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旅遊>導遊詞>

廣東開平碉樓的導遊詞

文思屋 人氣:2.4W

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型別,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開平碉樓的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廣東開平碉樓的導遊詞

開平碉樓的導遊詞一:

今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碉樓,分佈於廣東開平的鄉村。據考證,它們大約出現在16世紀,但20世紀開始的幾年卻是它們的黃金年代。一個世紀前,廣東開平的鄉村忽然冒出了許許多多的碉樓,它們形狀各異,有的像歐洲古堡,有的像教堂,更多的是“四不像”,不倫不類。那些古怪的樓房,似乎從歐美各地騰雲駕霧而來,偶然飛落此地,頓時在南國構築了一道奇異的風景。

19世紀60年代,開平城內興起了華僑熱,當地的治安狀況也不斷惡化。1922年12月的一個雨夜,100多名土匪喬裝打扮,突襲了富家子弟雲集的開平中學,綁走了校長和20多名師生。在途中他們被一座碉鏤的探照燈召見,民團立時出動,打散土匪救回人質。碉樓的神奇作用,被華僑們看得一清二楚,從那時起,這些古已有之的古怪建築在當地被推崇備至,富有的華僑們四處修建碉樓,乃至“無碉不成村”。 事實上,從現存最古老的碉樓“迎龍樓”建成起,碉樓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1884年,開平大水,村民們紛紛登上迎龍樓而得以倖存。1908年,人們再一次躲進迎龍樓避水。

然而碉樓更多還是用於居住和防衛方面。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南侵,開平百姓為了守住先人千百年的夢想家園,決定決一死戰。1945年7月16日深夜,日寇數十艘汽艇、木帆船途經潭江,企圖偷襲南樓,被駐守樓內的司徒氏自衛隊發現。7位英雄把日寇黨在潭江兩天兩夜。後來日軍攻佔了赤坎古鎮,包圍了南樓開始狂轟濫炸,但南樓巋然不動。第4天,7位隊員自知無法突圍,便在樓內的牆上寫下了遺書,表明了盡忠衛國的志向。第8天,日軍公然不顧國際法,向南樓發射毒氣彈,只是隊員昏厥,落入敵手。日寇將7名英雄綁在樹上,殘忍折磨之後拋屍江中。悲憤的鄉民們找到6名英雄的遺體,隆重安葬,而隊長司徒煦的遺體卻永遠地留在了潭江。這一天,是1945年7月24日,20天后的8月15日,日本投降,7名烈士用轟轟烈烈的義舉吹響了勝利的號角。 1948年,開平的最後一座碉樓落成。興盛了半個世紀的碉樓,逐漸走向落寞。如今的開平碉樓,早已人去樓空,只有樓上那密集的槍眼,仍在含著淚,向人們敘述開平碉樓那興亡起伏、有血有淚的往事。

開平立園從1926年動工到如今已有近80年曆史。開平立園位於開平市塘口鎮賡華村,是由當地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歷時十載興建的私人園林。開平立園以人名作園名,佔地約19600平方米,集傳統園藝、西洋建築、江南水鄉特色於一體,其融匯中西的獨特建築藝術風格在中國園林中獨樹一幟。這座中國絕無僅有的華僑私人園林,既有當時西方最流行的建築風格,又有中國園林最傳統的亭、臺、樓、閣,糅中西文化為一體,自然融匯,別緻又大觀,實為中國園林建築的瑰寶。立園的主人叫謝維立。園以主人名,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大家都這樣認為。可是一般人忽視了一個更深的含意,就是“立樹立人”的含意。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園林離不開樹木,可是將樹人寓意於園林之中就不多見。立園三島中有一島專門用來栽種果樹,有龍眼,有荔枝,有楊桃,等等,就寓意著開花結果,幾分耕耘幾分收穫。園中還有許多其它樹種:蒼勁的木棉,婀娜的鳳凰,風骨錚錚的香梅,高風亮節的修竹,綠蔭如蓋的桂木,纏綿的花藤應有盡有。其實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棕櫚樹。這種樹種得最多,而且大多是成雙成對,顯赫地對稱地立在大牌坊兩旁,主幹道的兩邊,極少單獨種植。這些棕櫚樹經70多年的風雨雷電,樹杆已經相當粗糙,可是仍然高昂挺拔,絕無旁枝,絕不彎曲,且依然生氣盎然,高聳出園中一般樹叢之上,就像一個個腰桿挺直,胸懷坦蕩,凜凜然的正直之士屹立於立園之中。園主的這種立意在園中樓臺的對聯中隨處可見,如“修行篤厚能持己,立志圖強可達人”,“立身清潔求高士,處世仁慈是善人”,“立德立功立善千秋不朽,園梅園鬆園竹本家無窮”。

園主不僅在建園時在取名、佈局上有此立意,而且有實施的雄心。據說,立園大花園後面就計劃建一座學校,讓族中子弟個個受到良好教育,振興國業,報效國家,成為社會棟樑。但因後來日寇侵華,這計劃毀於戰亂,園主最後未能了此心願。因此,立園園名與主人名字的相同,不能說只是巧合,而乃天作之合。

開平碉樓的導遊詞二: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興做你們的導遊,現在我向大家介紹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到了。大家請帶齊行李物品下車。大家請看: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型別,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專案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這也是廣東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專案。

為什麼樣會建築開平碉堡樓呢?那是在匪風熾盛的日子裡,為防賊患,所以開平的父老鄉親和華僑們紛紛集資在村中興建碉樓。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可以分為石樓、夯土樓、磚樓、混凝土樓。按使用功能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

開平碉樓建築很有特點。

它造型別致,中西合璧。開平碉樓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現力,人們著力運用外國建築中的穹頂、山花、柱式等建築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樓千面的建築式樣。

它有很強的防衛能力。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開平碉樓真不愧是開平鄉村壯觀的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的導遊詞三: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開平碉樓。碉樓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了,但是像開平的碉樓群儲存完好的卻很少,這個碉樓群位於廣東江門開平市。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開平這個地名的由來,相傳,開平的先民到達這裡定居時,剛好見到一群孔雀正在開屏,他們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所以便取“開屏”的諧音命名此地。開平市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和藝術之鄉,更是聞名遐邇的碉樓之鄉。

碉樓的興起和當時開平的地理環境、社會治安及華僑文化歷史密切相關,開平碉樓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建築群體。碉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於防澇防匪。如今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7年7月,開平碉樓與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碉樓有居樓、眾樓、更樓三大類。從建築上又分為石樓、三合土樓、磚樓和鋼筋混凝土樓四種,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將碉樓主人的意願與風格各異的國外建築式樣結合在一起,自成一體。儘管它們在用材和風格上都各有差異,但是它們都存在著許多共同點:每座碉樓的門窗都十分窄小,門和窗都用鋼鐵製成的,牆身十分厚實並且牆體上設有槍眼。在頂層又設有瞭望臺,而且準備了早期的槍械、發電機、警報器、探照燈等防衛裝置,從這一特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碉樓在當時的主要功能就是防範匪患。當然,處於不同時期碉樓會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現在我們最先看到的這個就是有“廣東最美的地方”之稱的自力村碉樓群,自力村是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典型代表,自然環境優美,荷塘、瓜地、果樹、菜地遍佈其間,與現存的15座碉樓仍儲存完好、風格各異、造型獨特的碉樓相映成趣,景色美不勝收。村落佈局和諧,中有石板鋪砌的阡陌小路相通,高大堅固、歷經滄桑的碉樓在建築上配備了鋼窗、槍眼等防衛功能,裝飾上充分融合了羅馬式、哥特式等歐美風格。在自力村中最別緻的碉樓就是銘石樓,建於1925年,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居樓,樓高5層,頂部有中西結合建築的瞭望亭,樓身寬大,外形壯觀,內部陳設豪華,生活設施齊全。看過自立村碉樓群我們來看看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迎龍樓。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坐北向南,磚木結構。東距開平市區6公里,為關氏家族所建。選用“迎龍”二字來命名碉樓,是寄託了樓主期望給村民帶來平安,好運,幸福之意。迎龍樓方形的建築形體從來沒有受到外來建築因素的影響,是開平碉樓最原始模式。 接下來我們遊覽的是開平最高、最豪華的瑞石樓,樓高9層25米,佔地92平方米,是鋼筋混泥土結構居樓,有“開平第一樓”的美譽。瑞石樓是開平市內眾多碉樓中原貌儲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樓,堪稱開平碉樓之最。大家可以進去裡面看看,首層是客廳,分為大廳和偏廳。

大廳正面掛的這幅合照是樓主黃壁秀和家人的全家福,2至6層,每層都有廳房,臥室,衛生間,廚房等。甸木做的樓梯,窗戶等用材講究,精工細作,格調高雅,屏風中個還有各種中國書體刻屏聯,比如“花開富貴,竹報平安”等,洋溢濃濃的傳統風韻。 遊客朋友們,說到開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樓就是我們最後參觀的塘口鎮方氏燈樓。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公里。由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1920年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該樓高5層18.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是典型的更樓。方氏燈樓選址極佳,視野開闊,也是附近鄉村的景觀中心,至今儲存完好。各位遊客,今天我們一路穿梭在一道獨特的華僑歷史文化隧道里,領略到了那震撼的萬國建築藝術長廊氣息,相信我們的心情也放鬆了不少。我們今天的開平碉樓之旅到此結束了,希望這次開平碉樓之旅帶給大家美好的回憶。謝謝!

【拓展知識】

開平碉樓的文物遺存

按建築材料分

按建築材料不同可分為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等。

鋼筋水泥樓

鋼筋水泥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青磚樓

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內泥外青磚。這種碉樓,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泥磚樓,不過,它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內水泥外青磚。這種碉樓的牆,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裡、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多的特點。

泥樓

泥樓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晒乾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石樓

石樓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佈在大沙等山區。

按使用功能分

按功能不同可分為眾樓、居樓、更樓等,其中居樓最多。

眾樓

眾樓建在村後,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眾樓出現最早,現存473座,約佔開平碉樓的.26﹪。

居樓

居樓也多建在村後,由富有人家獨資建造,它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高大,空間較為開敞,生活設施比較完善,起居方便。居樓的造型比較多樣,美觀大方,外部裝飾性強,在滿足防禦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築的形式美,往往成為村落的標誌。居樓數量最多,現存1149座,在開平碉樓中約佔62%。

更樓

更樓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崗、河岸,高聳挺立,視野開闊,多配有探照燈和報警器,便於提前發現匪情,向各村預警,是周邊村落聯防需要的產物。更樓出現時間最晚,現存221座,約佔開平碉樓的12%。

開平碉樓的文物價值

歷史價值

開平碉樓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方式各不相同。國內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被動接受的舶來品,而以開平為中心出現的碉樓群,則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並與本土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開平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在保護僑眷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過不小作用。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闢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

藝術價值

開平碉樓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獨特建築藝術,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體現了中國華僑與民眾主動接受西方文化的歷程。在開平建築中,彙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拱券、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等。

文化價值

開平碉樓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國華僑文化的特質 華僑是文化的傳播者,中外多種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所帶來的文化衝突勢必廣泛觸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階層,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規律。這種文化的衝突和交融,在開平表現得極為外在化。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傳統,中西建築文化融合的鄉土建築在鄉村很少,主要在縣鎮有所表現。

開平碉樓寄寓了僑鄉人民的傳統環境意識和風水觀念,是規劃、建築與自然環境、人文理念的優美結合碉樓這種單體建築,主要分佈在村後,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與成片的民居相結合,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從民居到碉樓由低到高的過渡,表達了村民“步步高昇”的願望。

科學價值

開平碉樓是世界先進建築技術廣泛引入中國鄉村民間建築的先鋒。近代中國城鎮建築已經大量採用了國外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開平碉樓作為一種鄉土建築也大量使用了進口水泥、木材、鋼筋、玻璃等材料,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改變了以秦磚漢瓦為主的傳統建築技法,這為更好地發揮它的使用功能,同時又注意形式的變化和美感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