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屋>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關於縣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文思屋 人氣:5.37K

關於縣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縣地處江蘇省北部,現有70餘萬人口,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大批農民外出務工創業,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已近20餘萬人,為農村家庭帶來收入,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針對這一現象,自去年起,由縣婦聯牽頭,組織教育局、勞動局、團委等多家單位對全縣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一是以鄉鎮為重點,進行全面排查。二是以學校為重點,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摸底。三是召開教育專家、部分家長的專題研討會。此外我們還對我縣“留守兒童”現象比較特出的孟興莊鎮為試點,重點展開調研。據統計,孟興莊鎮共有6.1萬人口,17所國小,在校國小生為4908名,其中1860名兒童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佔學生總數37.9,1330名兒童的父母雙雙外出打工,佔學生總數的27.1。該鎮所有“留守兒童”中,由祖父母照料的佔86,寄養在親戚家的佔14。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家長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往往處於真空或半真空狀態,家長、學校、社會三維一體的教育面中,呈現明顯的薄弱環節,“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不少問題。現結合此次調查,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集中表現

1、學生成績不佳。據調查,留守兒童群體中,成績較好者僅佔12。在農村,教育觀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很多人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而出去打工能省學費還能掙錢。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助長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更加一塌糊塗。另一種認為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當然,有些農村留守子女的監護人教育觀念還是很強的,卻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無法對兒童進行學習輔導,現狀堪憂。

2、個性心理健康發育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由於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久而久之,嚴重影響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個性特徵上,他們常常表現為兩種傾向: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脾氣暴躁、衝動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為摧殘“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彈”。

3、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加大對孩子進行物質投資,這種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只侷限於單純的消費,這種消費極易形成兒童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缺少勤儉節約的精神。

4、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另外,留守子女對年老隔代的或關係較疏遠的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且這些長輩也可能因本身種種原因而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社會化教育的重擔,那麼就可能導致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現狀透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如此之重,下面就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環境,兒童的社會生活知識、道德規範,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的'撫養者,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祖輩在兒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許多誤區。其一是祖輩覺得兒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顧,對兒童過分溺愛,養成了兒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很難和兒童交流,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兒童任何幫助。而寄住在其他親戚家的兒童,新的家庭環境對兒童更加不利,站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兒童進行管束,兒童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

在外務工的父母平常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有在節假期間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因此帶給兒童的只有物質補償,而缺少精神食糧。父母在此期間也不會督促兒童學習,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進行過多過嚴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長成為兒童學習、身心發展事實上的旁觀者,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化的不足。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於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絡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和監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兒童大多由祖輩撫養,而老人由於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侷限性,往往忽視了對內心世界的關注,各學校教育無法協調。