過,創業公司們所提的“生態圈”有非常致命的邏輯錯誤,即:缺乏基於產品本身的場景和視覺化的商業路徑。

上述的例子和其他創業公司所提到的生態圈構建中,在這兩塊是明顯不足的。樂視只是一個孤例,且可以看作是黑天鵝事件,賈躍亭每公佈一個樂視生態板塊,股價就翻番這在BAT的發展過程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其實就實體經濟而言,“生態圈”的實質應該是企業的多元化戰略、行業的橫向整合,還有傳統企業的業務轉型。

它的表現形式應該不僅限於講故事,而是企業通過併購實現跨領域和多元化的發展。資料顯示,在15年的併購交易目中,多元化戰略的案例突然由2014年的81起,飆升至2015年的299起,首次超越橫向整合成為最多的交易事項。與此同時,2015年上市披露的以多元化戰略為目的的交易金額高達5137.67億元,超過橫向整合和行業整合以及業務轉型的總和。

這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了一個道理,當下“生態圈”的構成,不只是業務板塊的簡單疊加,而更應該是圍繞企業發展更為實質性的目的。

不可迴避的殘酷創業現實

中國有句古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其大意是:從前有一個很窮的人救了一條蛇的命,蛇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於是就讓這個人提出要求,滿足他的願望。這個人一開始只要求簡單的衣食,蛇都滿足了他的願望,後來慢慢的貪慾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滿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還不滿足,還要求做皇帝。蛇此時終於明瞭,人的貪心是永無止境的,於是一口就把這個人吞吃掉了。

這則故事非常適合描述當前中國創業圈的真實現狀。

2012年,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季衛東在國內一次高峰論壇上表示,網際網路行業競爭愈加激烈,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每年死亡率達到了20%-30%。

季衛東稱,網際網路是中國競爭最激烈的行業,平均500多萬家企業才有一家上市,其中40%的公司上市後是在發行價以上。根據大摩估算,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平均壽命為3-5年,平均每年自然死亡率達到了20%-30%。

根據IT桔子的資料顯示,中國內地2013年後成立的公司死亡數量為406家,其中2013年成立的公司死亡量佔比為90.6%。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為80%左右,企業平均壽命不足3年。

而到2015年,IT桔子公司庫裡共有989家公司處於“關閉”狀態,佔到了總體的4.5%,比2014年新增了83家公司。

另外,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資料顯示,2016年新出現的獨角獸數量出現大幅減少。根據融資估值,該機構2014年追蹤到的新獨角獸有23家,2015年則是40家。然而,2016年新獨角獸則只有12家。

不僅僅是創業公司的死亡率逐年增高,而且資本市場的熱情也開始大幅下降。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風投交易數量從2015年的77筆大幅減少到41筆。如此來看,風險投資者似乎已經厭倦了為了生態而生態的創業融資遊戲。

從2015年以來,中國整個創業圈開始進入資本寒冬期,在融資環境不理想,資本市場又已厭倦生態創業遊戲之後,中國網際網路創業圈又將如何從全民“生態”戀中走出來,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